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养生史
华佗论茶
东汉末年名医华佗在《论食》中提到:“苦茶久好。”意思是:“茶味苦,饮后能使人深思,开拓思维。”这是历史上第一次记载茶的药用价值。
华佗常年奔波于江淮地区,为百姓采药治病,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据说他累的时候,只要喝一杯绿茶,疲劳感一下子就消失了,所以他深深体会到“苦茶久服好”的观点,可见茶有兴奋大脑、提神醒脑的功效。
茶始于药。
神农本草之前对茶的记载主要是解毒和祭祀。人被毒死,被牺牲,甚至生病吃药,都是偶然的,绝不是经常的。只有这些偶然的机会,人们才能享受到神农为人类发现的“精神之物”——茶。
5000年前,神农发现茶最早用于解毒,后来逐渐入药。
历代茶药书籍描述,茶有多种功效。李时珍集诸药之论,在《本草纲目》中概括为“苦、甘、微寒、无毒”。主治瘘管、小便不利、痰热消渴、睡眠少、快感强、下气消食。"
李时珍也从辩证的角度指出“茶味苦寒,阴中之阴会沉落,最能降火。火是一种病,火会消的”。然后,指出“火是假的还是真的。如果一个年轻健康的人,肠胃很强,心、肺、脾、胃火充沛,就适合喝茶...徐若寒性弱血的人长期饮用,脾胃恶寒,元气受损”。以亲身经历,分析饮茶的作用:“世珍早年精力充沛,每次喝新茶,都会达到几碗,轻汗,清筋骨,感觉还蛮愉快的。”中年胃气稍损,喝了有害,但不闷不恶心,就是腹凉漏。所以,准备好所有的陈述,和警察搞好关系。"
清代赵学敏的《本草纲目》说:“口不好,用茶树根煎汤代茶,有效。泡烂的茶叶是干的,可以治无名肿毒,狗咬,烧成疮。用磨砂老茶治疗羊癫痫:下雨前以杭州产的茶为最佳,能清咽明目,补充元气,益心清七窍;普洱茶味苦,且油腻,对牛羊有毒,虚者忌用。"
清代赵翼《露檐杂记》说:“中国以土产产茶,并无分别。而西北游牧部门则靠此为生。他吃的奶酪很肥,否则没办法清除荣卫。”
古代也有人反对喝茶。如唐代苗的《饮茶序》中说:饮茶“解郁消滞,一日好;劣质气体浸泡,终身危害,四大。受益则受益,患则患,不叫茶炎。不是易见之福,而是远不见之害。”
如前所述,古代人对茶的医学利用是基于自己的感觉或传闻,尤其是文字记载之前的传闻和之后的亲身经历。医学书籍是实践上升到理论的产物。后来很多医书都提到了茶的药用,这充分说明了在中国的发展史上,有一段时间茶主要用于药用。
茶叶随着消费而发展。
茶在药用高潮后发展成食品。这也说明,茶虽然是包治百病的药,但它是有效的,不是特效的,只是一种保健食品。这也是茶向食品发展的必然。
茶作为食物始于公元600年左右。在1000年间,许多书籍记载了茶叶的食用价值,并且都称茶叶为“救荒”食品,“保健食品”,甚至“节俭食品”。
《晏子春秋杂侠》说:“晏子如齐景公,食无粟,三烤,苔五蛋。”《木与茶录》说:“茶可食用,苦涩味去两三次,洗净,油、盐、姜、醋同食。”《救灾本草》说:“为救饥,可将嫩叶或冬叶(茶树)煮汤。”《茶寮记》关于茶粥的文章说:“茶粥古不闻,晋宋已落。吴人采叶煮之,谓之茶粥。”《诗经》说:“采茶(茶)而酬之,食我农。”郭璞《尔雅注》曰:“茶树小如栀子花,冬有叶,可煮成汤。”
这一时期,无论是上层的“晏子”还是下层的“农民”,都把茶当成了苔菜和茶道名菜。因为它是一种蔬菜,他们可以吃它,并把它与其他蔬菜和谷物混合在一起制成食物,特别是粥,喝起来既美味又健康。就是后来的茶圣陆羽虽然不赞成把茶作为食物,也不得不承认以前把茶作为一种普通饮料,一般做成茶粥。他在《六饮茶经》中也说:“饮茶者,散茶、粉茶、饼茶,为乃、乃、乃、乃、乃、乃,贮于瓶内...或者用葱、姜、枣、橘子皮等。都说这种吃茶方式如戏,但还是不可否认人们把茶当粥喝。
这一时期,茶虽然仍以食用为主,但作为药物仍未被废弃,直到这一阶段的后期才逐渐转向饮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