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西医病历的作者有关。

现代中西医结合医生张锡纯。反对古泥崇拜,固步自封,提倡实验。他一生从事临床和研究工作,其著作《在医疗上向西方学习》影响很大。重视药物研究。其临床主要贡献是在中西医结合的思想基础上,充分发挥石膏治疗发热的功效,创制了治疗大气下陷的“升仙汤”。他在治疗急性综合症和预防霍乱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张锡纯,本名寿甫,祖籍山东诸城,明初迁至直隶(今河北省)燕山边署,故名燕山人。家境殷实,从曾祖父开始就是儒家。他的父亲童渊(字丹亭),出身学生,他被教育到底。他的家训要教他的孩子受教育,学医以利天下。Xi春的才华是辉煌的,他遵循家庭的指示,阅读书籍在业余时间,并娱乐处方书籍。经过两次旅行,他去了秋微,并成为一名著名的医生。

张锡纯青年时期,中国内忧外患频繁,殖民化迅速加深。人民起义此起彼伏,清朝统治风雨飘摇。虽然身处坎坷,但他也逐渐意识到,学古难考。1881年,他是博士生,第一次去北滘乡。为了告慰祖辈的遗愿,他到天津正式求学。之后长期在农村私塾任教,直到1893才再次参加农村考试。这期间,他的中医水平不断提高,经常给别人看病。教书的时候,他既教文学,又教医学,他的很多弟子将来都要以医学为职业。1885治好了名医高和毛显阁的危重病,受到他们的称赞。此后,几乎没有几天的磋商。但是,1911年前,培训和教学还是我的职业。第二次农村考试后,张锡纯开始接触西医等西学。1904年,中国废除科举,开办学堂。张喜春成了砚山县唯一一个能教代数和几何的老师。受时代思潮的影响,接触西学后,张锡纯萌发了参加西学的念头,主要集中在医学方面。围绕1900十几年的学习和咨询,使他的学术思想走向成熟。1909,完成了医学热情和向西方学习的前三稿。此时他已近50岁,开始在《绍兴医学杂志》上发表文章,医学名也逐渐在国内小有名气。

1912年,德州警备司令黄华轩聘请张锡纯为军医,他开始了职业医疗生涯。任军医期间随军到武汉,后转战大明、广平、邯郸、邢台、德州等地。他的医术受到一些军政要员的高度评价。他的作品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和临摹。田丰(今沈阳)袁术子(字林普)读了这些书后,建议他将它们提交给内政部申请版权。1918,奉天天地新学会苏代为注册,奉天医学研究所高振铎更正,在学会支持下首次出版第一期。同年,奉天成立中医医院——“立达医院”,张锡纯任院长。

出版后,《医疗热情》和《西游记》很快销售一空,第二年春天再版,同时出版第二期。张锡纯显示其野心,在战争爆发时被迫于1923在沧县开业。

1924年,张锡纯自费出版了《在医学热情中向西方学习》第三、四期,由医学界购买,先后印了四版,作者名声鹊起。1926年,前清尹虎真邀其到天津做博物馆的老师(导师)。张锡纯和他的家人去了天津,在那里他们开始行医,同时充当学徒。1927年春,正式开始行医,诊所名称为“中西汇通医学会”。

从1928到1933的最后五年,张锡纯的学术和事业都达到了巅峰。先是出版了第五期《医学热忱与向西方学习》,一边临床一边传播学术知识。随后的一年里,前三期的《医学热情》和《西志》重新编辑、编辑、再版,共印了五次,以满足需求。1931,该书第六期出版,分两次印刷。为了迅速培养出更多的中西医结合高层次人才,他不顾73岁高龄,于1933年春创办了四年制函授学院,亲自订阅讲座,还负责教务,于是在秋天因劳累过度病倒了。

张锡纯成名较晚,而李涛花了半天时间。以及弟子如隆昌、如皋陈、李为农、通县高彦桥、祁阳、莘县张芳玉、天津孙玉泉、李保和、辽宁钟小秋等都是名医。保守知识秘密的人不可能赢得这场比赛。当时的著名中医,如汉口的冉雪峰、嘉定的张、奉天的刘绵堂、泰兴的杨汝厚、象山的刘、慈溪的张、绍兴的何等,经常与张锡纯探讨学术问题,成为挚友。近代影响较大的《中医杂志》聘请他为特约撰稿人。

除医学著作外,张锡纯著有《代数学》、《易经图说》(未出版),另一首诗《植菊与诗》附于《医学热忱与向西方学习》第六期。

张喜春有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长子阴超继承了父亲的事业。他是京畿警备司令部军医,死于1939。孙明训继承祖业,在故里行医。1954年,他把《医学热情》的版权和手稿献给了国家,实现了先辈们的宏愿。

从1957年到1985年,河北省四次编纂出版,总发行量近50万套,是近代任何一部医书都望尘莫及的。从65438年到60年代,近代科学开始缓慢而系统地传入中国。张锡纯出生在穷乡僻壤,所以他年轻时很难接触到西学。他说自己“30多岁就开始看西医的书,还挺高兴他解释的东西新,比中医还多。”才65,438+00年,我对医学研究已有很大贡献,但我知道西方新奇的理论多被中医收录,专门古籍的意思模棱两可,要靠后人去解释他们的耳朵”(这是出自张锡纯的第一篇医学理论《论中医的理论,包括西医的理论,中西交流并不难》)。至于汇通中西医为什么要涉足西方,在1909中,他在他的书的序言中说:“今天一切还是西方的...我做了儒生之后,就成了古人的未竟之业。不与过去创新,让中医在全世界大放异彩,也是我儒家的罪过。.....他在法国西部编纂,但不仅采纳了它的医学理论,而且采纳了它的化学理论并将其应用于方药中。斯乃中西医结合,并不是一个人用他的药,而只是一门提问的学问。“访问西方显然是时代的需要。但张锡纯的学识和经历告诉他,中医还有很多优势,交流要以中医为基础,即学习西方理论,发扬中医,使之在世界上大放异彩。

甲午战争,中国一败涂地,国人上下震动。许多知识分子为了富强和避免危亡,认为必须向日本学习,积极引进西学。1893之后,张锡纯对功名从不感兴趣,所以更注重西学。从65438年到0897年,将近40岁的他开始自学代数和几何,之后又学习了物理、化学和生物,为全面参考西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张锡纯找到了一种全新的研究观点和方法。首先是摒弃崇洋媚外、墨守成规的观点,敢于创新,而不仅仅是学习旧论文。张锡纯说:“我生在古人之后,你不能用古人的智慧来约束我,但你可以用古人的智慧来开导我,医学才会进步。”。类似的观点在他的书中随处可见。例如,他主张:“若读《内经》之法,但在其可信处细究,则可开无量法。不可信,或者说是对后代的虚假信任,可以不计报酬。”对于《伤寒论》中的错误,他也主张虚妄或错误简化,认为“在古代经典中,仍有一些伪作,甚至在炼丹术书中,也不乏伪作。”张锡纯原本最推崇神农的《本草经》,是因为其中含有微寒的石膏,这是他特别崇拜石膏治疗寒温的文献依据。但他说:“所有的草药都是名誉扫地,唯一可以信任的是经典,但很难全信。”古人没有做到的,如何做到古为新?当时在基础理论方面,中医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阴阳五行学说与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难以衔接;藏象理论很难和解剖生理联系起来;六气六阴理论难以用微生物病因学理论理解;气论和细胞论很难理解。张锡纯在前人的基础上,对这些问题作了大量的论述,其中他对心力衰竭与肾衰竭、脑充血与昏厥的看法,至今仍有参考价值。至于具体问题,他的书中几乎每一章都可以找到中西方的相互借鉴。

从文献中整合中西医基础理论不足以解决当时的临床问题。这方面的创新主要得益于他的第二个观点和方法,即反对空谈,提倡实验方法。张锡纯虽然不具备使用仪器进行实验室研究的条件,但他能够充分利用自己长期的临床实践,尽力通过亲身经历来求知。

张锡纯的实验精神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药物的实用研究;第二,仔细的临床观察和详细可靠的病历。他认为“学医的第一关是认识医学的本质...学医的时候,所有的药都是自己试的”。如果自己尝试后还是不能知道真相,那就求助于别人的经验吧。为了研究茴香是否有毒,他不耻下问厨师。其他的药毒,比如巴豆、硫磺,像甘遂、细辛、麻黄、花椒那么厉害,都是在自己身上试验,然后再施于人。对于市内药品的真伪,要每周咨询走访,亲自监制,做到前无虚发。所以张锡纯的专业知识和用药剂量之重,非一般人所能及。特别是他反复尝试总结出以下思路:解山茱萸肉,用参芪利尿,用明矾化痰清热,用赭石去肠瘀,用三七消疮消肿,用水蛭消痈,用硫磺治虚寒,用蜈蚣、蝎子消毒,充分发展了古代理论,扩大了中医疗效。他对石膏、山茱萸、山药的研究是史无前例的。

《从医热中参西》一书有一百多万字,学者读之不厌。关键是它的内容大多是生动详细的实践记录和总结,很少是空洞的假设。其中,张锡纯自拟方剂约200首,古方或偏方约200首。重要的医学理论有100多种,涉及中西医的大部分基础和临床内容。几乎没有一个是不结合临床治疗来解释的。重要方法附医案数十篇,重要论点在几十年的临床实践和著述中被反复讨论、证实和深化。因此,张锡纯被尊称为“医学实验派大师”。

张锡纯全书载案千余例,轻浅病略录。对于重病、慢性病或出示病历的,观察记录均详细、适当,始末完整。当时国内有很多西医的病历和论文,文字资料丰富。本文认为,与中医争论的人,必须征实验;中西交流的人,发人深省。他这本书的读者可以不服气,但一定不要认为作者是在撒谎或者故弄玄虚来补篇幅。勤于实践,亲身体验,细心观察,随时记录,不断改进,是张锡纯的实验方法。张喜春精通内科、外科学、妇科、儿科和五官。其中,有六项创造性成果。

充分发挥石膏治疗发热的功效。20世纪40年代以前,发烧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当时西医的疗效并不理想。中医虽有伤寒和温病两大学说,但一般医生很难熟练运用。传统理论对石膏及相关方剂尚未有充分阐述,但张锡纯发挥了石膏的作用,简化了发热的辨证论治原则,提高了可重复性。他认为石膏性微寒,性凉能散、透表、舒筋,善清中上焦。如果外感疾病有实热,不如大胆使用仙丹。但医生往往误以为是寒凉而用之,就是把仙丹变毒药。古代石膏以大青龙汤、白虎汤为代表。虽然这是针对重症而设计的,但是有很多禁忌。如果进行适当的修改,可以用石膏治疗发热,热盛者无不适。白虎汤可广泛用于抢救危重病人。其原理是热强脉实,即原方加石膏,以胜病为主;热虚实应在原方中加人参,用山药代替粳米或用人参代替知母。病情危重,患者不能服药,可简单煎石膏或用鲜梨片、石膏粉嚼服。

张锡纯不厌其烦地阐述这一理论,《膏药解》后仅附38例医案。大部分是危重病。根据西医的诊断,疾病有痢疾、疟疾、严重的颌下脓肿、肺炎、产褥热、产后出血、风湿热、猩红热等。,其中近一半伴有昏迷、休克或全身衰竭。时隔近一个世纪,今天单纯用西方方法治疗上述部分病例仍有困难。不过张锡纯当年也是得心应手。他曾说:“我做了四十多年的傻子,要重用石膏治千例。一个证用几斤的有,一个证用到十几斤的也有。”65438-0954,石家庄组织中医运用张锡纯重用石膏的经验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卫生部门曾将其作为重大科技成果向全国推广。张锡纯的这一宝贵见解和经验,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继承和发展。

创生唐贤是张锡纯诊断的发明。其理论缩写为:“人就是人,从飞到飞。”。“大气之人,本以元气为本,以水谷为养料,以胸中之地为穴。”。这种气控制着肺,是呼吸的基础。大气下陷最典型的症状就是患者觉得气短不足以休息,好像是在呼吸而不是在呼吸,脉诊不成立。其他证人五花八门。基于当今西医的诊断,这种综合征多为功能性的,没有可靠的治疗方法。升仙汤多数情况下有效。后人只有这样做才能非常重复。

张锡纯在医疗实践中经常发生霍乱疫情,为防治霍乱做出了贡献。那时,西医更擅长预防疾病,而不是治疗疾病。为此,他创造了霍乱急救复苏丸和防治并重的卫生防疫丸。是中西医结合的结果,经济简单,效果比中西医好。从1919—1920,这两个当事人在东北、河北、山东、河南等地大面积受审。据可靠报道,数万人被治愈。

中医以肠结为主要适应症的张锡纯治疗的患者,大部分属于机械性或动力性肠梗阻。古人有承气等方法,但有禁忌,疗效不理想。张锡纯创造的方法一个是捣烂汤,一个是用葱白烫。前者结合了古方的长处,有所创新,后者是外治法,适用于动力性肠梗阻。根据病历记载,是典型的梗阻,效果很好。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原则仍出张锡纯所用的方法。救急综合征发明人张锡纯,擅长救急综合征。除了上面提到的,他还用山茱萸来拯救它。祛魅综合征在西医称为休克,是一种常见且至今难以治疗的疾病。人参是中国古代医学中的主要药物,但没有禁忌。山茱萸是张锡纯的主要药物。其理论认为,山茱萸味酸温,能极大地收敛元气,能收敛正气而不能收敛邪气。张锡纯附上的病历几乎囊括了各种休克,尤其是出汗,是最有效的。方法是:紧急情况下,将山茱萸60克(2两)煎服,匆匆服用。如果病情稍有缓解或以下,加人参、山药。生山药,轻生也有效。还有小青幽汤降外感化痰平喘。小青龙汤是经典方剂。原来的适应症主要不是痰和哮喘。后人发明它治痰平喘,但不如张锡纯精。外感痰喘是西医所说的喘息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的急性发作,常伴有严重的呼吸困难或心力衰竭。张锡纯认为小青龙汤是治疗这种重症最有效的方法,屡试不爽。加减法,石膏主要靠热重添加。为了巩固疗效,张锡纯尝试从龙血竭汤治病,至今仍值得研究。此外,张喜春还对大出血、先兆中风等各种急性综合征的抢救进行了阐述。

张锡纯救死扶伤的勇气,说明他的学识和责任感非同一般,也能看出他为什么享有经久不衰的声誉。

慢性疾病的主要解释张锡纯的《治虚损论》中有很多内容,其中最常见的药物就是生山药。张锡纯对这种药的研究仅次于石膏。其余最有价值的解释是重用三七、鸡内金、水蛭等。治疗腹部肿块堆积等慢性病。肺结核也属于中医的疲劳范畴。除继承活血化瘀法外,张锡纯用生山药、黄芪、人参等补药治疗肺结核,滋阴止咳次之。张锡纯忠诚高尚。他的书的序言说:“人生有伟大的意志,然后有伟大的成就...学医的人对自己的温饱没有多少意愿,但对帮助活人有很大的意愿”。这个志向是建立在“不想当好医生,就要当好医生”的理念上的。尽管张锡纯一生从未直接参与政治,但他仍经常在诗歌中表现出自己的焦虑。1924年,他在他的书的第五卷中写下了第一云:“我这一生自命不凡,好医生好相貌永远是一句空话。”粗犷而旷达,常常为国家的困难感到惋惜。忧世从灰到热,活着的理由是参与静。徐安琪奥力保留精华,将其转化为甘露。“诗委婉地表达了未能治好国家的遗憾。

为了拯救世界和生命,张锡纯对待医生不考虑个人利益。任何发现都将在医学领域发表。出书有送人的惯例,很难盈利。至于他的打坐呼吸的经验(当时在学校特别流行),他更多的是向医学界提倡,认为这不仅有利于养生,也有利于学术研究。他的朋友和病人不仅有军政要员,也有城乡贫民。都是平等相处,不看不起自己。他没有财产,日常生意只够维持生计。1913年,黄河泛滥,一个灾区孤儿滞留大明,快饿死了,张锡纯把他带到寓所,救了他一命。因为我不知道他住在老家,就把他收为养子,取名张。成年后,他为了家庭做出一番事业,在天津谋生。张锡纯临终前,终于得知河南滑县人姓陆,于是改名叫,这一义举流传下来。

张锡纯的治学虽然充满了创见,但言辞委婉,很少痛斥前人的错误。他对同路人很友好,不善于贬低别人,也不善于赞美别人。在中西医争论如火如荼的时候,还是基于其志向,作者写的是中西医的联系。医学界互相争论是不合适的,人们认为这是中庸之道。但张锡纯痛斥误杀人的庸医是往井里扔石头的人,毫不留情。这虽然是义愤填膺,但也可以看出是忠诚诚恳,对病人极度负责。他以“至诚”为信条向世人学习,故书屋取名“至诚堂”。

张锡纯不避辛苦,很节俭。他总是学习,与时俱进,他一生从未停止学习。虽然到了晚年,每个做毒饵的人都要向制作人低头;修改作品,回复回答问题拒绝假冒他人。他还呼吁医生不要敲门。每次出现疑难重症,他都需要思考,需要查书。一旦有了固定的意见,他就订了一辆车去病人家里治疗。即使病入膏肓,我也会不遗余力,每一次救命我都不会懈怠。人们称之为一代宗师,实至名归。1860三月生于直隶(今河北省)盐山县。

1874开始学医。

1879开始行医。

1909年写了前三期《医学热情与向西方学习》。

1912被德州警备司令黄华轩邀请为军医。

1918要聘请沈阳丽达医院院长。

1924写了第四期《在医学热情中向西方学习》

65438-0927开始在天津行医。诊所的名字叫中西汇通医学会。

1928写了《医学热情与向西方学习》第五期。

1931年,写了第六期《西部医疗参与》。

1933成立中医函授学院。

1933九月死于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