有谁知道春天季节变换时老年人心率不稳的常识?
心律失常可根据发生的原理、心律失常时心率的快慢、心律失常时循环障碍的严重程度及预后进行分类。
根据发生的原则,心律失常可分为冲动发生异常、传导异常和冲动发生与传导的联合异常。这种分类方法主要基于实验结果,在目前临床诊断技术难以确定心律失常电生理机制的情况下,实用价值不高。此外,某些快速性心律失常的起始和持续机制可能不同,如自主神经异常引起的室性早搏,折返机制可能形成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根据心律失常时心率的变化率,心律失常可分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缓慢性心律失常。近年来,也有学者提出根据循环障碍的严重程度和预后将心律失常分为致命性、潜在致命性和良性三类。这两种分类方法简单可行,结合临床实践有助于心律失常的诊断和预防。
心律失常的诊断大多依靠心电图,但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可根据病史和体征作出初步诊断。详细询问心率、节律(规律性、漏心跳的感觉等。),攻击的开始,结束,持续时间。发作时是否有低血压、晕厥或近晕厥、惊厥、心绞痛或心力衰竭,以及既往发作的诱因、次数、疗程等,有助于判断心律失常的性质。
发作时体检应重点判断心律失常的性质及其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听诊心音了解心室搏动频率是否快、慢、规律,结合颈静脉搏动反映的心房活动,有助于心律失常的初步鉴别诊断。心率缓慢(< 60次/分),窦性心动过缓、2∶1或3∶1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窦性房性传导阻滞、房室交界区节律较为常见。心率快(> 100次/分),常见的有窦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扑或房性心动过速伴2∶1房室传导,或室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速很少超过160次/分,当房扑伴有2∶1房室传导时,心室率常固定在150次/分左右。早搏是最常见的不规则心律,心房颤动或扑动、房性心动过速伴不规则房室传导阻滞是最常见的快速和不规则心律。心房颤动(洋地黄治疗后)、窦性心动过缓伴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心律伴不规则窦道或房室传导阻滞是慢而不规则患者最常见的病因。心脏节律有规律,但第一心音强度不等(炮音),特别是伴有颈静脉搏动间歇性不规则强化(炮波),提示房室分离,多见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或室性心动过速。
颈动脉窦按摩对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作用有助于鉴别心律失常的性质。为避免低血压、心脏骤停等意外,患者应采用仰卧位心电图监测,老年人慎用,有脑血管疾病者禁用。每次按摩一侧颈动脉窦,一次按摩持续时间不超过5秒,可使心房扑动的心室率加倍,使室上性心动过速立即转为窦性心律。
心律失常发作时的心电图记录是心律失常诊断的重要依据。应包括更长的ⅱ或V1导联记录。注意P、QRS波形态,P-QRS关系,PP、PR、RR间期,判断基本节律是窦性还是异位性。房室活动独立时,找出P波和QRS复合波的起源(选择ⅱ、aVF、aVR、V1和V5、V6导联)。P波不明显时,尽量提高电压或加快纸速,对P波明显的导联做长记录。必要时,也可通过食管导联或右心房电图显示P波。当用上述方法有意识地搜索QRS、ST、T波,仍未发现P波时,可考虑房颤、扑动、房室交界区心律或房性停搏。通过逐一分析早搏或晚搏的性质和来源,最终判断心律失常的性质。
间歇期体检应重点关注高血压、冠心病、瓣膜病、心肌病、心肌炎等器质性心脏病的证据。常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运动试验、放射性核素显像、心血管造影等无创和有创检查有助于诊断或排除器质性心脏病。
动态心电图可记录心律失常的发作、自主神经系统对自发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意识症状与心律失常的关系,并评估治疗效果。然而,很难记录不规则的心律失常。
有创电生理检查不仅可以诊断缓慢性心律失常和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性质,还可以在心律失常发作间期通过程序性电刺激判断窦房结和房室传导系统的功能,诱发室上性和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确定心律失常的起源,评价药物和非药物治疗的效果,为手术、起搏或消融治疗提供必要的信息。
信号平均心电图,也称为高分辨率体表心电图,可以在体表记录心室晚电位,它标志着心室肌传导延迟引起的局部心肌延迟去极化。心室晚电位的存在为折返形成提供了有利基础,因此心室晚电位患者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室颤和猝死的风险增加。
运动试验在心律失常发作间期可能诱发心律失常,有助于间歇性心律失常的诊断。运动试验诱发的室性心动过速在抗心律失常药物(尤其是减慢心室传导的药物)治疗后出现,可能是药物引起心律失常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