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明代著名药理学家李时珍编撰了他的药物巨著《本草纲目》。包括多少种药物?

统计有1832种,但也有一些其他说法。

《本草纲目》是一部中医药学专著,具有很高的博物学价值。李时珍(1518—1593),明代著名医学家,编于公元1578年。几经波折,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初版。全书52卷共收录药物1892种,其中植物药1094种,动物药443种,矿物药161种,其他药194种。李时珍增加了374种新药。书中图文并茂,包括1109药品图片。为了增加该书的临床参考价值,作者在对几味药的论述中,附加了11096个临床方药,其中8000多个来自作者的临床经验总结或多年的收藏,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本草纲目* * *分水、火、土、石、草、谷、菜、果、木、器、虫、鳞、介、禽、兽、人等。16是关键环节,62类是目的。它的分部原则是“从微到大,从简陋到昂贵”。集簇而成,据说它所指的书籍有800多种,可谓“贯穿百世”的杰作。在每种药物下,以正名为纲,以释名为旨,将该书命名为《本草纲目》。每味药的内容在采集、鉴别、是非、治疗(炮制)、气味(药用药理)、主治(功效)、发明(李时珍的经验和研究结论)中均有详细记载,并附处方。《本草纲目》的分类叙述法是在前人基础上的创造性发展,使读者一目了然,其分类方法实际上已经具备了现代生物进化思想的科学性。

《本草纲目》的分类是先无机,后有机,先植物,后动物。在植物药中,草、粮、菜为先,但后果为木;动物药中,昆虫、鳞甲、中介、鸟兽为先,最后叙述人药。

《本草纲目》对药物学的发展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不仅开出了1518种药物,而且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调查研究、询问考察,为中国的医学宝库增添了374种新药,这对于一个学者来说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这里仅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在药物鉴定方面,《本草纲目》纠正了明代以前《本草》中的许多错误和不科学的内容。在以往的本草著作中,一物常被误认为两物,如南星、张虎,本来是一种药,过去却被误认为两种药;再比如,本来应该单独描述的东西,混成了一个。在《本草纲目》中,每合为一种,李就认定为两种。再比如宋口宗的《本草宜颜》中,兰花被误认为是兰草,卷柏被误认为是百合,苏颂的《图解本草》将天花和围合建筑分为两个图形,实际上是一种植物的根和果实;前人误以为“草籽可以变成鱼”“马可以变成锁阳”等等,都被《本草纲目》纠正,并指出鱼是由鱼子转化而来,而锁阳本来就是一种植物。

对水星的记述,更能说明李时珍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大无畏的精神。神农的《本草经》被封建社会奉为经典,记载水银“久服神仙”,晋的《抱朴子》被称为“长生之药”,大明的本草被称为“无毒”,唐振泉说是“归丹元之母”。所以六朝之下,不知道有多少人试图贪生不贪死。《本草纲目》批判了这个不科学的神话,指出“水银...深入骨头钻筋,绝对毁脑。它是一种有毒的东西,没有什么能比得上它。”他严肃地强调:“方书不够扎实,本草怎么能乱说?”历史和科学实验证实,《本草纲目》所论水银达到了当时科学发展的最新水平,对彻底根除以水银为寿的荒谬做法起到了积极作用。《本草纲目》对生活环境的适应也有独到的见解。

以动物医学的描述为例,《纲要》对每一种动物医学都有一个动物的大致定义,可以把握各种动物的生物学属性。比如指出“鸟生于林,故羽如叶;动物生于山中,所以毛如草,又说“毛在四季,色在五向”,都是正确地把握了动物对环境适应的变异特征进行保护。在动物相关变异方面,书中正确指出:“乌骨鸡有黑舌”以知其象牙黑的鉴别方法。《本草纲目》在对药物的论述上,也强调了通过人工方法的干预来改变生物的生活习性的特点。比如动物由野生变为人工驯化的描写,家养的植物可以优于野生的等等。,说明当时对生物的遗传特征还是有一些了解的。在药物化学和实验研究方面,《本草纲目》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药物化学包括蒸馏、蒸发、升华、重结晶、风化、沉淀、干燥、灼烧、倾倒等多种化学反应方法。配制好的醋酸铅(铅霜);消石和钙矾石分解氧化制取樟丹;将五倍子用浓茶煎煮沉淀;曲霉发酵水解沉淀出的没食子酸白色结晶,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科学水平,甚至是最早的记录。在科学实验方面,作者不仅亲自验证了罗勒籽治疗眼盲和自服曼陀罗花的治疗作用和麻醉作用,还对几种药物的药理作用进行了动物实验。他观察了大豆、鸡肠草等的药理作用。他解剖了许多低等动物,如鲤鱼和蛇,以确认其解剖结构的异同,并进行一些比较研究。这些方法在当时的科学界也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创举。当然,未知或鲜为人知在当时是比较常见的,不可知在当时的条件下并不少见。因此,作者对某些药物的描述,客观地指出“未经试验不可”或“没有可供探究的证据,故附于此以获取知识”,可以证明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本草纲目》出版后,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是有记录的。明代万历十八年(1590),由胡呈龙在金陵(今南京)首次出版,在国际上被称为“金陵版”。到目前为止只有几本,除了日、美、德收藏,国内只有两本。1603年出版于《本草纲目》江西版,在国际上被称为“江西版”,是仅次于金陵版的稀有版本,现存于世的还有很多。此后再版《本草纲目》的人逐渐增多,如湖北版(1606)、石渠歌本、李大塘版,均刻于明末以前。清代的张朝宇版(1657)和太和唐本版(1655)是最早的版本,后来的版本也很多。根据现有国内印刷版本统计,截至1949,约有70个版本。《本草纲目》以后,我国的药物学发展虽不如当年那样广泛,但在发展和深化认识、吸收外来药物方面不断进步。比如赵学敏写的《本草纲目》(1765),几乎就是在其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下完成的。

《本草纲目》不仅在中国有如此深远的影响,而且早在公元1606年就传到了日本。据统计,日本在1637-1714时期出现了八个版本的《本草纲目》。此后,各种日文删节译本和全译本相继问世。日本学者研究《本草纲目》有30多位作者。《本草纲目》在朝鲜和越南也有很大影响。大约从18世纪开始,《本草纲目》已经传到了欧洲,还有大英博物馆、剑桥大学图书馆、牛津大学图书馆、法国国家图书馆等。都有各种明或清版本的《本草纲目》。德国皇家图书馆有金陵版。此外,在俄罗斯(前苏联)、意大利和丹麦也有收藏。国会图书馆还有金陵版和江西版。据英国李约瑟博士考证,1732年,法国医生范德蒙德将《本草纲目》的部分内容翻译成法文,历经百余年几经波折在巴黎出版,引起著名化学家和化学史家的关注。据考证,《本草纲目》早在18世纪及以后就被部分翻译成法文、英文、德文和俄文,19世纪开始有兴趣在欧洲研究《本草纲目》和中国本科的人,也因此获得了博士学位。英国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在建立进化论和论证人工选择原理的过程中参考了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其内容就是《本草纲目》。

比如达尔文在《变异》中讲到鸡的变异和金鱼的家族史,都吸收引用了《本草纲目》的内容。李约瑟博士在评论《本草纲目》时写道:“毫无疑问,明朝最伟大的科学成就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这是该书的巅峰之作。”“作为一名科学家,李时珍已经达到了任何与伽利略和维萨里的科学活动隔绝的人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中国博物学家无冕之王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至今仍是研究中国文化史和其他科学史的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