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什么冰棍?我看你像根冰棍。
?作为一个80后,小时候有欲望,比如吃一根冰棍,父母会说:“我觉得你长得像冰棍。”现在我认为我的父母为了我的健康限制我吃东西。现在觉得这句话很幽默,很有趣。我想笑,这是童年的记忆。但是现在我膝下有孩子,我要满足孩子的需求。
比如吃冰棍,喝冰水,中医是不提倡的,会对肠胃有很大的刺激。冷水入腹,长时间依靠内脏的温度来温暖肯定不好。为了孩子的健康,不能让孩子喝大量冰水,随意吃冰棍。教育和医疗保健一样,应该是平衡的、适度的和交流的。
?
但是有人会说吃垃圾快餐会很爽很开心,我可以牺牲一点健康换取快乐。生日蛋糕也是一种很有营养的甜点,但是却让孩子很开心很快乐。冰淇淋是凉的,但是吃起来又甜又清爽。小女孩喜欢。食物也承载着精神追求。压力大或者心情不好的人会送亲情和食物,不然怎么“化悲痛为食物”呢?
?了解每种食物的特点,然后供应给孩子。家长要清楚什么是大,什么是小。“弱水3000块,我只拿一瓢喝。”这是一个选择。我女儿是食肉动物。如果她嚼了不好吃的东西,她会吐出来。她不喜欢,就把它扔在地上说:“不好吃!”问邻居的小哥哥,我也抱怨除了肉什么都不会吃。
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健康,最好有一个均衡的肉类和蔬菜。把肉和蔬菜混合在一起,喂给你女儿吃。她可以把肉留在嘴里,然后吐出来。这个挑食的问题,完全和我们平时的暴饮暴食有关。孩子没有判断力,不知道什么有营养,什么没有。她只知道什么好吃,什么不好吃。人性是趋利避害的,物质条件丰富有时未必有利。
看到一个视频说孩子玩手机会让大脑皮层变薄,影响智力。每天都有很多这样的报道。在春节晚会上,我女儿全神贯注地看电视。她的叔叔发现看电视对孩子不好,所以他马上关掉了电视。舅舅的小妹妹在家从来不看电视和手机,只会看书,弹琴,画画,完全是往淑女方向培养的。
?但是我女儿每天都沉浸在小猪佩奇、乔虎的世界里,沉浸在《夜花园》里。有时候会玩爸爸同伴的软件。看电视和软件的时候,一有机会我们就会互动。我女儿曾经在一个男生看电视的时候哭过,她也哭过。她在绘本里看到一个爷爷摔倒了,就会说,爷爷摔倒了。我说,那就扶他起来。女儿会用手拿着画,说明她已经把画举起来了。
?女儿生活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接踵而至。怎么屏蔽?有必要限制孩子的时间。我们不用看就能到达我姐姐家。反正在我们家做不到。我们都是网虫,因为网络可以提供书本无法提供的内容。在网络上,我们可以看到名人和大咖的优雅。虽然是碎片化的,但也可以理解为视频更直观有效。
?可以让孩子看看哈佛教授的课程,也可以听听Ted的讲座。你在网上搜索,会找到相关的资料和研究,至少给出了一定的方向。互联网是一个很大的世界,我们可以知道我们想知道的。当然,互联网也有缺点。如果我们搜索不到内容,那就带孩子去书店、图书馆找。
?如果想买绘本和孩子一起读,可以从网上找相关的研究,可以引导孩子更深入的学习。书籍让孩子变得冷静,注意力更集中。阅读时,我们会思考内容,拓展想象力。但还是要教育孩子“信书不如无书”,让孩子带着疑惑而不是完全的信仰去阅读。再好的书,也不过是作者的思考,一家之见。只要人的思维是有限的,让孩子去阅读书外的世界更重要。
?阅读只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给孩子买再多的书有什么用?如果你不读它们,这和你的思想没有任何关系。很多书读得不多的孩子,也可以通过生活中的思考和磨炼,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悟。但对于懵懂中的孩子来说,读书依然是打开心灵之门的好方法。
再好的书,再先进的演讲,都会有不适用于生活的地方,那种和孩子生活无关的想法只是死原则。我们就看看,感受一下吧。打开一本书是有益的,这比把手机扔给孩子,让他咧着嘴拍拍一些变形流鼻涕的脸或者抓个星星月亮有意义多了。让孩子上瘾的东西都不是很好的东西,因为他们已经失去理智,还不够清醒。
?我侄女最近把网名改成了“一个沉迷于学习的男孩”,因为高考就要到了,孩子们所有的精力都在备考。沉迷于学习是什么状态?大概就是很多人说的心流吧。而高考不过是应试教育游戏的终极规则,却也被改良了。比如英语成绩要在平时的三门考试中是最高的,也就是说孩子平时要学好英语,但是只要考试到位,规则就不会变。
?耶鲁和哈佛也有考试。想进名校,需要更好的能力,比如英语写作能力。想想看,我们每天在工作生活中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考试”。出门在外,我们需要找到“考试”的定位。在工作中,文件不会被更改为“考试”。我们在厨房做饭,首先要研究菜谱。我们正式做的时候,也是“考试”。我们应该教给孩子的是终身学习的能力,不断反思自己的得失,才能进步。
?我觉得批判考试的人一定没有认识到人生的道理。毕竟高考给了孩子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谁得高分,谁就上更好的大学。如果我们爱孩子,就应该让他们不断追求自己的优秀。而不是抱怨考试,抱怨社会,抱怨老师。
?以及我们与孩子交流的方式。女儿想吃冰棍的时候,我真想说,吃什么冰棍?我看你像根冰棍。我还是忍住了,我觉得总有更好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