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的“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的育儿方式有效吗?
讲座的主角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专家李玫瑾。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学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经常在博客和微博上分享案例。很多人也在《法制报道》《大家谈》等央视节目中见过她。
视频走红后,李教授自己也有点惊讶。她在微博中说:“成长心理学从来没有被当成专业或主业,她的主业是犯罪心理研究和侦查心理分析。没想到,研究的成功经验让我十年后因为一次公益讲座成为了‘育儿专家’。我从来没有就这个内容发表过论文,写过书,包括这篇通讯,这不是我所知道的。真是一句话:有心栽花‘花自容’,无心插柳柳成荫。”
很快,演讲视频的高清全集也找了出来。完整视频长达近两个小时,探讨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对策。朋友圈广为流传的版本,其实是对“孩子6岁前应该管什么”的回答
为什么十年前的视频突然火了?有家长表示,因为在家长教育中触碰到了人生大门——如何对孩子说不,干货满满,值得一看;一些家长也觉得一刀切的做法并不适合所有孩子。
我们为您整理了讲座的要点(节选)
1,孩子6岁前关心什么?
2.如何培养孩子?
3.如何抵制诱惑,学会忍受诱惑?从抑制食欲开始。
4.如何让孩子学会忍耐?让孩子不自私。
5.如何让孩子经历挫折?让孩子“受苦”
老师和家长如何看待这个疯狂的视频?
杭州市拱墅区青少年宫书记张敏。
为什么十年后李玫瑾教授的这段视频突然在网上爆红?除了信息技术的进步,新媒体的发展,互联网惊人的传播力,更重要的是,现在的家长更加重视孩子的教育,当然也更加焦虑。
对于经历过亲子关系恶化和社会高速发展中各种奇怪现象的父母来说,迷茫和焦虑已经成为常态,所以他们渴望像救命稻草一样的专家。
李玫瑾教授的很多观点和做法确实具有可操作性。具体到独特孩子的具体问题,还是需要家长有自己的认知和判断。其实对于任何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你都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否则,遇到观点完全不同的专家,你会更加无所适从。
李玫瑾教授的家庭教育讲座与众不同,这是由她的工作特点决定的,可以给家长带来不同的视角。
杭州凤凰小学校长苗华良
在我看来,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是先严后宽。小的时候不循规蹈矩,长大了就更难了,十三四岁就轻松了。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往往缺乏一个必要的策略。往往简单粗暴,过分宽容,甚至用溺爱代替正面引导。我妈没上过学,但她一直提倡先严后宽的方法,在教育我们两兄弟上以身作则。李教授有切实可行的方法,比如如何等大人吃饭,分享橘子给孩子做榜样,树立家庭观念,但最重要的是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传。
家长说:要给家里老人看。
4岁男孩的父母感谢他们的母亲:
12岁女童家长胡妈妈:
看到这个问题,我去寻找李玫瑾教授的四个“不”的来源,以避免断章取义。
我研究了李玫瑾教授的视频内容,发现她的“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是对3-5岁想通过哭闹达到某种目的的孩子的训练。
另外,在孩子情绪平复后,要通过沟通给孩子“留条后路”,下次有需要的时候鼓励TA用语言表达,而不是哭闹。如果TA的解释被家长接受,就可以满足了。
换句话说,李玫瑾教授想告诉你的是如何处理3-5岁孩子的哭闹行为,以及情绪处理后如何与孩子进一步沟通,从而帮助TA明白以后该怎么做。
一种教养方式是否有效,取决于哪些因素?
在我看来,有几个原则可以参考。第一,这种方法是否符合孩子成长的科学规律,是否符合孩子的成长需求,如果违背了成长规律,即使短时间内有效,将来也可能产生不良影响;
第二,是否用在正确的场合。比如,如果孩子哭只是为了表达自己不舒服的感觉,那么采用“不打不骂不走”的方法,传达给孩子的信息可能是“爸爸妈妈不理解我,不能接受我的情绪”,进而认为“表达情绪是不对的,我不好”,从而压抑自己的情绪;
第三,是否能坚持使用,孩子的成长是一个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办法立竿见影。所以,只有用正确的方式,坚持用科学的方法,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李玫瑾教授是心理学教授。
我觉得她“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的育儿方式很有效。
这个说法是基于对孩子的尊重、爱、理解和陪伴。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要和父母建立亲密、信任、友谊的关系,通过这种积极的关系,建立他对世界的认知,建立他的安全感。
这样做对孩子很有效。
其实这个方法不仅对孩子有用,对大人也有用。
你想想,如果一个成年人对另一个成年人没有尊重和信任,只是把他打骂走,关系会好吗?你们会亲近吗?显然不是。
所以一个孩子,他心智不成熟,她的感情不丰富,他的力量有限,所以他对大人的期待更多,完全依赖大人。
所以要听从李教授的建议,多一些亲近和陪伴,尽力给孩子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心态,帮助孩子成长。
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很好理解。先不说这种育儿方式是否有效,可以看看如果打骂说教,一走了之,会有什么后果。
这孩子犯了一个错误。
1如果父母不分青红皂白地打孩子,不仅会在身体上伤害孩子,还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如果孩子害怕了,以后不一定会犯同样的错误,但是这样的孩子会因为不敢犯错而胆小,做事没有信心。虽然古语有云,棍棒底下出孝子,但是现在“孝子”这个词有点贬义了。因为这样的人只听父母的话,没有自己的主见。如果孩子不怕,越打越反抗。他可能看起来很听话,但实际上他并不相信。时间长了,他要么爆发,要么生病。
家长用恶毒的语言骂孩子是不可取的,因为有时候家长在着急的时候会不假思索的说很多伤人的话,有时候自己也感觉不到,但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孩子会记在心里。这样的孩子也会自卑,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在父母眼里是那么的不好。
3说教就是讲一些没有意义的道理。道理大家都会讲,但是有多少人会听,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恐怕很难。如果父母总是在孩子耳边唠叨,孩子只会感到心烦意乱,脾气暴躁。
如果孩子犯了错,父母没有过问就走开了,那么孩子会觉得自己没有错,或者说没有错,那么他以后可能会再犯错误,而且错误会越来越大,导致严重的后果。
因此,如果上述做法不可取,那么李玫瑾教授的育儿方式仍然可取。听起来很简单,但家长真正做到并不容易。因为孩子犯错,家长有时很难平复情绪,容易失控。所以,教育孩子不是那么容易的,它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方法。
那么如果孩子犯了错误,家长该如何有效地实施这种方法呢?
首先,家长一定要先冷静下来,不能急躁。他们可以问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然后用简单的话告诉孩子哪里不对,应该怎么做。一定要让他知道错在哪里。不要重复,只说一次,然后告诉孩子如果以后再犯同样的错误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惩罚是必须要做的,因为父母要守信,不能只是吓唬。最后,母亲必须表达对孩子的原谅、信任和爱。
有些话可能有点严重,有些人会觉得自己被父母这样教育过,没有问题。但有时候,有些影响已经存在,只是我们无法真正了解自己,因为我们都是普通的大多数,这就是我们无法优秀的原因。
我非常喜欢李玫瑾教授,同意她的许多观点。
打一顿骂一顿说教一走了之会管用吗?
孩子会从你“打、骂、说教、走开”的四种反应中学到什么?
你会学习以下技能吗?
(1)以暴制暴
——他软弱的时候,也学会用武力解决问题;或者,等他长大了,他会用武力反抗你。
(2)语言暴力
——你骂他,他骂比他弱的同学。你骂你的孩子,你的孩子长大为人父母,然后再骂自己的孩子。《起源家族》中有镜像神经元,教育模式也会有一定的继承性。
(3)唠叨
(4)冷漠
孩子长大了,你出了问题,孩子就走开了?学会自己处理问题的方式?
当你发现这四种方法对孩子的长期效果都不好的时候,你还用吗?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
这四种方法短期内可能有效。
“打、骂、传、走”,当你这样对待孩子的时候,孩子可能会因为害怕而不去做,但是一旦他长大了,有了反抗的力量,你的“打、骂、传、走”还会对他有作用吗?
一旦你明白了这一点,你就该学习其他更有效、更科学的育儿方法了!
比如李玫瑾教授建议的方法,比如正面管教。
作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教授的教养方式很实用,但任何问题都不能一刀切。是否适合自己的孩子,要看父母当时的具体情况。
任何理论都有其局限性。我们也知道李教授的“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是为3-5岁的孩子设计的。3-5岁的孩子正处于成长的敏感期,他们也懂得观察周围的世界。当他们想要什么的时候,哭是最方便的方式,也是父母最有效的方式。爷爷奶奶在场,立马心软,“成全”孩子。
李玫瑾教授的建议是针对这种情况,训练孩子“克制自己的任性”,类似于心理学实验中的“延迟满足”,但更实用,值得家长借鉴。
而且,最重要的不是在孩子的哭闹要求得到满足时,用“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而是在孩子情绪平复后,下次鼓励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而不是哭闹。
3-5岁是一个非常具体的数字,也是一个非常明确的应用场景。但是我们还是需要注意一点,也是家长最难的一点,就是判断孩子的哭闹是真诚的需要还是不合理的需要,只是想通过哭闹来达到目的。这两者之间有一个非常微妙的区别。
比如逛书店,4岁的儿子很喜欢那套恐龙绘本,但是你觉得贵,而且你刚买了很多新的绘本不想买,或者在网上抄书名也能省不少钱。
结果孩子哭了,甚至发脾气坐在地上打滚。此时此刻你会怎么做?妥协买还是遵循“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的原则
其实父母做的事情没有绝对的对错。重要的是此时此刻你打算怎么和孩子沟通。在公共场所哭是不合适的,所以“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是原则,但如何让孩子不哭才是最大的需求。毕竟这不是在家里。
接下来就是问孩子为什么喜欢这本绘本,以此来判断绘本在他心目中是真的重要还是一时兴起想买。如果他真的喜欢,可能是从同学那里听说的。我听说了许多关于你的事情。他买绘本,给他提个小要求,回家整理他的书架,或者看完这本绘本给自己复述故事,等等,你能满足他吗?
所以在我看来,孩子有需求,不能完全满足,但不能因为年龄等框架限制自己。最合适的方式是判断当时的情况,做出最好的选择。
我不知道李玫瑾教授是谁。反正我从小就是这么教育孩子的。孩子们身体健康,听话,学习好。从小和你在一起很重要。今天你陪他长大,明天他陪你变老。这是幸福的生活。今天你被利益迷惑,明天孩子就是傻子。你不能为了明天不确定的幸福而放弃今天的幸福。这是越走越远的想法。这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想法。怎样才能教育好孩子?自然的才是健康的。以前总有人拿小树不修就长不起来的例子来比较。但是我发现自然生长的东西都不是傻子。我会尽力成长到最好。不对称时间长,肯定是有原因的。哪边阳光,哪边强。哪边水土好,哪边根系发达。至于没有朝着人们认为的方向成长。那是因为大自然不是因为人类而存在的。人类的思想是不正确的。
就像你丢了可以挣钱,房子倒了可以修,但是如果孩子没有教育好,可能一辈子都无法弥补,痛苦一辈子。
但是,李教授的心理学告诉你,这样的悲剧是可以预防的。
所以,懂一点教育,是每个家庭一辈子的幸福。‘宠孩子就是害孩子’这句话大概流传了几千年吧?但是今天,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许多悲剧正在发生。比如某明星15岁的孩子居然犯了强奸罪。这能是一辈子痛苦的事吗?
任性的另一个说法是:工作,工作的结果会怎样,朋友都知道。
因此,正因为如此,李玫瑾教授才会如此受人欢迎、尊敬和爱戴。梅津教授的话可谓‘雪中送炭,终身难忘’,因为她救的是孩子,她阻止的是心碎。
梅津教授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值得收藏:不合理的事都有办法!追根溯源,因果逻辑论证体现了她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梅津教授的‘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是防止孩子任性的非常有效的方法。只有从小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让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再胆大妄为,不再尊重,不再珍惜,不再敬畏,不再考虑别人的感受。试想,一个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的自私孩子,无论是在单位还是在公司,如何才能快乐健康。
所以我们要适度的爱孩子,知道什么叫溺爱。我们收获的是十年二十年后悔不当初的肠子。
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的具体方法是,当孩子第一次任性的时候,比如孩子哭着要买车,那就把他抱到一个单独安静的空间,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看着他哭,让他知道任性没用,不哭了,然后告诉他可以,但是必须给我一个合理的理由。
能不能有机会说一下更具体的操作和背后的道理和空间的关系?
我认为李玫瑾教授“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的育儿方式是正确有效的。
孩子小的时候,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哭,因为哭就会得到想要的东西。他们走路的时候会哭着摔东西打滚来抗议。如果父母放弃,满足孩子的愿望,孩子长大后会变得不可控,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我非常赞同李教授的观点。我们不应该习惯孩子的无理任性。我们要学会说“不”,拒绝不该做的事。当孩子哭到足够冷静的时候,我们要告诉他们为什么不能这样做。我们决不能盲目地纵容和溺爱他们。
孩子们在我身边长大,爷爷奶奶也帮助过我。这是大背景。这个方法我用过,孩子两岁左右的时候大概用了三四次。当他的无理要求没有得到满足时,他哭了。我把长辈都赶走了,没人能靠近他。奶奶生气也没用。我看着她哭,中间擦了把脸,把她放好以防摔倒,哭了四十多分钟,渐渐变成抽泣,给他水喝,以防他缺水。在他情绪稳定的时候尽量讲道理。你一说,他就继续闹,我就不咬了。等待下一次机会。最后他平静了,但还是泣不成声,我把他抱起来,搂在怀里跟他讲道理,语气坚定。让他看着我的眼睛,然后他会道歉。我告诉他,我接受道歉,我很爱他,吻了他。然后和他玩游戏。现在我孩子四岁了。如果你告诉他一些事情,他就不会再找麻烦了。只是他很喜欢某样东西,我会给他买,但前提是我给他任务,并且完成。我觉得这个方法特别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