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特色
傣族历史悠久,在公元前1世纪的中国史书中就有关于傣族先民的记载。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建立宜州郡,傣族地区归宜州郡管辖。公元69年,傣族地区属永昌县。
明清时期,傣族地区在实行废除世袭土司、由临时官员(即流官)统治的政策后,逐渐纳入朝廷的直接统治。民国时期,傣族地区设立县、局。
傣族人居住的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竹楼近似正方形,由几十根大竹子支撑,楼板悬空;屋顶用茅草排覆盖,竹墙缝隙大,既通风又透光。屋顶两侧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
竹楼分上下两层,楼上住人,楼下养牲畜,堆放杂物。也是打稻织布的地方。傣族男子一般穿无领双排扣袖衬衫和长袖长裤,裹以白色或蓝色布料。
傣族妇女的服饰因地而异,但基本上都是以束发、裙、衫为特征。裙子到脚,衣服又紧又短,下摆只到腰,袖子却又长又窄。
傣族以大米为主食,最有特色的是竹筒饭。制作方法是将大米装入新鲜竹筒中,加水,放在火上烧烤,味道清香可口。
云南西双版纳的特产普洱茶,唐代远销中国各地,清代远销东南亚、南亚,如今已打入日本、西欧等国家和地区市场,成为国内外名茶。傣族人有自己独特的历法。
傣历与公历相差638年,即公历639年为傣历元年。傣历的年是阳历年,但月是阴历月。
傣族日历分为三个季节,从1月到4月为冷季,从5月到8月为热季,从9月到12月为雨季。傣族人非常喜爱诗歌,尤其是长篇叙事诗。
赵树理、南蛮那、何鄂、洛桑·尼玛等叙事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傣族舞蹈种类繁多,其动作和内容主要模仿当地常见动物的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加以个性化。
孔雀舞不仅来源于对孔雀优美动作的模仿,还来源于傣族美丽动人的传说。著名舞蹈家道美兰以其孔雀舞的表演闻名中外。
泼水节是傣族最具民族特色的节日。泼水节是傣族日历的新年,从6月6日持续到7月6日,相当于公历的4月。
在泼水节,人们会拜佛。姑娘们会用飘着鲜花的淡水为佛祖洗尘,然后互相泼水,互相祝福。一开始是用手和碗泼水,后来是用锅和桶,泼歌,越泼越激烈,鼓声、锣声、泼水声、欢呼声连成一片。
泼水节期间将举行赛龙舟、飞高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
傣族人有什么特点?
傣族的特色服饰,男子穿无领双排扣或大排扣小袖上衣,黑色或白色长袖长裤,天冷时盖毛毯,白色或蓝色的布遮头。纹身的习俗非常普遍。男孩十一二岁时,被要求在胸、背、腹、腰、四肢纹上各种动物、花卉、几何图案或傣族图案作为装饰。妇女传统上穿短袖和裙子。傣族女装以美丽大方著称,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不同的地方。但是那束头发,裙子和衬衫是一样的。西双版纳的傣族妇女,穿着白色或猩红色的内衣,腰小,下摆宽,各种筒裙。芒市等地的女子,婚前穿浅色大排扣上衣、长裤、小蛮腰,婚后改为羊皮双排扣上衣、黑色筒裙。傣族妇女的发束不同于苗族、瑶族和其他民族的发束。他们把头发在脑后或稍微偏向大脑的一侧挽成一个发髻。这种发髻一般不扎,有的只扎一把梳子或一条花围巾。傣族女子的筒裙,像水桶一样,与景颇、佤族、布朗族不同的是长到脚背。傣族女衫,尤其是西双版的窄袖衫,民族风格更为独特,袖子细长,只够塞进一只胳膊;衬衫的衣身,除了紧身,只到腰部,背部的摆动不如腰部,露出一点背部,为整个服装增色不少。内地傣族妇女服饰与边疆基本相同,但具有地域特色,常被其他民族称为“花腰傣”、“大袖傣”。
染牙齿,用黑烟染牙齿,被傣族妇女认为是一种美,就像男女纹身一样。西双版纳之外,黑池的老年妇女随处可见,但在年轻人中已经消失。
傣族的饮食特点
傣族人生活在河岸上,那里气候炎热,雨量充沛。全年没有四季,只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土地肥沃,灌溉方便,适宜种植水稻和各种经济作物。
傣族人主要从事农业,以糯米为主食,山珍海味甚至一些小动物、鱼虾、猪肉、牛肉是他们的主要烹饪材料。因为经常在野外吃,所以习惯用手捏饭团。酸肉、烧鸡、糯米、苔松、鳝干、竹筒饭可以在家做,也可以野外烤。
烹饪方法深受佛寺菜和汉菜的影响,擅长煮、烤、烤、腌、拌、煎、烤、炖。
除了鱼、牛、猪肉、鸡肉、蜗牛、蔬菜,常用的原料有青苔、蚂蚁、酸笋、火雀、狗蜂蛹、牛屎蛋、竹蛆、缢蛏、
竹虫、鳖、蜘蛛、褐蛆等。傣族人爱喝酒,爱嚼槟榔。
傣族的节日包括泼水节、中秋节、春节和正月初七的沐浴节。春节持续五六天,最后一天在傣语里叫“嫩”。下午,全村人会吃团圆饭。
傣族的特色菜包括牛肉莎莎、什锦蔬菜、鱼参碎、酸肉、螃蟹米楠、香草鸡、刺猬酸肉、酸笋焖鸡、干田鸡、青苔松、三种蚂蚁蛋、香竹筒饭、炒芝麻酥、象耳粑粑等。
傣族人有什么特点?
傣族的特点:
1.信任
在宗教方面,边疆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佛教,属于小乘佛教,同时保留着原始鬼神崇拜的残余。大陆傣族崇拜“龙神”和“龙树”,还有宗教专业人士“孟博”和“师娘”代人占卜治病。在景谷等地区,也有上层信佛的人。
2.服装:
妇女传统上穿短袖和裙子。傣族男子穿无领双排扣或大排扣小袖上衣,长袖长裤,天冷时盖毛毯,头上罩白布或绿布。男性纹身的习俗非常普遍,不仅显示勇气,还可以驱邪护体,装饰身体。
3.规定饮食
傣族人的主食是大米。德宏地区吃粳米,西双版纳等地喜欢吃糯米,一般是马上就吃。傣族著名的香竹饭也叫竹筒饭。农民工经常在野外吃饭。他们可以用香蕉和叶盛的糯米球,加上盐、辣椒、酸肉、烤鸡、糯米和青松一起吃。肉类包括猪、牛、鸡、鸭。他们不吃或少吃羊肉。他们擅长烤鸡、烧鸡,喜欢吃鱼、虾、蟹、螺、苔等水产品。我们经常吃的蔬菜有白菜、萝卜、竹笋和豆类。
4.体系结构
柱式建筑是傣族民居的特色。西双版纳和德宏瑞丽的傣族竹楼风格独特。建筑近方形,两层,上面一层住人,离地7尺左右,下面一层没有墙,用来养牲畜,堆放东西。顶部双斜,上面铺着编织的“草筏”。爬楼梯,有走廊,有晾晒台,可以晾晒东西,也可以乘凉。
德宏大部分地区的傣族人居住在平房里,以竹子为墙或土坯为墙,盖着茅草,多为四合院。楚雄宜山傣族竹楼,屋顶宽大平缓,主要功能是通风、防晒、降温,其次是防雨;房屋架空,楼上住人,可以避开地面炎热的夏季高温和潮湿,防止昆虫入侵;梁柱内外穿插连接,浑然一体,非常坚固,可防地震之忧;楼下只有几根柱子。如果河水泛滥,正常情况下竹楼是安全的。在宜山傣族地区,家家户户都建有竹楼,大多是傣族人的主要居住地。
5.傣剧
傣族有传统的傣剧。西双版纳过去有一种歌舞戏词的形式,这就是傣剧的雏形。它的情节比较简单,主要表现了持刀猎人与龙、凤、龟、鹤的变相搏斗。傣剧的发展和完善主要在德宏地区。因此,傣剧又被称为“滇西傣剧”。产于19世纪初德宏盈江沾溪、干崖一带。
6.节日
傣族节日大多与宗教活动有关。主要的节日有门节、开门红节和泼水节。
扩展数据:
傣族又称傣族、掸族,其民族语言为傣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傣族把孔雀和大象视为吉祥物,民间故事丰富多彩。傣族喜欢依水而居,爱干净,经常洗澡,妇女喜欢洗头,所以有“水民族”的美誉。过去傣族普遍信仰佛教,原始宗教传到南方。
根据分布地区,中国的傣族自称为戴露、戴娜、戴亚、戴湛、戴端。西双版纳等地自称“戴露”,德宏等地自称“戴娜”,红河中上游的新平、元江自称“戴亚”,瑞丽、龙川、耿马边境地区自称“傣张力”,澜沧的芒景、芒那是傣张力的分支。汉族人称戴露为水岱,戴娜为汉带,戴亚为花腰傣。
傣族是泰国和老挝的主体民族,占泰国总人口的40%。傣族是缅甸的第二大民族,也是中国、印度、越南和柬埔寨的一个少数民族。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有傣族126多万人。
参考资料:
傣族-搜狗百科全书
傣族文化及其特征
第二,傣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系壮傣语支。
分为西双版纳话、德宏话、金平话。傣族的语音文字来源于梵文字母,各地不同。
1954年间,人物进行了改革,分为戴娜(德宏)、戴露(西双版纳)、戴湛(瑞丽、耿马、澜沧等地)和金平傣族。西双版纳和德宏是两种傣语。
三、傣族的天文历法傣族有自己的传统历法。傣语称为“祖拉萨哈”,意为“小历法”。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秦时期,而现在的傣历始于明朝之前。它是一种阴阳历。
戴历的年份是阳历年,即绕太阳公转一周;傣历的月是阴历月,即周期为满月。一年分为65438+2月,单月30天,双月29天。
以六月为一年的开始,它的第一个月相当于夏历中的十月。平均一年是350或355天,闰年是384天。
傣族历法始于公元638年。四。傣医药与健康作为一门学问,傣医药是傣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千百年来,傣族人民在与疾病的斗争中,不断总结经验,收集了丰富的偏方,采集了成千上万种草药。其中,《当哈雅》是傣族的一部重要医学文献。
根据文献记载,当傣族人迁移到景永时,许多村庄死于流行病,但只有景永巴特的一个村庄没有人死亡,所有人都很强壮。他们开辟了许多领域,生产发展很快。
一天,一位名叫伯的老人上山采野果。他路过那个村庄,惊讶地发现村子里的每个人都很健康。他问村里的人:“你们吃什么?为什么大家都强?”村里的人告诉他:“我没吃别的,但刚来的时候,大家每天都上山摘野果野菜吃。也许这是有原因的。”博牙回去的时候把这个情况告诉了其他村的人,劝大家试一试,上山摘野菜吃。
大家都想治好病,就照博牙说的做了。一段时间后,果然奏效,疫情明显减少。
博牙注意从大家摘回来的野果野菜中挑出样本保存。以后只要村里有人生病,他就会根据样本找这些蔬果给病人吃。有的吃了病就好了,有的效果就没那么好了,但是吃的不一样就有效果了。
就这样,他慢慢总结,积累经验。每当有人生病时(当时主要是疟疾),就根据不同类型的疾病进行治疗。随着疾病的逐渐减少和人们的健康状况,傣族人把博的牙齿称为“摩崖”,意思是能治病的人。
此后,出现了戴医生。写好后记录下来,成为今天比较完整的傣医书。
傣族传统医学手稿:傣族经典医学著作。记载了傣医在药物、方剂、制剂方面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至今,有许多种写在月桂叶上的“月桂叶书”和用构树树皮支撑的纸张抄成的“棉纸书”。这是中国医学遗产中的瑰宝。目前,根据这些手稿,已经用汉、傣两种文字编纂出版了《德宏傣医药方集》和《西双版纳傣医药志》。
动词 (verb的缩写)傣族的宗教信仰傣族是一个信仰南传佛教教的民族,傣语称为“布塔沙桑纳”。它对傣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8世纪传入傣族地区。在此之前,傣族先民信奉多神教,即原始宗教。
由于佛教的广泛传播,佛教寺庙在傣族地区非常普遍。把儿子送进寺庙当和尚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尤其是在西双版纳,几乎所有男孩8-10岁都要进寺庙出家生活。
他们在那里学会了读经,一般在1~5年回国。傣语大藏经八万四千部,大部分刻在贝叶上,称为贝叶经。
其中有些是傣族僧人的作品和习俗,是根据佛教含义发展和补充的。傣族文学:傣族有丰富的民间文学作品,包括长篇叙事诗、寓言、神话、传说和童话。
许多著名的叙事长诗,如《赵树屯与穆迪·纳诺》、《何鄂与洛桑·尼玛》、《阿姨的故事》等,在国内外都很有名。史诗:巴塔马加罗,又名南师巴塔马加帕萨代。
傣族创世史诗。内容包括世界的创造、人类的形成、傣族先民的兴起、迁徙和定居。
其中有许多历史人物的傣族神话传说,是研究傣族古代神话和社会的古籍文献。史书:鲁的历史原名《帛书》(西双版纳年谱)。
该书记录了从傣族首领巴真进入西双版纳建立金靖王国的1180年(傣历542年),到西双版纳解放的1950年,傣族的主要史实。书里有云南大学1947出版的李的译本,叫《亡者史》,译本从1180到1864。
1958张补译1844~1950,题为《延续历史——西双版纳近百年大事》。这本书还有其他详细版本。
《吕氏》为后人了解傣族的社会历史提供了许多珍贵的资料,是傣族的重要历史文献。七、傣族戏剧西双版纳有泰缅歌舞戏剧,龙腾边境有中国傣族戏剧。
歌舞剧是在更大的宗教* * *里演出的。比如宣威街每年冬天都有一场歌舞表演在车上连续上演三个晚上,有历史故事,有宗教神话,有爱情传说,而服饰则五花八门,有纸扎成龙、孔雀、乌龟、仙鹤、鹿蚌,还有五颜六色的画。扮成美女的演员把纸包着的孔雀一分为二,双手抓住翅膀飞了起来。
一个扮成年轻人的演员背着纸鹿跳舞。大乌龟用一个人躺在乌龟的肚子里,手脚是乌龟的四只脚,乌龟的脖子里有一个器官;它能让* * *突然伸展几尺,然后缩回腹部,让观众捧腹大笑。
傣剧:傣剧已有约200年的历史。早期的剧目有《十二马》、《公孙耕田》、《等。
傣族特色
宗教:边境地区的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佛教,属于小乘佛教,同时保留着原始鬼神崇拜的残余。
大陆傣族崇拜“龙神”和“龙树”,还有宗教专业人士“孟博”和“师娘”代人占卜治病。服装:女性传统上穿短袖和裙子。
西双版纳的傣族妇女,穿着白色或猩红色的内衣,腰小,下摆宽,各种筒裙。德宏芒市等地的妇女,婚前穿浅色大排扣上衣、裤子、小蛮腰,婚后换成双排扣上衣、黑色裙子。
男性傣族男子穿无领双排扣或大排扣小袖上衣,长袖长裤,天冷时盖毛毯,白色或绿色布套。男性纹身的习俗非常普遍,不仅显示勇气,还可以驱邪护体,装饰身体。
饮食:傣族人的主食主要是大米。德宏地区吃粳米,西双版纳等地喜欢吃糯米,一般是马上就吃。
肉类包括猪、牛、鸡、鸭。他们不吃或少吃羊肉。他们擅长烤鸡、烧鸡,喜欢吃鱼、虾、蟹、螺、苔等水产品。我们经常吃的蔬菜有白菜、萝卜、竹笋和豆类。
生、鲜、酸、辣、野是傣菜的特色。傣族人认为,吃酸心使眼睛明亮,有助于消化,还能解暑;吃甜的可以增加热量,缓解疲劳,预防肝炎;吃辛辣食物可以刺激食欲,增进食欲,增强身体抵抗力,预防感冒;生吃,食物鲜美可口。
在傣味中,酸是最美味的,所有的菜和小吃都以酸为主,如酸笋、酸豌豆粉、酸肉、野酸果等。特色风味食品有:花卉、昆虫、各种野菜。
干栏建筑是傣族民居的特色。西双版纳和德宏瑞丽的傣族竹楼风格独特。
建筑近方形,两层,上面一层住人,离地7尺左右,下面一层没有墙,用来养牲畜,堆放东西。顶部双斜,上面铺着编织的“草筏”。爬楼梯,有走廊,有晾晒台,可以晾晒东西,也可以乘凉。
语言文字傣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因其分布而分别称为傣语、泰语、老挝语,属于汉藏语系侗台语系(壮侗语系)的台语支。傣族使用的文字是傣语,傣语是一种表音文字,其文字是傣文。
傣语有多种方言,其中四种为中国境内的傣族所使用,即傣语(西双版纳傣语)、金平傣语、傣语(德宏傣语)和傣语,中国境外还有泰语和老挝语。经过20世纪50年代的改进,西双版纳和德宏傣语在中国广泛使用。
傣族葬俗普遍,但有明显的阶级差别,贵族和穷人的葬地严格分开。和尚和佛死后,先火化,然后骨灰埋在寺庙后面的一个瓦罐里。
扩展数据:
傣语(罗马字母:傣语),又称泰语(泰语:罗马字母:泰语)、掸族(罗马字母:掸族),国语为傣语(泰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系壮傣语支。傣族把孔雀和大象视为吉祥物,民间故事丰富多彩。傣族喜欢依水而居,爱干净,经常洗澡,妇女喜欢洗头,所以有“水民族”的美誉。过去傣族普遍信仰佛教,原始宗教传到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