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术语-气虚体质

气虚体质的体质特征是肌肉无力。常见的表现通常是气短懒言、乏力、易出汗、舌红、肥嫩、边有齿痕、脉弱。有的人可见到面色萎黄或苍白,口淡,头发暗沉,头晕,健忘,或便溏。其心理特征:内向、情绪不稳定、胆小、不愿冒险。疾病的倾向往往是身体虚弱,表里不固,容易着凉;容易患上内脏下垂、疲劳等疾病。气虚导致固防丧失,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表现为不耐寒邪、感冒、暑邪。

这种体质的机理是由于气虚,所以有气短、懒、声低、精力不足;气虚不能保护肌面,所以容易出汗;气血不充盈,舌质微红,舌边有齿痕;气虚不足以鼓励血液循环,所以脉搏微弱。气虚的人精力不足,心理活动度低,所以性格内向,不爱冒险。气虚,固脱于体外,使其不耐寒热湿热,易感冒;气虚则举无力,故脏腑下垂多见,或病后持续。

气虚人调理的原则是益气健脾,养元气。使“正气存内,邪气不可为”,保持阴阳平衡。脾胃是后天养成的,所以气虚的人尤其要调理脾胃的功能,改善气虚的状态。

(一)情感基调

气虚体质的人情绪调节的基本点是做好两个方面:性格调节和肝脾功能调节。

1,性格调养

气虚的人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胆小怕事,不愿意冒险。要培养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不要过度劳累,避免过度紧张,保持稳定平和的心态。

2.疏肝健脾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思则气滞,思多则伤脾。所以气虚的人要保持良好的心情和平和的心态。肺主全身之气,悲则气消,悲则肺悲,不宜过多考虑气虚。闲暇时,应该欣赏节奏比较明快的音乐,振奋精神。春季,春日生发,气虚体质的人在春季要注意维护肝脏的排泄功能,保持心情愉快,血管通畅。可以选择散步,旅游,看书等。,这样阴和才能和好,气才能畅通。

(2)日常调养

“脾为怒之源,肺为主气之枢”。气虚易感外邪,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气虚的人四季宜寒宜夏。

尤其忌假恶贼,注意增减衣服和被子。气虚的人,卫阳气弱,易感外邪。因此,要注意保暖,刮风时不要出汗,防止外邪入侵。另外,经常自我按摩足三里穴,可以健脾益气调节气虚。

2.气虚的人要生活有规律。

养成良好的日常作息,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脾为怒之源。脾主四肢,定期适量运动有助于改善气虚体质。过度劳累耗气。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身体过度劳损,肾气损伤。

3、多汗可耗气伤阴。

气虚的人夏天要注意防暑降温,避免出汗过多上火。

(3)饮食调养

脾是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五脏之气都要靠它来化育,所以气虚人的饮食滋补原则是调理和呵护脾胃的功能。健脾益气可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1,多吃健脾益气的食物。

常用的具有益气健脾作用的食物有:粳米、糯米、小米、黄米、大麦、莜麦、荞麦、莲子肉、蜂蜜、扁豆、山药、大枣、红薯、大豆、豆腐、牛角、土豆、胡萝卜、香菇、菜花、牛肉、牛肚、鸡肉、鸡蛋、鹅肉等。

2.不宜多吃生冷、苦寒、麻辣等偏性食物。

如大蒜、辣椒、花椒、胡椒、紫苏叶、薄荷、野菊花、烟酒等。

3.不宜多吃油腻难消化的食物。

比如各种好吃的。

4.不吃断气耗气的食物。

如山楂、佛手、槟榔、萝卜、柚子、芥菜等。

5.禁忌严格补偿和过度补偿

气虚体质的人脾胃功能较弱,乱用补法可产生“虚不补”的现象

(4)运动健身

气虚的人不适合进行强烈的体育锻炼,而应该“身累而不知疲倦”,掌握体育锻炼的原则、方法和手段。

1,遵循运动原理

因为气虚的人体能量较低,容易因过度劳累而耗气,所以不适合进行强体力运动、大负荷运动和出汗运动,也禁止用力过猛和长时间憋气,以免浪费精力。你要采取低强度高频率的运动,不容易出汗过多,以免耗气伤身体。

2、选择合适的成就方法

根据自己的体质,可以选择一些强度和负荷较小的温和放松的运动日,有助于补充人体力量,增加人体耐力。比如太极拳、太极剑、保健功等。气功可以练“六字诀”中的“吹”字。经常练习可以补肾益气,强健筋骨,逐渐提高身体素质。

3、掌握锻炼方法

锻炼应采用低强度、多频次的锻炼方式,适当增加锻炼次数,并减少每次锻炼的总负荷,控制锻炼时间,持之以恒,循序渐进。

(5)药饵保健

气虚体质药饵保健的主要目的是健脾益气,增强自身免疫力,改善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1,常用中药

补气包括人参、黄芪、党参、西洋参、太子参、白术、茯苓、大枣等。避免辛辣和消耗气体的产品。适用于气虚、面色苍白、气短乏力、脾虚泄泻者。山药、莲子、龙眼肉、大枣都有补血、益胃、健脾的作用,还有很多中药可以做成药膳,可以达到健脾益气的作用。对增强自己的免疫力和基本身体素质很有帮助。

2.药物诱饵处方

你可以选择四君子丸、沈凌白术丸和归脾丸。

3、可以选择适合气虚的药膳,比如人参莲子汤。

人参15g,莲子15,冰糖50g。做法:将以上材料一起放入碗中,隔水蒸1小时,温服。具有益气养心、宁心安神的作用,可改善气虚体质引起的心悸、失眠等症状。

1,刘主编《中医养生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

2.《中医不是中医专业用的》王琦主编。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