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闵月华泉州之旅开元寺桑莲法阵
泉州开元寺是国内外著名的风景名胜,也是福建省最大的佛教建筑之一。整个寺庙占地约7万平方米。寺内金碧辉煌,色彩斑斓,刺桐树环绕,古榕掩映,双塔高耸。风景极其美丽。
开元寺建于686年,唐舞泽天垂拱二年。它是一座千年古刹,原名“莲花寺”。相传,这里原是富人黄漫首功的大桑园。一天,黄梦见一个和尚请他提供一个花园建一座寺庙。不甘心的他和和尚约好:佛法无边,如果园中的桑树能在三天内开出白莲花,就供奉。不料三天后,园中桑树开满了白莲花,黄守恭只好献园。寺庙建成后,命名为“莲花寺”。这座寺庙的西岸还有一棵老态龙钟的桑树。据说当年开过白莲花。这座寺庙也被称为“桑莲法界”。莲花寺先后更名为兴教寺、龙兴寺。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唐玄宗上书天下各州建庙纪念,才改名为开元寺。
大雄宝殿是全寺的主体建筑,高20米,宽九间,深六间,面积1000平方米,气势非凡。相传建寺之日,紫云绕地而浮,故又称“紫云堂”。现存的寺庙是由明末郑成功的父亲郑之龙捐赠的。寺内有94根柱子,称为“百柱堂”。这座寺庙的建筑艺术很有特色,从石柱、柱基到斗拱、屋架。最引人注目的是,拱门之间雕刻着二十四位飞天乐师,个个身姿轻盈,栩栩如生:有的手持砚台,有的曲臂,有的手持琵琶,有的托盘献宝...在房梁间轻盈地起舞,细细地欣赏着,仿佛有人听见,仿佛在起舞。寺内佛像的雕刻艺术极高。中间的释迦牟尼像,据说是“唐玄宗赐的佛像”。嵌在殿前平台上的72尊狮身人面像浮雕是印度婆罗门教的遗物,殿后的一对蓝色石柱上雕刻着精美的印度古代神话故事。这些都是宋元时期泉州婆罗门教寺院的珍贵文物,具有浓郁的异域风情。
大雄宝殿后面的甘露戒坛建于宋天喜三年(1019)。据记载,它是明末清初仅存的三座佛教寺庙之一,另外两座分别位于杭州的肇庆寺和北京的戒台寺。戒坛是佛教弟子受戒的地方。它分为五个等级。供奉着千手干眼的鲁什纳佛、释迦牟尼、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等雕像,周围是菩萨,有金刚守护。祭坛四周是“护三皈依”和“护五环”的神灵牌位。气氛十分肃穆。但祭坛顶部中间的建筑复杂,精致美观,拱门之间还雕有飞翔的乐师,雍容华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