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越军有百万大军。猫的耳洞为什么被广泛使用?

一般前线的猫耳洞只能容纳三个士兵,实际只能提供两个士兵躺下睡觉的空间。所以猫耳洞里的士兵大多轮流休息,或者有的只能坐着蜷缩着睡觉。而且,越南边境的热带雨林气候非常炎热潮湿。猫耳洞里的士兵,时间久了会得“烂裤裆”皮肤病,最后里面的士兵可能会光着身子。

但是热带雨林的战斗环境,蚊子蚂蚁毒蛇多。猫耳洞里的士兵很容易被咬的一丝不挂,生病的几率也会增加。为了避免“烂裤裆”的问题,很多士兵只能穿裙子不穿内裤。猫耳洞长期缺水,或者到了雨季,洞内满是水,很多死老鼠、死蛇、死士兵的尸体也会随着雨水被冲进洞内。缺水的时候只能喝雨水,或者晚上用器皿之类的露水。

可见猫耳洞里的生存条件极其恶劣,如果不是被逼,没有人愿意在猫耳洞里猫。

越南深陷战争泥潭。

中越战争从2月1979开始,到4月1,1993正式结束。在此期间,战斗停止,并经历了许多位置的战斗。其中最惨烈的是1984发起的老山与遮阴山之战。经过三年的反复战斗,我军终于拿下了这两个地区。

也就是说,由于激烈的阵地争夺战,双方都陷入了阵地的拉锯战,有点类似于一战时战壕中的静战,在夺取阵地后的防御战中,在深山密林中,双方都无法使用大型机械构筑其他工事,对方也不会给你足够的时间构筑工事,所以猫耳洞就成了士兵和武器弹药的储存地。猫耳洞是最安全简单的设防。

二战结束后,越南经历了与法国和美国长达34年的持久战。其实越南才是真正深陷战争泥潭的国家,越南还处于女多男少的局面。当越南再次陷入中越战争时,其国内军事资源严重不足,越南在战场上至少有654.38+0.5万非正规民兵。因为越南的战争机器一直在运转,伤亡惨重,这些越南民兵并没有积累丰富的作战经验。对于新兵来说,猫耳洞里的猫是最好的战斗方式,既能减少士兵的伤亡,又能长时间等待。因此,准确地说,由于攻守双方在反复的阵地争夺战中频繁交锋,两军都广泛使用猫耳孔。与蚊虫叮咬、皮肤病肆虐的恶劣条件相比,阵亡士兵的损失对双方来说都是最大的损失。

越南处于战争的劣势。

中越战争开打时,正处于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蜜月期。当时,美国和法国都在与越南的军事较量中失败,希望有人能给它邪恶的气息。所以在越南战场上,我军使用了很多西方国家的武器装备。越南虽然有苏联的支持,但当时苏联已经深陷阿富汗战场,自身难保,无法给予越南强有力的军事援助。对比双方的火力,我军在火炮雷达上占了上风。而且在1979年,越军的6个精锐师被牵制在柬埔寨。在北方作战的越军很多都是越南的省军,装备非常陈旧,不能及时救援,只能避兵。

南北越统一前后,越南一直在进行土地改革。战争爆发时,越南的生产经营尚未完全恢复。没有休养生息的越南,其实是在打肿脸充胖子,在战局上处于守势。对于防守方,往往是先保存实力,再寻求防守反击的可能性。猫儿洞类似于我军在抗日战争中使用的地道战和朝鲜战争中的坑道。而且猫洞都是在山里挖的,顶部都是厚厚的泥土和石头。贝壳很难对猫的耳洞构成重大威胁。如果猫的耳洞建在攻击方向的后面,如果炮弹的射击弧度小,就会被山体挡住,如果射击高度高,就容易打到山沟里。当时还没有可以攻击地下掩体的钻地弹,所以猫耳洞就成了双方因地制宜,顺应时代的最佳选择。

越南军队大而不强。

1979年,越南人口只有5365438+万,但如果此时越军突破百万,士兵比例为1.88%。以色列人口870万,以军约占654.38+0.8万,占2%,包括女兵人数。作为一个发达国家,以色列的士兵比例已经达到极限,越南当时的经济条件也无力支撑这么多精锐士兵。换句话说,越军人数超过这个比例,但分量不重,战斗力注水程度可见一斑。不能光看数字就觉得越军有多厉害。越军心知肚明,只能靠人海战术,否则不会用猫耳洞。

而且越军不擅长正面作战。它能打败美军主要靠游击战、伏击战、偷袭战、陷阱战,唯一的本事就是偷我们的东西。如果越军与兵团发生直接冲突,它会用自己的缺点攻击我们的优点。这种作战模式消耗太大,伤亡很大。越军伤不起,国力很快就会被拖垮。越军的制胜法宝只有在热带丛林中对付对方,打不对称战争才有胜算。

越军也意识到了自己大而不强的特点,战后进行精兵简政,减员增效。目前越军人数只有50万左右,是峰值1.26万的一半。但是从战斗力上来说,现在的越军肯定比1978强。有时候乱糟糟的士兵不利于战时作战指挥,是军队常态化提升战斗力的主要方向。

综上所述,猫耳洞是特战时代的产物。猫耳洞作战,如果放到现代战场,就是一个茧,效果肯定大打折扣。在现代战争中,由于进攻性武器的快速发展,作为防御手段的猫耳洞已经被淘汰,但收效甚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