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你对这些习俗了解多少?
节气方面,农历二月上旬介于“雨”、“惊蛰”和“春分”之间,中国很多地方已经开始进入雨季。古人认为这是由于“龙”的缘故。此外,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非常高的地位,不仅被视为吉祥之物,还被视为风雨的主人。所以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此外,农历二月初二,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虫、蛇和野兽会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会在这一天从沉睡中醒来升天。因此,民间有“龙头节”的信仰,又称“春龙节”。
这一天过后,农村逐渐进入了繁忙的春耕季节,选种、踩田、犁地...俗话说:
龙梦醒来,是温暖的早春,
龙抬头,用好天气填补了位置。
龙尾摆,田里花云,
林一晃,粮道长进了屋。
二月二也叫春节。
传说武则天称帝,惹怒了玉帝,下令龙王三年不下雨。龙王不忍百姓遭灾挨饿,偷偷下起了大雨。玉皇大帝得知此事后,将龙王放在山下,向世人宣布:“龙王的雨违反了天理,应受到后世的惩罚。如果你想重新进入凌霄馆,除非金豆开花。”
人们绞尽脑汁救龙王,直到第二年的二月二,一个女人提着一袋黄豆走亲戚,不小心洒了一路。这些大豆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人们看见了,高兴地说:“这不是金豆吗?熟了不会开花吗?”结果,每家每户都向当地医院提供油炸和开花的大豆,因此龙王能够返回天堂。后来,为了记住和纪念龙王,人们在每年的二月二日炒黄豆,同时吟诵着流行的谚语:“二月二,吃(黄)豆花,给大人小孩吃。”玉米在明朝传入中国,然后人们用美味的爆米花祭祀龙王,一直流传至今。
2月2日仍然是“行走节”
二月初二春游的习俗,传说始于唐朝。当时长安人趁着二月二,成群结队去郊外踏青。有些妇女还提着篮子和铲子挖新鲜的荠菜吃。
有什么意义?首先是走万病。冬天过去了,春天来了。走在田野里,对恢复体能、陶冶性情大有裨益。其次是农田生产劳动。春游挖野菜的民俗多在田间进行,可以清除田间杂草,保证麦苗正常生长。三是民间饮食习俗。人们把吃野菜称为“吃青”或“吃鲜”。据说春小麦地里的荠菜不仅营养丰富,还能清热降火。
诗歌中的二月二
2月2日
白居易(唐)
2月2日,天晴下雨。
草芽生一段时间。轻装骏马年轻,
天津十字头。
2月2日
李商隐(唐)
江上行,二月二日,
东风暖吹笙。花,胡子,眼睛,流氓,
紫蝴蝶和黄蜂都有感情。万里回忆元良经,
从事亚夫营三年。新滩不理解游客的愿望,
更有风格的屋檐下夜雨。
你对这些习俗了解多少?
剃须龙头
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龙是吉祥的,是风化雨的主人。农历二月初二,人们祈求龙抬头造雨,滋润万物,史称“二月二剃龙头”。中国人普遍认为在这一天剃光头会让人吉祥如意。所以民间谚语说“二月二刮水龙头,一整年神清气爽”。2月2日,每家理发店都顾客盈门,生意兴隆。
祭祀龙神
在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家家户户早上都提着灯笼去井里或河里打水,回家后就点灯、烧香、上供。在古代,人们把这种仪式称为“吸引天龙”。其目的是祈雨,消灭害虫,收获庄稼。
纳吉布
除了祭祀龙神,人们还经常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如舞龙、穿龙尾和写钢笔。舞龙,在一个好年景,几个普通人合作做了一条草龙。2月2日,他们走上街头庆祝舞龙,希望在龙的保护下,在新的一年里再次获得丰收。
围场
二月初二,就在惊蛰前后,各种昆虫发芽,容易发生病害,害虫也是农作物的天敌。因此,人们希望用龙威来制服各种昆虫,保护人和动物,并有一个好的收成。
吃龙麟。
二月二,民间的食物多以“龙”命名,如吃饺子叫“吃龙耳”,吃米饭叫“吃龙籽”,吃馄饨叫“吃桂圆”,吃面叫“捧龙须”,蒸糕也在表面做成龙麟形状,称为“龙麟饼”。这些习俗寄托了人们祈求龙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支撑蛋糕
农历二月初二,江苏苏州人有吃“撑饼”的习俗,市民纷纷来到糕点店购买“撑饼”,希望一年平安健康。
油炸豆子
在很多地方,也有在那一天炒豆吃豆的习俗。“二月二吃豌豆,让人五谷丰登而不生病”,吃各种炒豆,意味着这一年结束了,辛苦又开始了。
早春这样养生。
今天的天气
26日20时至27日20时,新疆西部、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西北部、青藏高原东南部等地有小雪或雨夹雪。西南地区东部和南部、西藏东南部、海南岛东部、台湾省等地有小雨或阵雨,部分地区有中雨。
多做运动
多去阳光明媚、绿意盎然的地方,多做深呼吸,给大脑提供新鲜充足的氧气,会让人心情舒畅,神清气爽,从而增强免疫力,对抗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