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到了,中老年朋友在预防保健,尤其是饮食方面需要注意什么?

中医对饮食营养的认识由来已久。早在2000年前就有食医的记载,“五味五谷五药,以养其病”。《黄帝内经》在食疗养生方面有明确的治疗原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书《五十二病方》记载了大量入药的食物,《神农本草经》记载了约50种药膳。《伤寒论》中的食疗内容也非常丰富,其中当归生姜羊肉汤、猪皮汤至今仍是临床常用。唐代孙思邈的《备急方》是现存最早的食疗专著,列出了一篇食疗专著。孟鄂著有《食疗本草》一书,收集了200多种药膳,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食疗专著。宋代陈至的《养老供养父母书》对奶的喂养和养育做了详细的说明。元代胡思慧写了《饮食》,是我国第一部营养学专著。直到今天,它在饮食搭配、合理饮食以及一些慢性疾病的治疗方面仍然具有指导意义。明清时期,食疗本草进一步发展,有的还从营养学的角度阐述了食物的营养价值和治疗价值。现代对营养成分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特别是食物的分子量化和热量的计算,为古老的中医营养学注入了现代科学内容。

水谷精微是膳食营养的主要来源。

水谷精微,也称谷气、食气,指各种膳食提供的精微物质,是膳食营养的主要来源。正如《医者必读》所言:“一有此身,便赋以谷气,谷气入胃,泻陈于六腑而得气,和五脏而生血,人力资源以为生者也。”《千金要方》说:“心安之本必是食,不知食者不足以存。”可见,饮食是滋养人体,维持人的生命的基本物质。

关于饮食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苏文的经络学说有更详细的论述:“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殷琦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阴擅脉。脉气流过,经络气归肺,肺面对百脉,精气失于皮毛。发脉合精,行气于宅。府灵明,留三藏,气重。”指出了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分布过程,即食物经胃吸收分解后,转化为水谷精。通过脾的“散精”,水谷的精气分布到五脏、筋、经、皮毛,从而滋养脏腑组织。其中“饮入胃,游过精,败于脾。”脾气散精,升至肺,通水道,降至膀胱;水的本质是四织物,五经脉并行,四时五时阴阳相合。扇它是正常的。“它指出了饮用水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即饮用水进入胃腑,并通过脾的散精功能潜移默化地运输到肺。通过肺面向脉的功能,将饮水释放出来滋润全身,并输送到沉淀以下的膀胱,使饮水精细地分布在全身,全面滋养人体。

气血津液是饮食营养的基本物质。

饮食进入人体,经胃、脾消化吸收后,转化为水谷精,水谷精又进一步转化为气血、精气、津液等营养物质,滋养人体,使生命活动得以延续。因此,气血、精气和津液是发挥营养作用的基本物质。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的营养功能主要是指其为人体脏腑功能活动提供营养的功能。“若以雾灌之,谓之气”(灵枢厥气),能温养肌肉、筋骨、皮肤、肌肤。

血液也来自水谷精微,它来自中焦的脾胃。“中焦收气取汁,变红为血”(灵枢厥气)。《难经》总结,血液的功能是“血主养气”,即在脉中“气滞”的作用下,血液在脉中循环,通过经络系统将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的各个器官和组织,从而使身体健康。就是因为进进出出的风风雨雨,就是因为这个。"(《金匮要略·钩玄》),所以血液是滋养人体不可缺少的物质,同时血液又是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

精气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精分为先天精和后天精。先天之精是先天生殖之精,后天之精是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精子是胚胎形成和发育的物质基础。人出生后,依靠精子的滋养来维持人体的生长发育。肾藏精,精生髓,脑为髓之海。肾主骨,齿为骨。所以,肾精充足,脑髓就会充足,骨髓就会饱满,骨骼就会得到骨髓的滋养,强健敏捷。当牙齿得到牙髓的滋养时,它们会变得坚固而有光泽。

灵枢绝气说:“谷气充盈,脑髓入骨,骨屈伸,益脑润泽。”可见,津液是一种正常的液体,具有滋养、滋补的作用。其中液清稀,液浊稠。津液是相对流动的,主要分布在皮肤、肌肉、窍等部位,能渗透到静脉,滋润全身;液体流动性小,主要在关节、脏器、脑髓等部位滋养脏器和组织。

四气五味是膳食营养的基本属性。

中医营养学认为食物也有四气五味,四气五味理论不仅是用药的基础,也是饮食养生和食疗的重要依据。

1.四气又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其中寒凉、热暖各有其* * *特点,只是程度不同。温度仅次于热,凉爽仅次于冷。寒、热、温、凉是相对于疾病的寒热而言的。《苏文至真大论》云:“冷者热,热者冷。”这是治疗药物的一大方法,也是选择食物的重要依据。从常见的食物来看,平菜最多,其次是温菜和冷菜。温性食物,如生姜、韭菜、辣椒、羊肉、狗肉、鸡肉、桂圆、橘子等,具有温经壮阳、活血通络、散寒补虚的作用。寒凉食物具有滋阴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作用,适用于热证,如西瓜、白菜、冬瓜、萝卜、苦瓜、丝瓜、梨、绿豆等。

2.五味是指酸、苦、甜、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中医认为,五味入胃,分离五脏,从而滋养五脏,使其功能正常。不同的食物对脏腑有不同的选择性。比如灵枢五味说,“五味各行其道,谷味酸,肝先行。谷味苦,先修心。谷味甘,先去脾。顾维新,先取肺。谷咸,先去肾。”这种五味的划分,不仅适用于五谷,也适用于五果、五畜、五菜、五色,这是中医膳食营养的理论基础。食物中五味的不同,作为药物的作用也不同,所以从五味的角度来考察食物的功效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如《苏文志珍大论》所指出的,“甘甜渗阳,酸苦溢阴,咸溢阴,淡味渗阳。”这就把功能不同的五味按照阴阳属性的不同分为两类,即辛、甜、淡味属阳;酸、苦、咸味属阴。《苏文·藏气时论》中说:“苦有甘有苦,各有所长,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四时五时藏,病以五味宜。”这里进一步明确,由于五味的不同,有散、收、缓等功效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