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端午节重阳春节元宵节的起源及相关的传说和故事
一说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中记载“太阳在春天升起,月亮在秋天落下”,月亮是对月亮的祭祀,说明早在春秋时期,帝王就开始对月亮和拜月进行祭祀了。后来贵族官员、学者纷纷效仿,逐渐流传到民间。
第二,中秋节的起源与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解释为“庄稼熟了的秋天”。八月中秋,庄稼和各种水果陆续成熟。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之情,农民们把“中秋节”作为一个节日。“中秋节”的意思是秋天的中间。农历八月是秋中的一个月,十五日是这个月中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代秋报传承下来的习俗。
一些历史学家也指出,中秋节的起源应该是隋末唐军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裴济,唐军,带着圆月的想法,成功发明了月饼,作为军饷发放给军队,成功解决了因吸收大量反隋叛军而衍生的军粮问题。
2.端午节
端午节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节日。起初是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以南)崇拜龙图腾的部落的图腾节日。春秋以前,百越地区就有以赛龙舟形式祭祀龙图腾的习俗。
后来,战国时期楚国(今湖北)的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投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了树立忠诚爱国的榜样,就把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在一些地区,还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和女诗人秋瑾的说法。自古以来就有挑龙舟、吃粽子等节日。
3.重阳
传统节日的起源与古代原始信仰、祭祀、历法等人文和自然文化内容有关。古代的传统节日,大多是在古人选择吉日祭祀以答谢天地之神、祖先之恩的活动中形成的。重阳节历史悠久,从古代就开始了。在古代,南北方的风俗是不同的。春秋以前,各地风俗尚未整合流传,重阳节习俗活动在中原文献中鲜有记载。
现存关于重阳节习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先秦典籍《秋吉纪·吕春秋》,其中记载了古人在九月祭祀天帝和祖先的活动。在历史延续的过程中,重阳节融合了多种民俗。随着时代的发展,重阳节的文化内涵不断延伸和丰富。
4.春节
春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起源于殷商始末的祭祀神灵和祖先的活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许多少数民族会举行各种活动来庆祝。这些活动的主要内容是祭祀神佛、祭奠祖先、辞旧迎新、迎接新年、祈求丰收。活动丰富多彩,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年”的传说
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年”的怪物,总是在春节前夕出来伤害人类饲养的猪、鸡、牛、羊,有时还会攻击人类。人类深受其扰,不能再有好年景,于是集思广益,想办法赶走年兽。
这时,一个白胡子老头站了出来,提出只要家家户户的人点起柴火,贴上红窗纸,敲锣打鼓,放鞭炮,年兽就再也不会来了。
人们听了之后,果然,年兽们看到红窗纸,听到锣鼓声和鞭炮声,就逃跑了。因此,每年春节期间,人们都会敲锣打鼓,燃放鞭炮,以赶走年兽,迎接春节的到来。
5.元宵节
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东方汉明帝时期就开始了元宵观赏。明帝提倡佛教。他听说佛教中有正月十五和尚观舍利点灯拜佛的习俗,就命他们当晚在宫殿、寺庙点灯拜佛,让所有士绅、百姓都挂灯。后来,这个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了盛大的民间节日。这个节日经历了从宫廷到民间,从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汉文帝时,曾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期,“太乙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万物的神。司马迁在创制《太初历法》时,就已经把元宵节确定为一个重大节日。
另一种说法是,元宵节燃灯的习俗源于道教的“三元论”;正月十五是上元节,七月十五是中元节,十月十五是夏媛节。掌管上、中、下三要素的官分别是天、地、人,天官高兴,元宵节要点灯。
元宵节的节日和习俗活动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延伸和扩大。就节日的长短而言,汉代只有一天,唐代三天,宋代五天。在明朝,从八月初八开始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晚上,一共十天。与春节相连,白天是城市,热闹非凡,晚上灯火通明,蔚为壮观。尤其是精致多彩的灯光,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到了清代,更有舞龙、舞狮、旱船、踩高跷、跳秧歌等“百戏”,但节期缩短为四至五天。
汉文帝为纪念平陆而设。
相传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陆而设立的。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的儿子刘婴做了汉惠帝。惠帝天生软弱,优柔寡断,权力逐渐落入吕后手中。惠帝死后,独揽朝政,把刘的世界变成了鲁的世界。旧朝臣和刘宗室深感愤慨,但他们都害怕的残酷,不敢说出来。
吕后死后,朱吕一直处于焦虑状态,害怕受到伤害和排挤。于是,他们在天下将军的家中秘密集结,密谋作乱,以便彻底夺取刘的江山。
这件事传到了刘氏宗室的齐王刘囊的耳中。刘囊为了保护刘的国家,决定与朱吕作战。然后,他联系了开国元老周波和陈平,并计划除掉吕禄。终于彻底平定了“朱吕之乱”。
谋反后,群臣拥立刘邦的次子刘恒为帝,称他为文帝。文皇帝对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繁荣印象深刻,把平定“朱禄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的日子,北京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庆祝。从那以后,正月十五就成了一个流行的民间节日——“元宵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