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花盆效应”:不要做井底之蛙,在一个城市度过一生。

大家一定听过“温水煮青蛙”的故事。青蛙在温水中享受,时间越长,水变得越热,但青蛙没有力气跳出水面。

人就像这只青蛙。它们在温水里呆的时间越长,就越难出来。

同样,花也是如此。如果花一直长在花盆里,大部分只能是观赏花。像桃花、梨花这些需要开花结果的,往往生长在土地里,空间大到足以吸收周围的养分。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花盆效应”,说的是人在一个“花盆”里呆久了,就会沾沾自喜。如果不改变,我们可能会永远生活在命运安排的“花盆”里。

这种“花盆效应”很像“温水煮青蛙”。就是那种时间久了只想享受安逸的生活,不愿意再跳出来的那种。

其实花在一个花盆里的生长空间和青蛙住在井底不想出来的生存空间没什么区别。它们狭窄封闭,没有扩张的空间。

就像早些年,我在选专业的时候,父母的建议是选医疗、教育之类的专业。毕业后可以回老家,进入当地的学校或者医院,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过上安稳的余生。

但是我没有按照他们的要求去做。大学毕业后,我选择了四处旅游。年仅三十的王力可·曼尼,他向往大城市的繁荣。虽然一直没有扎根,但是因为环境的不同,开阔了眼界。

最终,她选择了出国留学。如果她是一个没在城市待过,到了30岁的女人,绝对不会做出这样的举动。

趁着年轻多出去走走。不要做井底之蛙,你已经在一个城市度过了一生。世界很大,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格。欣赏不一样的美,同时又能开阔眼界,真的很好。

我们可能会买这个花盆,因为它看起来很好。当我把它带回家的时候,我发现用它种花并不实用。它的瓶口太小了。用它来插花,无论如何,何乐而不为。

于是,它被“遗弃”在仓库里,吃了满满一瓶灰。最后在一次家庭大扫除中,因为碍事,直接扔进了垃圾堆。

的确,不管是什么东西,如果除了外观之外一无是处,最后往往都会被抛弃。

其实不管是“花盆”还是人,都只有漂亮的外表,没有实际用途。要么披着灰色的层,要么被社会抛弃。

20到30岁的人,可以因为长相吸引别人的注意。但是30岁以后,外貌的优势逐渐消失,我们还能依靠什么?所以,最重要的是内在,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我有一个表弟,曾经高考失利,进了二本院校。但她没有自暴自弃,抱怨上天的不公,而是努力学习。当别人在玩的时候,她在学习。

而且她170的身高很漂亮。本来可以靠长相过日子的人选择了靠实力,这也让“花瓶”这个词从来没有出现在她身上。

因为努力,她在毕业前就被世界500强企业录用了。我相信仅凭她漂亮的脸蛋是不可能取得这个成绩的,但她的学识和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这是一个优胜劣汰的社会。能在社会上生存得很好的人,往往是肯学习,肯吃苦的人,永远不会是享受成功的人。

“花盆”就像一个舒适的圆圈。适应了的人不愿意出来,因为它提供了空间和充足的养分。

在知乎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古时候,一个有钱人家有个儿子,从小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甚至出门都被当成大轿子。

后来被军队打败,富家子在逃亡的路上意外迷路。分开前,富婆在儿子脖子上挂了一圈烤好的蛋糕,告诉他:“儿子,以后你得自己走了。你一定要活下来。”

但没想到的是,财主的儿子被活活饿死了,但临睡前,脖子上还挂着一大半饼干。

这个故事虽然荒诞,但透露出的深意却极其深刻。但是,如果财主的儿子懂得变通,跳出舒适区,翻烧饼,就不会这么惨了。

教育学的“舒适区理论”说:长时间呆在舒适环境中的人,不会因为舒适的生活而想用脑;但如果把人带到更险恶的环境中,经历了挑战和痛苦,就会变得成熟。

所以,学会摆脱舒适区,摆脱看起来很好,做起来不好的“花盆”是很重要的。具体怎么做?

请去掉“如果我是……”的假设从你的生活中,这只会让你对现状越来越不满和愤怒。

学会和不同层次的人交往,找到学习的彼岸,和努力的方向;

万事开头难,所以一开始慢一点没关系,最重要的是坚持,这样量变才能引起质变;

④居安思危,培养危机感,不要成为“被后浪拍死在沙滩上的前浪”。比如随着时代的变迁,公交车上的售票员被去掉了。如果你是他们,你该怎么办?提前计划总是对的。

⑤努力提升自我技能,成为你所在领域的专家或者公司岗位上不可或缺的人。只有这样,你才能更有信心和能力和老板讨论薪资问题,否则,你连辞职的勇气都没有。

对“花盆效应”的理解其实很简单,但理解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在行动上。

毕竟,长得好看,效果不好的“花盆”总会被抛弃。只有那些有特定使用价值的“花盆”才会历久弥新,即使成为老物件,也有收藏价值。

最后,我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变成一朵野菊花,不管风雨,不怕,而不是像玫瑰一样变成温室里的花,一点挫折就折了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