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好像中风了。她很焦虑,不知道该怎么办。如何照顾她?
在研究中发现,深秋初春易患中风与0℃以下的气温有关,且多在气温骤降的72小时内。因此,关注0℃的天气,及时预防感冒,服药是预防中风的有力措施。
2.时间
对中风的调查还发现,12从清晨到中午,中风的发生率高达79%。所以起床后服用降压药和抗血栓药效果更好。
3.遗传
有家族史的人中风风险比无家族史的人高10倍。因此,人们在预防中风时,不得不考虑自己是否属于中风的高危人群。
4、蛋白质低
国际卒中协会最新数据显示,如果血浆白蛋白过低,预测卒中的准确率高达75%,高于高纤维蛋白和高血糖。就预防中风而言,多吃鱼、蛋、豆制品等高蛋白食物比低脂肪饮食更重要。
5.缺镁
日本的一项研究发现,缺镁的人容易发生中风。注意摄入海鲜、深色蔬菜、硬壳坚果等含镁食物,可预防中风的发生。
第二,血压过高也是中风。
中风分为两类。一种是高血压引起的脑血管破裂,称为出血性中风,如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另一种是脑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中风,称为缺血性中风,如脑血栓、脑栓塞等。
高血压患者,如果服用过多降压药,血压会突然急剧下降,影响脑部供血,使脑部血流减慢,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使血液中的血小板和纤维蛋白沉积形成血栓,堵塞脑血管,引起缺血性中风。
因此,在高血压患者积极治疗的过程中,血压一定要平缓,不能过快,以防矫枉过正。
三、“情志中暑”导致中风
在炎热的夏天,人容易烦躁、易怒、心烦、暴怒,心理学家称之为“情绪中暑”。在正常人群中,夏季约有16%的人会出现“情绪中暑”,特别是当气温超过35℃,日照时间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时,“情绪中暑”的比例会急剧上升。“情绪中暑”对夏季健康危害很大。尤其是老年人,“上火”会引起心肌缺血、心律失常、高血压,甚至中风、猝死。
从生理和心理角度预防“情绪中暑”是夏季高温养生的重要一环。关键是心理调整,要时刻提醒自己冷静,冷静,再冷静。越热越“淡定”,遇事沉着冷静。根据夏季天气炎热、昼长夜短的特点,及时调整和安排工作学习计划,注意夏季的日常生活,给室内通风换气,使人体周围的热气迅速散去,减少空气污染,使人感到“凉爽”。
情绪也与睡眠密切相关。如果睡眠不足,你的情绪会变得不耐烦。所以夏天要给自己安排一个严格的就寝时间,中午午睡,一般是30分钟到1小时。高血压患者要注意降低血压。一般在夏季,高血压控制在120~140,低压控制在80~90。
第四,身体脱水导致中风。
多喝水是脑血管疾病,分为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夏季炎热,气温在32℃以上时,体温的调节主要靠汗液蒸发,每天约产生1000 ml以上的汗液。虽然出汗可以带走热量,但对防暑有好处。但出汗容易脱水,老年人尤其是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低血压、糖尿病或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对缺水的敏感度较低,脱水后的血液会变得更加粘稠,大脑会出现严重缺血。年轻人可以进行心血管功能的自我调节,而老年人调节功能较差,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硬化程度会加重,容易发生中风。
对策:不要等口渴了再喝水。
由于中风主要是由脱水引起的,所以多喝水是最好的预防措施。夏天多喝水,尤其是老人。老年人体内的水分大约比年轻人少1/3。另外,天热出汗的时候,身体更加缺水。所以,即使老人不觉得渴,不渴也不代表不缺水。他们每天要喝1000 ml以上的水,多喝白开水,适当喝点淡茶。每日尿量不得少于1000 ml,以保证血液能被稀释,维持充足的血容量,降低血液粘稠度,排出毒物,减轻心脏和肾脏的负担。特别是出汗过多或发烧、腹泻时,要多喝水,以利于血液稀释,促进脑部血液循环,防止栓塞。中风一般发生在早上,因为人在清醒时知道主动补水,但在睡眠时身体相对静止,处于低代谢状态,不能及时喝水,所以血液粘稠缓慢,特别容易中风。所以老年人最好睡前喝一杯水,晚上醒1~2次,定时给身体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