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汤养生有哪些误区?喝汤的时候注意什么?

现在很多人都比较注重养生,喝汤就是养生的一种方法。汤的种类很多,不同的汤有不同的营养作用。喝汤对养生有好处,但是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那么喝汤养生有哪些误区呢?喝汤的时候注意什么?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

1,喝汤养生的误区

误区1:多喝汤比较好。

有些人长期喝太多的汤,反而对身体有害,甚至会生病。比如骨头汤,用水煮沸后,汤中溶解了大量的骨钙,属于寒性。喝进肚子里稀释了用于消化的胃液,骨头汤中的钙不易被胃肠道吸收,容易出现饱胀、消化不良甚至恶心的症状。肉汤也不适合过量饮用,因为肉类含有大量脂肪,在炖的过程中会溶解在热汤中。喝多了容易血脂升高,对心脑血管健康也不好。如果血脂高的人想补充蛋白质,可以用豆腐蔬菜汤代替肉汤。

白菜汤、萝卜汤、海带汤、冬瓜汤等素食汤有清热利湿的功效。有些人觉得自己有上火,长期过量饮用。喝汤喝尿太多,很多对人体有用的体液都随尿液排出体外。人体会消瘦,经常感到口干,喝汤多。但喝汤会加重口干,导致津液流失。

误区二:炖的时间越长越好。

一般来说,熬汤两个小时为宜,味道和营养要出来。煮太久不利,容易造成蛋白质变质。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说,光靠喝汤补充蛋白质和矿物质是不够的,而且煲汤时间越长,维生素流失越多。相反,脂肪会部分或更多地溶解在汤里。

比如有的人做参鸡汤,一般都是提前两三个小时把人参放进汤里,以为只有这样才能把人参的营养成分全部溶解在汤里。其实人参中含有人参皂苷,煮的时间太久会分解,失去营养价值,所以人参汤最好煮40分钟左右。

误区三。喝汤不吃食材

冬天很多家庭都炖汤,比如鸡汤,羊肉汤,鱼汤等等。很多人认为肉等原料煮久了,营养成分进入汤里,喝汤比吃料更有营养。事实上,无论熬汤的时间有多长,原料的营养都不可能完全溶解在汤里,所以连吃带喝才是最好的选择。

中国有句老话,叫“原汤就是原菜”。据说汤与汤的成分结合,可以使营养更充足,调理功能更有效。因为汤的所有营养都来自于除了水以外的原料。所以看起来煮出来的汤已经很浓了,但实际上汤的营养成分还不到总原料的10%。比如以前认为骨头汤可以补钙,其实骨头里的磷酸钙很难溶解到汤里。即使是很浓的骨头汤,平均100毫升的汤里也只含有2-20毫克的钙,而人体一天需要800毫克的钙。熬汤时间长了,剩下的原料味道不是最好的,但是里面的肽和氨基酸更有利于人体消化吸收。

误区四:喝太烫的汤。

喝太烫的汤有害无益,喝50℃以下的汤比较合适。有些人喜欢喝沸腾的汤。事实上,人的口腔、食道和胃黏膜最多只能耐受60℃的温度,超过这个温度就会造成黏膜灼伤。虽然人体在烫伤后有自我修复的功能,但反复的伤害很容易导致上消化道黏膜的恶变。经过调查发现,喜欢喝热食的人,食道癌发病率高。

误区五:老母鸡炖肉比小鸡更有营养。

人们常说老母鸡炖最有营养。其实就营养而言,老母鸡并不比小鸡高,只是炖出来的味道更浓更好吃。这是因为鸡肉的营养主要存在于蛋白质和脂肪中,而这些营养成分在老母鸡和幼鸡中的含量是相近的。由于老母鸡生长期长,其肉中所含的肌酐、肌酸等含氮抽提物更丰富,所以炖出来的鸡汤味道更鲜。但是,这些含氮提取物的营养价值并不高。

2.该喝汤了。

1.饭前喝汤

俗话说“饭前喝汤,胜过良药”,这是有科学道理的。这是因为,从口腔、咽喉、食道到胃,就像一个通道,是食物的必经之路。吃饭前喝几口汤,就相当于给这个消化道加了一些“润滑剂”,使食物能够顺利吞咽,避免硬物刺激消化道黏膜。

同时,饭前喝汤还有另外一个作用,就是可以增强人的饱腹感,这样就不会对食物产生欲望,而且对吸收热能非常有效。饭前一碗汤大约能吸收100-190大卡的热能,是爱美人士不错的选择。

饭前喝汤可以有效减少食物的吸收,同时,汤还可以补充人体所需的营养,这样既能提供营养,又能保持身材。不好吗?

2.饭后喝汤

饭后喝汤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适用于消化功能较弱等营养缺乏人群和体质较差的老年人。饭后喝汤有助于辅助消化吸收,补充营养。

因此,一些营养学家认为,养成饭前或饭中不断喝汤的习惯,也可以减少食管炎、胃炎等疾病的发生。同时还发现,经常喝各种汤、牛奶、豆浆的人也最容易保持消化道健康。

两餐之间喝汤

时不时喝汤也有好处。因为它有助于稀释和搅拌食物,有利于胃肠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如果饭前不喝汤,不喝汤,饭后会因为胃液分泌过多而口渴。此时喝水会稀释胃液,影响食物的吸收和消化。

4.中午喝汤

汤、早餐、午餐、晚上哪一餐比较适合?有专家指出,“午餐喝汤吸收的热量最少”,所以为了防止发胖,不妨选择中午喝汤。晚餐不宜喝太多汤,否则快速吸收的营养物质会在体内堆积,容易导致体重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