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教授如何冥想。

现在静坐在全世界都很流行,但是大多数人都不明白静坐的含义。冥想的目的主要是让身心学会安静,而不是学会静坐。寂静是所有生命恢复到自然状态。人都想增强生命机能,健康长寿,所以建议你学会静坐。

“静”和“禅定”是世界上所有学派和宗教的* * *方法。从禅定中得到平静的境界,不属于任何一个,所以是* * *法。此外,释迦牟尼佛所说的真正的佛法是* * *法,与其他门派不同。是大智慧大成果的大学问。

但是,打坐不一定意味着学佛、修行,也不一定意味着信仰任何宗教。冥想的目的是让自己的身心达到绝对的平静。

为什么沉默很重要?道家老子曾说:“万物归其本,归根到底是静,静即是命。”这是天与地之间的难理。宇宙万物,不管是什么生物形态,它的诞生、发展、繁荣、昌盛,都要回归到它的根本存在,就像草木,都要有根。

“说到底叫静止,静止叫复活”,意思是恢复自己原来静止的生活。这个宇宙是“恒运动”还是“恒静止”?这是最深层次的哲学问题,这里暂且不讨论。

中国的道教、儒教、佛教,都想在修炼中达到“专注”,“专注”是进入某种宁静的专有名词。宋代理学家主张线索要在沉默中培养,只有在沉默中才能培养出真正的能力。

西方宗教需要崇拜、祈祷、讲究智慧,也需要安静才能产生高超的智慧,这足以说明安静的重要性。

冥想的类型

你现在看到的是南·怀瑾先生演示的印度瑜伽中的单腿站立。这个姿势,像释迦牟尼涅槃时的卧姿,很多种坐姿都是坐姿。据统计,大概有96种。

在这么多姿势中,坐姿是最容易让身心进入安静状态的。现在我们要介绍毗卢禅那佛的七种坐法。

毗卢禅那佛是法界的身佛,又称“中心佛”。佛教徒认为,宇宙万物始终属于一个佛,一切佛都是毗卢禅那佛的化身。七坐法指的就是这种静坐的方式,包含七个要点。

这种静坐方式,采取两腿直立坐的姿势,就像你在中国寺庙里看到的那种挺拔庄严的菩萨雕像。这种坐姿可以使我们的身心达到最高的静效,甚至超越物质与精神、生理与心理,获得最大的宁静享受。

坐姿前的注意事项

在介绍这种坐法之前,我们先来说明几个必须注意的要点,然后再安静的坐着。

一、如何选择静坐的地方?很多门派都说静坐时要面向东方,因为根据五行,东方属木,是生气的一面,一切气都源于此;西方属金,太阳下山,死亡方;北方完全冰冻,南方太热,所以有人认为打坐必须面向东方。

此外,一些宗教人士主张面向西方,以便生活在西方的天堂。也有一些道家修行者,要坐在朝南的南方,好像自己是皇帝一样,南方是明面,也属于旺面。

也有一些修持神性的人,他们认为他们需要面向北方。北方属于成就佛,面对北方修法会有效果。世界上有一些对彼此执着的想法。有些国家学了中国禅宗的末流,认为打坐必须背对着外面。这些都是误解,都是执着的想法,虽然都有各自的道理,但都不完整,不彻底。

真正学会静坐,就是要学会“静”而不是“坐”,这样你就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地方、任何地方都可以静坐。如果受到空间和朝向的限制,坐着不动是没有用的,因为坐着的目的是“静”,最后会“定”下来。至于你安定下来之后会怎么样,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所以,我们在学习静坐的时候,一定要自己决定,找到最合适的地方,无论是家里,房间里,甚至是床上。最好准备一个大坐垫和一个小坐垫。坐垫要柔软光滑,不一定是棉坐垫,也可以是草做的,比如榻榻米或者几层地毯,但不能像沙发那样柔软有弹性。

在沙发上打坐,坐起时躯干是倾斜的,会阻碍生理气血循环。你还应该用毛巾或毯子盖住你的腿、两个膝盖和脖子后面。这三点对于禅定尤为重要。你必须准备好穿的衣服。当气候或个人感觉发生变化时,你应该盖住你的两个膝盖和两个脖子、肩膀和后背。

坐的地方首先要注意的是空气。如果你打开门和窗,你不能面对你身体的前面,更不用说面对你身体的后面。空气是需要对流的,但你必须在座位前使空气对流,绝对不能在身体前后使空气对流。这是不对的。

因为安静坐着的时候体温容易下降,所以不要直接吹,会生病的。你还必须准备一些穿在身上的东西,就像人们睡觉时必须用被子盖住自己一样。等以后功夫到了一定阶段,就算脱光了身子在雪地里坐着不动,雪也会融化的。那是要来的东西,不能混为一谈。

第二,练习冥想和保持光明,等等。新手不能坐在光线太强的地方,容易走散,因为光线会刺激眼睛的神经,无法安宁,脑神经也无法安静。

不能坐在黑暗的地方,容易睡着,而且有些胆小的人也会引起恐惧,所以光线要刚刚好。什么叫刚刚好?因性别、体质、年龄而异,需要醒一醒,注意理解。就像你现在看到的这张图,光线很适合初学者练习冥想。

七撑坐法的要点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七腿坐法的标准姿势。为了让大家看清楚,南师怀瑾老师在示范动作的时候,没有把衣服和毛巾遮住。当你学会静坐时,很容易着凉,所以请特别注意。

1七撑坐法第一点是板脚。

从梵文翻译过来,叫“条”。条是脚背和脚跟。把你的后脚跟折起来,这叫跳。中文里叫“菜脚”。

菜脚有三种姿势。双碟正坐。可能有人会问,是右脚在外还是左脚在外?你得先量一下你的腿。一般人的腿不是一样长,或者一分,或者半寸,一寸。当你绊倒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长脚在外面舒服。

有些人不理解这条腿长,但是拼命的挪动另一条腿是不对的。另外,软功夫的人可以把脚向上翻,就像画的佛像一样。西方人很容易学会双绊,因为他们腿长,即使脚底不翻,也很容易双绊。

另外,学深蹲一定要加垫,双蹲要高一点,尤其是不熟悉腿部练习的人。

(南怀瑾老师设计的坐垫)

你为什么需要一个垫子?尾骨,也就是最后一个坐骨下面,两边凹空。如果你平坐,没有坐垫,身体的全部力量都会支撑到背部,否则就会前倾后仰,或者左右倾斜。

这个姿势不平衡。为了平衡身体,尾巴直立,调速器流畅。再熟练的双盘,最好加一点坐垫,正式贴紧身体,会下意识的支撑身体,姿势也更自然。

另外,单脚向下,左脚向上,称为“如意坐”;左脚在底部,右脚在顶部。它叫“金刚坐”。为什么名字差别这么大?这两条腿一交换,气脉就变了,左边属阳,右边属阴,右边在下,左边在上,负阴托阳;左侧在右下侧,负阳执阴。功能自然不同,这是基于《易经》的解释。

其实左右两边的神经是交叉的。金刚坐和如意坐在身上会有不同的作用。单板最好的标准是脚掌达到膝盖弯曲。你不能这样。不要用下脚的后跟盖踮起脚尖。

如果你随心所欲地坐着,把右膝头放在这里,左膝头刚好立在脚后跟上,所以你的身体并不直,脚后跟刚好压住腿弯,也就是下一个的腿弯,上一个正好在腿弯里,所以你的身体更直。

万一初学者坐不住,不妨把腿拉开,放松左右幅度,腿就卷起来了。如果再做不到,就夹着马坐着,但不要把脚后跟贴在大腿上,否则身体姿势不正确,脚后跟会碰到大腿内侧边缘,让你均匀。

不能单盘或盘腿坐起,又想静坐的人,也可以采取其他姿势,如狮子坐、六灶坐、仙人坐、菩萨坐、跨鹤坐等。跨鹤而坐可分为跪坐和盘腿两种姿势,视自身需要和舒适度而定。

双腿交叉坐着有什么重要的?非常非常重要!人和动物不一样,人的顶天立地靠的就是这两条腿,所以这两条腿是气血神经总会交汇的地方,尤其是臀部,关系很大。就血液而言,他们是血库的支柱。

“精生于脚底”,人的生命力从两条腿就能看出来。胎儿在母体内,双腿交叉。胎儿只有弯曲腿才能长得快。所以它生下来,还在玩腿,在床上踢脚,越长越不动。

我们看孩子的时候,不会用手拎东西,而是一直跑。我们十几岁的时候,到处玩,到处运动,年轻人也喜欢到处跑。中年人没办法。坐着的时候,他们不得不翘起腿来保持舒适。

年纪大一点还不够,要舒服。这时候两条腿都快死了。可见两条腿在人的一生中的重要性,所以也可以看出盘腿护腿对于下行神经的重要性。

七腿坐法的第二点在后面。

人老了就背。一般人的肩膀凹凸不平,背骨容易弯曲。背骨必须一根一根收紧,但不需要直立。而且我们的背骨有一条弧形的线,并不直。腰部向内弯,臀部向上翘,背部有点弧度。所以真的要像古人说的“背立如铜钱”那样直。

尤其是现在,有一群密宗学生或者日本禅宗学生,要端坐起来,勉强站出来,挺直腰板,这就犯了最大的错误,不仅养生不好,还很麻烦。顺其自然,到时候自然会摆正,规范诚信。

另外,有些人从小就习惯了背比一般人弯,身体弯曲的习惯,勉强完全坐着。不仅对身体不好,还会出问题。最好顺其自然,稍微注意一点,正确一点。

如果你学会慢慢纠正自己,长时间坐着不动,你的体型也会慢慢纠正。大家要注意,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体是否直立没有感觉,注意力就死了一半。

总之,初学者要记住一个原则:脊椎要保持生理自然的姿势挺直,不一定要像筷子和笔杆那样挺直。后面不是筷子和笔杆,所以体型不好的人在刚入门的时候要学会自然坐直,不要僵硬挺直,这样挺不好的。

那么将来姿势对了,气机启动了,自然会突然站起来,比塑成的菩萨还要挺拔。这是自然的,不是故意的。

脊柱的姿势与坐垫的姿势密切相关,所以一定要把脊柱挺直,但不要强行挺直,要符合自然规律,尤其是腰鼓。我们身体的骨架,从后胸的肋骨到骨盆,只有一根脊柱,这根柱子是空的。

如果你故意挺胸,这根柱子没有力量,两边的内脏,包括肠子,肾,都故意挺直,伤腰。腰气足了,背骨自然就站得好了,所以要求你坐直。只要来到尾骨中间,也就是肌肉夹在这里,这些关节一个个都没问题。这样就算是直的,也不要刻意站直。

有些人模仿佛教打坐,胸部打开,肩膀拉开,把背骨和腰拉直。这是一种气功锻炼,与冥想无关,背部骨骼经常受伤,尤其是腰椎。

所以要坐直,骨架要先坐好,相当于练拳打桩。提到的部分是上至颈椎,也就是上至后颈,这是一个比较鼓的骨,和督脉的概念有关。

在道教术语中,背部的经络称为督脉,沿着背骨的内侧。经络和关节是两回事。在佛教中,骨属于大的地方,经络不大,也没有水火风大。认识论上叫纯色根,是经络的作用。

第三点是肩膀。

人在打坐的时候,肩膀经常是错的,有些佛像的图片也是错的。特别是东方人喜欢把肩膀向前弯,这样肺部两侧的肋骨就合拢了,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

有些国画喜欢这样画,好像叫老僧入定。其实在生理上是不自然的,因为这样一来,脊椎沿线的内脏都被压迫了,这是不对的。

所以肩膀一定要绷平,两边的肩膀要像十字架一样平。就像这样,当你轻轻地把双手展平时,你可以把它们放在一起形成一个圆圈。换句话说,你不能把肩膀向前推或者向后拉。把它们弄平,然后松开。这些要自己调整。

第四点是手工打结。

七种坐法的印章是左手在下,右手在上,放在肚脐下。腹部这里,也就是耻骨这里,有些学密宗的人特别高,这是武功姿势,妨碍打坐。

把你的手拿开,就在你髋骨的中间,甚至在腹部以下一点。只要把大拇指对着对方,轻轻一碰。手指用力倾斜,就会变成气功练习,违背了静坐的原则。

有些人右手在下面,左手在上面。这是一个不同的名字。和两脚原理一样,左阳右阴属于气脉的问题。手印有很多,不仅仅是这两个手印,我们暂且不讨论。

但是达摩佛的成就,毗卢泽那佛的手印就是这个大三昧印。需要注意的是,有的人上半身短,手长,要拿起这个手印非常困难,不知道手该放在哪里。

有的人左右手长短不一,所以手印有偏差。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注意了。你可以找些东西或毛巾垫在你的手下面。至于手长的,要扎一个钻石拳印,放在膝盖上,或者用所谓道家的五心朝天的方式,就是手掌、脚踝、头朝上,但效果不如三昧印。

但是,各有各的功能。比如夏天天气热的时候,不妨放开拳头。这种印章叫“说书印”。冬天可以收手,轻松回元。有时候静坐的时候会遇到一些境界。如果你感到害怕,你可以做一个钻石印章。

手印有很多种。比如道教里有一种手印叫掐经络,五指交错,用起来也是一气呵成。同时也是佛教的手印,北方不空的另一种手印,原因是阴阳调和。

介绍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一定要把脚放在两腿之间,还要保证手是密封的?因为人体以背骨为中心,有全身的中枢神经系统、督脉系统和血管神经,左右交叉,我们的生命能量每天都向外辐射,向外走。

现在科学仪器可以反射人体的光,这种光能也是由左右叉向外辐射的,所以打坐的姿势是两边合拢在一起,像一朵花。

他们自己的电能和光能循环交流,所以坐和站的光绝对不一样。七坐法的姿势一摆,所有的电能和光能都是自己收回来的,自己是左右,阴阳交媾,所以一定要好好学习七坐法的姿势。

第五点,保持头脑清醒。

头太低就不对,头太歪就不对,所以一定要把头摆正。

现在我要教你一个调整姿势的方法,就是坐下来俯卧,完全平躺,这样你的背骨就会被拉平,然后以背骨为中心慢慢起身,这样你的背骨就会被拉直。

坐下来松手,然后把头向下勾,对准下颌,勾紧,然后沿着颈骨立正,这样头就直了。

虽然是调整过的,但是坐着不舒服的时候,就会慢慢的倾斜过来,我自己都不知道,因为人体大部分都不是完全正的,所以要看身体坐在一个标准。

头部正对颈部,尤其是颈部的两根静脉管。心脏通过这两根动脉管向大脑输送血液。血压高或者想法多的时候,生气的时候这两根动脉管就会爆出来。因此,你必须在冥想中把脖子放好,轻轻按压两根动脉管。你怎么能称之为紧迫呢?

用我刚才介绍的方法,把头摆正,它自然会受到抑制,这样血液向大脑传输的动力就会变慢,心脏的负担就会减轻。如果你冥想正确,放松,你自然会慈悲快乐,你会喜气洋洋。那是自然的,不是假装的。

第六点是舌头接触上颚。

现代医学提倡有胃病的人要多咽口水,而道家吃的是自己的口水,称为“玉液回丹”。更出彩的是,打坐之后,头部会觉得凉凉的,甘甜的口水会从喉咙里流出来,花蜜会流出来,小心翼翼地咽下去,从喉咙到胃,通向腹部。这叫“津液归丹”,既能治胃病,又能调解激素。

按照我国古代医学的分类,人体背部有阿杜经络,从舌头到上颚上来,也就是嘴巴张开,上颚上有一个穴位,从这里通到前脑,叫做上颌骨穴位。

(舌头贴着上颚)

如果你静坐,停止呼吸,你的舌头会竖起来,抓住你两个鼻孔里的上喉咙。这个时候你会不依靠鼻子慢慢的吸气呼气,这样你的身体就是一个完整的生命,比婴儿更完整。

人老了舌头会伸出来,傻逼也是。这是自主神经紊乱。僧侣们向内吸水,因为唾液是一种很好的液体,也是一种激素。如果你冥想得好,你会闻到你体内所有的液体都是香的。这是一个很好的努力。毕竟你全身都变了。

所以我们来试试吧。舌头用力回缩的时候,身体会感觉特别饱满。以后,如果你安静地坐着,把舌头向上推,这里的脉搏就完整了。这是大圆满,他正坐在禅修中。

所以我们看到,一个有气有脉的人的下颌必然是完美的,舌头的上颚就有这个功能,它和大脑下半身的激素下降,然后和甲状腺的激素相连。

第七点,眼睛半睁半闭。

按照古代的规定,眼睛要像初生婴儿的眼睛,只有一条缝,道教称之为“含光涡漠”。含光漩涡沙漠包括外部光和内部光,甚至包括自己的神光。冥想到一定境界,自然就充实了。如果你不能闭上眼睛,它将包含含光的漩涡沙漠,但它不会打开。

看画中的菩萨像,是有光的漩涡沙漠,能看到一点眼球,就像它一样。但是,现代人的眼睛用多了。初学者最好闭上眼睛坐着不动,但眼睛要直,不要脱落。试试看。闭上眼睛垂下来,就会变成昏昏欲睡的状态。

眼睛睁着的时候,很容易变成乱糟糟的境界,所以最好闭着眼睛,眼睛还是正的,静静地呆着。关于眼球的原因有很多。不要左右分开,不要对眼,不要盯着看,要安静。

以上是七种坐姿的要点,最重要的是脚、背、肩、手、头、舌、眼。

这些关键部位的姿势都是坐姿,脸上的肌肉都是放松的。怎么放松?微笑,但不要微笑,而是从嘴角开始放松脸上的肌肉。尤其是在中国,脸上的肌肉不是一直都很松弛,很容易紧绷脸。这种神经和细胞都很紧张。面部神经放松了,前后脑神经也放松了,就可以静下心来了。希望大家都能养成习惯,让每个学会静坐的人都有一张慈悲快乐的脸。

坐禅结束后,让我们以掌心相对的方式面对面,将手掌搓在一起,使手掌变暖,从下往上按摩脸部,从太阳穴绕过耳朵,反复做。同时用中指沿着眼窝按摩,然后揉揉鼻子,按摩到舒服为止。

然后放松双腿,适当按摩和拍打大腿和小腿,然后伸直双脚,脚尖向内弯曲,双脚转圈,打脚后跟。放松你的关节后,人稍微向外倾斜,用你手肘的另一个支撑,弯曲你的脚,依次伸直你的脚跟,向外推出。这些动作可以帮助血液循环,防止我们在冥想后变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