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在不同的生长阶段有什么特点?

1水稻品种的整个生育期包括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个阶段。一般来说,幼穗分化的开始是生殖生长开始的标志。

1.1.营养生长期是水稻营养体的生长,分为苗期和分蘖期。生产上分为苗期和大(原)田期(从移栽到绿化到拔节)。

1.2,生殖生长期是结果器官的生长,从幼穗分化到开花结果,又分为长穗期和开花结果期。幼穗分化至抽穗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同时期,生殖生长期基本在抽穗后。长穗期从幼穗分化开始到抽穗期,一般30天左右。从抽穗开花到籽粒成熟的结果期因气候和品种而异。50天之间。

1.3.水稻的生长类型(幼穗分化与拔节的关系)早、中、晚稻品种不同,早稻品种称为幼穗分化后的重叠生长型;中稻品种,拔节和幼穗分化同时进行,称为连生型;晚稻品种在拔节期后间隔分化幼穗,称为分离生长型。

2.水稻品种生育期的稳定性和变异性。水稻品种的生育期受自身遗传特性控制,受环境条件影响。

2.1.水稻品种生育期的稳定性同一品种在同一地区、同一季节、不同年份栽培,由于年份间生态条件相似,其生育期相对稳定。早熟品种总是表现早熟,晚熟品种总是表现晚熟。这种稳定性主要受遗传因素支配。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可分为早稻,全生育期>;125天,中稻>;150天,连作晚稻> 140天,一季晚稻> 170天,早、中、晚稻生育期的差异也可分为早、中、晚稻品种,以适应不同地区自然条件和耕作制度的需要,从而保证一定时期农业生产的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

2.2.水稻品种生育期的变异性因不同的生态环境和栽培条件而异。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区栽培时,生育期随纬度和海拔的升高而延长,反之,随纬度和海拔的降低而缩短;同一品种在不同季节的栽培表明,生育期随播种期的推迟而缩短,随播种期的提前而延长。早稻品种栽培为连作晚稻,生育期缩短;从南方引种到北方,生长期延长。

3.水稻品种的“三性”是光敏性、温敏性和基本营养生长的遗传特性。在不同地区、不同栽培季节,水稻品种的生育期(从播种到抽穗)基本上是由品种的“三性”综合作用决定的。因此,水稻品种的三大特性是决定水稻品种生育期长短和变化的本质。水稻的三大特性是在气候条件和栽培季节的影响下形成的。对于任何一个具体的品种来说,这三个特征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3.1.水稻品种的光敏性表现为在适宜水稻生长的温度范围内,由于日照时间的长短而引起的生育期的变化,称为水稻的光敏性。对于光敏品种,短日照可加速其发育变化并导致早穗分化,即早于某一天抽穗;当长于某一天时,抽穗明显延迟,也称“延迟抽穗的临时日长”,是诱导幼穗分化的日长上限。不同的水稻品种,不同的种植面积,推迟抽穗的临时天数也不同。在我国北方和南方稻区,水稻生育期大多在>:65438 ~ 06小时之间。

3.2.水稻品种的温度敏感性在适合水稻生长的温度范围内。高温会缩短水稻的生长期,低温会延长生长期。这种生育期因高低温而变化的特性,称为水稻品种的温度敏感性。高温下水稻品种的生育期会缩短,但缩短的程度因水稻品种特性而异。晚稻品种的温度敏感性强于早稻,但晚稻品种的发育和转化主要受日长条件的控制。当日长达不到要求时,高温的作用就无法表现出来。中稻品种介于早稻和晚稻之间。

3.3.水稻品种的基本营养生长水稻在进入生殖生长之前,在高温和短日照的影响下不能缩短的营养生长期,称为水稻的基本营养生长期。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也称为品种的基本营养生长。营养生长期被短日高温缩短的部分称为可消化营养生长期。

水稻的“三性”是在气候条件和栽培季节的影响下形成的。对于任何品种来说,这三个属性都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根据品种的光温敏感性和基本营养生长期的长短,划分了光温反应的类型。其实就是把不同生态类型水稻种子的三个特性结合起来。大部分早稻品种光敏性弱,基本营养生长期短至中等,对温度的敏感性中等,无强光敏性,基本营养生长期长;大部分中稻品种基本营养生长期长,中等强温敏性,弱光敏性;晚稻品种光敏性强,基本营养生长期短到中等,对温度的敏感性强到中等。我国晚稻基本营养生长期短,不存在弱或中度感光。晚稻的温度敏感性只有在短日照时才能体现出来。温带高纬度地区种植的早稻品种,在夏季长日照条件下能正常抽穗,在低温到来之前成熟,而在长江中下游地区>:6月,在长日照条件下,幼穗开始分化,完成发育转化;晚稻型膨大,不适宜在温带高纬度地区种植,但可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作为单季晚稻和双季晚稻种植。中稻品种中,早熟中稻“三性”偏向早稻,晚熟中稻品种“三性”偏向晚稻。早季栽培时,抽穗期比早稻明显推迟,晚季栽培时,比晚稻推迟。

4.水稻“三性”在生产中的应用。

4.1.引种应用:一般不宜从不同纬度引进早熟品种,由北向南引种,因为它们对高温敏感,容易出现早穗、小穗、少粒,从而减产;光敏性弱的早稻品种从南方引种到北方容易成功,而光敏性强的晚稻品种则很难成功。不同海拔引种,在同一纬度,从高海拔到低海拔,生育期缩短,成熟早,更适合引进晚熟品种。相反,从低海拔到高海拔的引种,要以早、中熟钟为基准。

4.2.栽培中的应用为了适应各种耕作制度、水稻品种搭配和播期安排的要求,保证稳产高产,需要考虑品种的光温特性。品种要与南方三季稻田配套,早稻要选择光敏性弱、温度敏感性中等、基本营养生长期长的晚熟早稻品种;而早熟品种温度敏感性强,基本营养生长期短,苗垄稍大,易早抽穗,产量提高难度大。由于对短日照条件的严格要求,晚熟水稻品种不能在早季抽穗成熟,因此只能作为晚稻栽培。

对温度敏感性强的品种应提早安排播期,培育壮苗,以便充分利用前期低温进行营养生长。如果这个品种播得晚,即使苗垄很短,也往往会造成早穗;对于光敏性强的晚稻品种,杨凌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在连作晚稻栽培中适当延迟播种,但齐穗应控制在当地安全齐穗期。

5.水稻品种分类是在一定区域和栽培条件下,经过长期人工和自然选择形成的栽培稻的基本单位。具有一定的遗传特征,同一品种内的个体具有一致的植物学和生物学特征,对当地自然条件和耕作制度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5.1.品种可分为早稻(早、中、晚熟)、中稻(早、中、晚熟)、晚稻(早、中、晚熟)。成熟与地点和时间有关。我国水稻品种全国成熟期的划分是以南京地区各品种的抽穗期为依据的。区域成熟度的划分取决于区域品种局部生长期的长短。不同熟性类型的品种,生长天数不同,生长类型不同,生长在不同的生态条件下,需要根据熟性的特点,配套采取相应的栽培措施。

5.2.按穗粒特征可分为大穗型和多穗型,穗大、茎粗、叶大、分蘖少、单株穗数少和穗大粒多;多穗型,茎细,叶小,分蘖多,单株穗多,穗粒少。在大穗型栽培中,采取低群体、强个体,中期注重施肥,后期留根留叶的措施;多穗型品种适宜密植,中期调氮,后期防倒伏。

5.3.按株高分类,分高、中、矮秆品种。梗米矮,籼米高。其标准:株高100 cm以下为矮秆,株高120 cm以上为高秆,中间为中秆。

5.4.按杂交稻和常规稻分类,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容易获得大面积高产,但制种不育率高,成本高;常规水稻不制种,有利于良种加速繁殖,成本更低。我国目前的水稻生产是杂交水稻和常规水稻并存,以常规水稻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