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养生十三法

在古代名医中,孙思邈是最长寿的一个。

关于孙思邈生卒年,古今学者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1.生于隋文帝元年辛丑(公元581),卒于唐高宗永春元年仁武(公元682年),享年102岁。

2.心有(公元541),南朝大同人,卒于唐高宗永春,享年142岁。

3.生于南朝梁十四年(公元515),卒于永春元年,享年168岁。

明代孙思邈鎏金铜像。

尽管这三种说法大相径庭,

但是即使取了最少的数量,

孙思邈也活到100多岁。

在“人生七十古稀”的古代,

一个人可以活到这个年龄,

简直就是“活神仙”。

人的寿命与先天体质和后天保健密切相关。

可能有人觉得孙思邈天生体质好,后来成为大医,懂得养生,才活到壮年。

其实孙思邈天生体质弱,年轻时就是个神经病。他在《做好一千块钱的准备》的序言中说:“年少时被风吹冷,屡建大夫门,汤药钱尽。”

正因为如此,孙思邈决定学医。他说:“所以,在青春的年纪,是高贵的;在怀特海的那一年,我从未发行过该卷。至于切脉与等待,一起吃药,节制地上钩,避免谨慎,比自己长的人也不远了,就靠它了。至于弱冠,他们觉得挺开明的。”

宋代玉雕孙思邈像

中医不仅要治“病”,更要防“病”。《黄帝内经》曾提出养生思想,孙思邈进一步将疾病分为三个层次,即未病者、欲病者、已病者,以及中医欲病者、已病者,并把健康和预防放在首位。

孙思邈的养生理论虽然博大精深,但是简单易行,关键是要持之以恒。他说:“道家的养生之道,养生之道,往往是想干点小活,却又累得身强力壮。”且流水不腐,支点不傻,故亦因其动。"

“萧劳”,

这是一项强度较低的运动。

也就是《黄帝内经》说的。

“累而不倦”。

“我经常想做点小工作”,

就是多运动,

喜欢小运动,

并养成习惯,

毅力。

这种养生法,

可以称之为“小劳动养生法”。

这种养生法是折衷和多样的。

包括引导、呼吸、按摩、冥想、行走等。

随时随地都可以。

清代的“孙思邈坐虎与针”

此外,孙思邈还自创了一套“十程少劳养生法”。

第一,头发经常梳理。

古法是将手掌搓至掌心发热,再将手指从额头向后“梳”,经头顶、后脑勺至颈部,早晚各做几次。该方法具有提神醒脑、安神定志、调经明目、祛风的作用,可预防头痛、耳鸣、脱发等。用梳子也有这样的效果。

第二,眼睛总是在运。

闭上眼睛一会儿,然后用力睁开眼睛,转动眼睛,上看,下看,左右看,顺时针逆时针看。重复几次。此法可改善眼周血液循环,对视疲劳、近视、弱视、老花眼有一定疗效。

第三,牙齿经常磕。

嘴巴微闭,上下两排牙齿要互相敲打,不要太用力,但牙齿互相敲打时要发出声音,敲打次数不限。这种方法可以促进消化酶的分泌,防止蛀牙和骨骼退化。

第四,经常抬头。

站着,闭上眼睛,低下头。然后慢慢抬头,先抬头,再把头扭向左右。慢慢移动,不要太快,以免头晕。这种方法可以改善大脑的血液供应和氧气供应,缓解颈肩肌肉疼痛。

5.天津经常燕子。

孙思邈《健康百话》中说:“早晨好咳玉瑾。”“玉瑾”是指体液和唾液。早上起床后,屈膝或盘腿坐下,闭上眼睛,舌头放在上颚,慢慢呼吸。当嘴里有津液时,分两三次咽下去。这种方法有补精、强五脏的作用。

张大千与张“孙思邈治龙”

第六,耳朵经常鼓起来。

孙思邈《百言养生》云:“海睡鼓响。”晚上睡觉前,用手掌捂住耳朵,用食指压住中指,再用食指弹回头骨。你可以听到耳朵里“砰砰”的声音。这种方法有提高听力,增加记忆力的作用。

七、腹部经常摩擦。

将手掌搓至掌心发热,然后将手掌压过腹部,在肚脐周围摩擦,先顺时针再逆时针。这种方法可以增强肠道蠕动,改善胃肠功能。

八、经常洗面。

这里的“洗”是指用手掌搓脸。暖手后,将手盖在脸上,内外上下摩擦,直到脸发热。这种方法可以改善面部的血液循环,使面部红润有光泽,减少面部皱纹。

九、腰部经常放置。

站立,身体慢慢左转,右手拍小腹,左手拍后腰命门穴。然后身体右转,左手拍小腹,右手拍命门穴。此法具有强肾固精,改善腰部疲劳的作用。

十、经常搓脚。

先用右手揉左腿,再用右手拇指按摩涌泉穴。然后用左手揉右脚,加热后用左手拇指按摩右脚涌泉穴。按摩穴位时要用力,以穴位有酸痛感为佳。此法有补肾温阳,调节失眠的作用。

英宋版《新校急序》

上述“十大常规少劳动养生法”,

是孙思邈的亲身经历。

往往“小劳动”让他的生活充满活力。

90多岁的时候还在“耳闻目睹,精神抖擞。”

广州日报新华城市编辑戴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