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德新的平衡方法
◆他提出了白血病的中医辨证和有效药物,提高了中医对急性发热的诊治能力。
◆他发展了气血学说,创立了“平衡法”,丰富了中医治疗理论,揭示了人类衰老的奥秘,开辟了治疗疑难杂症、保持健康长寿的新途径。
在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原上海铁路局中心医院)的建筑群中,矗立着一座已有近30年历史的中医楼。上海中医心脑血管疾病临床医学中心就坐落在这里。综合医院设立中医楼是非常罕见的,都是因为这里有一位著名的中医大师严德新。
在中医领域,颜德新最为人称道的是建立了理气活血的“平衡法”,将传统的气血理论发展到新的高度,为各科疑难杂症、老年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对于有志于活血化瘀的研究者来说,颜德新是这一领域不可回避的高峰。既有传家宝又有大学学历。
严德新是名医的后代,也是训练有素的人。他对中医的渊博知识来源于他的家庭背景和学校教育。他总是渴望学习,向他人学习,奠定了坚实的临床基础。
八十九年前,江苏丹阳县名医颜给儿子取名德馨,希望他继承诗礼传统。
严德信,祖籍山东,是孔子弟子颜回的后代。其父严曾随赣南名医何纪恒学医,后在丹阳县北曹巷家中开了一家吃的诊所。擅长治疗胃肠疾病、妇科疾病和各种疑难杂症。
严德新七岁开始学习书法,后拜当地著名儒学为师学习传统文化。九岁入新小学,12岁开始学习中医著作。后来,他经常和父亲一起参加门诊,他对继承父亲仁慈的医术早有向往。
至于读书的方式,严德新后来常说:“用猛火煮,用文火炖”,这正是陆毅先生在法庭上说的话。所谓猛煮,就是博览群书,广泛学习,死记硬背;所谓慢炖,就是需要反复复习学习。两者不可偏废,一起学习,一起思考,自然会成功。
第一次读《黄帝内经》的时候,老师让他每天背一章。如果他不能背诵,他会用木尺打他的手掌作为惩罚。严德新听不懂意思时,父亲鼓励他说:“一本书读一百遍,你就明白它的意思了。”时间长了,自然会有所感悟。“为此,他经常熬夜看书。
稍大一点时,常随父外出,确诊后还要陪父整理医案诊治方药,对路易先生所持的脾胃学说和临床经验有所体会和了解,逐渐确立了保护脾胃的学术思想。
严德新以16岁考入上海中华医学院,并能师从上海不同流派、不同学科的名老中医,使其学业跃上一个新台阶。学校课程很全。中医基础课除了学习中外文,还有《黄帝内经》、《伤寒论》、《伤寒论》等。临床上涉及杂病、外科、妇产科等。此外,还专门开设了生理学、解剖学、西医外科、传染病等西医方面的课程。
严德新学习兴趣浓厚,课后非常活跃。参加“课后医学研究会议”,与同学建立中医苗圃,研制一批中药制剂,编辑出版《康宁医学杂志》,讨论交流学习经验,促进学业。
在近两年的临床实践中,跟随徐晓普、秦伯未、盛心如、丹阳和、费同福、朱维举等中医专家抄写收集整理医案,并得老师指导点评,受益匪浅。
甚至毕业后,他去了医院工作,或者和父亲一起上吊在丹和上海之间。严德新仍然保持着研究和提问的进取精神。当时,上海名医程门雪、盛心如、张赞臣深受医学界赞誉。严德新经常来串门,要好处,每次都有收获。可用石南叶治头痛,用天竺、腊梅、凤衣治小儿百日咳,用白茅花蒸豆腐治大咯血,用附子开窍。70年的临床实践取得了许多成就。
他率先在综合医院开辟了中医科病房。他首次提出白血病的中医分型和治疗方法,发现了疗效显著的中药;抗击非典取得的成就提高了中医对急性发热的诊治能力。
作为一名年轻的中国医生,刚刚毕业的严德新很快就让人刮目相看。有一个肺脓肿患者,由于肺纤维化出现空洞,高烧不退。他病情危重,几个西医治疗方案效果都不大。严德新主动提出用中药。他诊脉辨证,以鱼腥草为主方治疗。他亲自煎药,并陪伴病人三天三夜,仔细观察服药反应,终于使病人高烧不退,症状得到改善。
严德新用中药治愈了多名肺脓肿和肺吸虫病患者。随着临床症状的积累,他总是在深入了解和全面把握患者体质、病因、病证的基础上拓宽治疗思路,以良好的疗效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1945抗战胜利后,严德新看到人民贫穷,缺医少药,于是着手成立“德社”,免费给儿童打疫苗,免费给医疗和药品,并为丹阳两家报纸开辟了60多期“中医”和“民族药”副刊,普及了医学知识,在当地影响很大,于是被推选为丹阳县中医协会主席。
建国后,严德新关闭私人诊所,转到上海铁路中心医院,任中医科主任。为了充分发挥中医的治疗功能,他在上海市的综合医院中率先建立了中医科病房,提出了“创新与继承相结合,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科学研究与中医特色相结合”的原则。几十年后,他成为上海乃至全国为数不多的中医。
50年代后期,血液病发病率上升,西医治疗方法单一,疗效不佳。他迎难而上,开始积极探索中医治疗血液病的有效药物。为此,他一方面寻找机会,尽可能多地观察病例,参与多家医院血液病患者的治疗;一方面深入研究医学著作,尤其是清代名医王清任的《医林讹》,深入研究中医气血理论。他与同事合作,观察了565例疑难病患者的“甲皱循环”和“血液流变学”数据,证实了血瘀阳性指征的普遍性,证实了经过活血化瘀治疗后,白血病患者不仅症状得到改善,相应的实验室指标也有明显改善。
他认为白血病属于中医的温毒、劳、病、积范畴。通过文献查阅,他发现犀牛角能迅速降低白细胞,快速退烧,止血。在临床观察中,他还发现砒霜可以治疗各种急性白血病,并率先提出雄黄是抑制白血病的有效药物。
文革期间,严德新一度被下放,但他仍努力寻找临床机会,尤其注重中医气血理论的研究和应用。文革后第二年,他出版了《活血化瘀临床实践》一书。
2003年,非典来袭。严德新被任命为上海市中医药防治专家组顾问、上海市中医药治疗指导小组组长、华东地区非典防治首席科学家。他不顾年龄和风险,深入传染病医院,总结了SARS发病要点:热、湿、瘀、痰、虚。创立了“扶正祛邪方”。他指出,要“有证用药”,坚持辨证论治,才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早期要注意仪容,宣真相,驱邪,注意不要丢表;中期注意兼治,如痰、瘀、湿;后期要根据邪正斗争的变化来强身健体。实践表明,这些经验和方法凸显了中医药治疗发热的优势。广东、香港等地的非典防治也得益于他的指导。
此后,为了系统研究SARS、登革热、禽流感等急性发热的辨证论治,严德新作为首席科学家参与了上海市科委重大项目“中医药防治急性发热应急网络”的建设。近年来,网络日益完善,丰富了中医急诊诊疗的内涵,增强了中医的应急能力。发展气血理论倡导“平衡法”
他认为气血是临床辨证的基础,提出了“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的学术观点。他倡导中医治疗“八法”之外的“平衡法”,揭示了人类衰老的奥秘,为疑难杂症和老年病的诊治开辟了新的途径
“你必须超越我,才能真正成为我的继承人”,正如他父亲教导他的那样,他做到了。在气血学说的深入研究中,严德新是一位登峰造极、收获颇丰的当代探索者。
他提出了“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胚”、“久必有瘀,奇病必有瘀”的学术观点和“平衡法”原则,在中医治则研究上开辟了新天地。这一原理在上世纪80年代也被应用到“血瘀与衰老”的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虽然从小就很佩服父亲的成就,但颜德新渐渐发现父亲的健脾理论还不完善,颜德新发现很多杂病都是源于血瘀而不是脾胃。
临床上积极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各种内外科疾病,并钻研多年。他总结说,中医“辨证八纲”中虽然没有“气血”二字,但气血的内容贯穿八纲,因此可以认为气血之病是临床辨证的基础,也是疑难病辨证的基础。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胎。血瘀是气血不和的重要因素。活血化瘀可以疏通气血,调节阴阳,平衡气血,其作用超越了前人“活血化瘀”的含义。
他的研究发现,中医讲究阴阳之秘,根据患者阴阳消长的过程来用药。“发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但在临床上确实有局限性。通过临床总结和实践验证,他提出了人体健康长寿在于“调其气血以达和”的平衡理论,所谓平衡法,具有平衡和称量的意义。平衡法的组成以活血化瘀药为主,配以行气益气药,能调理气血,平衡阴阳,起到扶正祛邪,固本培元的作用,适用于寒热虚实等多种疾病。
颜德新的平衡法可分为升降气、降气宁逆、益气升阳、清热活血等十余种治疗原则和方法。这些方法对冠心病、白血病、肝硬化等有效。
基于此,严德新在随后的研究中提出,人体衰老的主要机制在于气血失调,内环境失调,这是由于血瘀的存在。他的调理气血延缓衰老的理论与以往的补肾健脾理论完全不同。基于此,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科教片《抗衰老——气血长寿》,并参加了以“生命的科学”为主题的国际科教电影节,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他研制的以补气活血为目的的系列中成药“恒发方胜”,是抗衰老研究的一大成果。服用后能促进机体气化,降低血液粘度,加快血液流动,使机体主要内脏器官得到正常的血液供应,发挥正常的生理作用。
颜德新强调血瘀证的诊断应以四诊为主,实验室检查为辅,结合病史,从症状、体征、病史、实验室四个方面综合分析诊断,称为“颜氏血瘀证诊断法”。在治疗中融入了平衡法,对治疗各种老年病,尤其是心血管疾病非常有效。
主持课题《血瘀与衰老的关系——恒发二号抗衰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提出了血瘀实邪是人体衰老主要原因的新观点,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相关课题被列入国家“973”计划。只希望中医代代相传。
他写信抒发情怀,呼吁中医发展;他讲学带徒,致力于人才培养;他著书立说,为学术传承做出了贡献。
老马充满勇气。严德新依然充满激情,坚守着中医的阵地。虽然他已经90岁了,但每个月还是要出去半天。多年来,他写信抒发情怀,讲学教导弟子,著书立说,为中医的传承和发展而努力。他经常笑着说他不知道自己多大了。
他曾多次与邓铁涛和任继学联名上书中央领导,表达他对中医创办和教育的看法。
他多次往返于北京和上海之间,获得了铁道部的支持。1980年在上海铁路局中心医院建中医实验楼。
1992年发起成立了在香港注册的中医药研究中心,成立了首个沪台港中医药学术联盟。收台湾省中医师邱伟昌为徒,成为海峡两岸第一对中医师徒。
还多次应邀出国讲学,被美国及港澳台机构聘为特约研究员和学术顾问。
1999二月其行医60周年之际,捐资20多万设立“严德新中医药人才奖励基金”,后追加更多资金。2005年扩大为“上海颜德新中医药基金会”,鼓励青年中医药人才脱颖而出。
他主张举办“中医大师传承班”,加强学生对中医原创经典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首次启动综合性大学中医药教育改革试点。
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关系到职业发展的基础。为此,他倾注了大量心血,积极教导进修生、博士生和学术继承人。他孜孜不倦,上台讲课,勤于查房,随时讲解,理论联系实际,从善如流。他经常用哲学家墨子的“志弱智弱”来鼓励学生。他还教育学生多读经典,早读,尤其是《黄帝内经》。敞开心扉,广泛阅读。除了熟悉经典著作外,还要系统学习各种理论,广泛涉猎笔记小说、医案、医谈、药谈等。多尊重老师,多学习各个学校的经验。
他曾幽默地说:“相传清代名医叶曾拜过十七位老师,但恐怕远不止十七位老师。”“几十年来承袭先贤遗志,甘愿做弟子,善于说服向老师报恩。希望同行们能将中医学术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为了传承个人的临床经验,他著书立说,讲了很多年。出版的《活血化瘀临床实践》获云南省优秀科技图书三等奖。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根据他的气血学说拍摄了一部抗衰老科教片,并向全世界发行。1992年,他的专著《气血长寿》出版,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次年,《中国中药抗衰老的秘密》出版。在此期间,先后出版了《颜德新医术集》、《颜德新先生诊断疑难病秘笈》、《颜德新卷》、《中国百名临床医生丛书·颜德新卷》、《颜德新临床经验总结》,全面反映了他60多年的临床经验。
他曾用三句精彩的话总结了教学方法:第一句是教学中绝对保持中医主题;第二句话是:中医是实用医学,“与其临床出诊多,不如熟悉王叔和”;第三句,学习中医一定要从思想上消除民族虚无主义,坚信中医前途光明,中医将为人类创造最大的财富,中医工作者在学习和工作中一定要严谨、勤奋、有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