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青春》为什么这么受欢迎?

《致青春》被媒体定位为“大众化的青春文艺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青春,每个人都有对青春的回忆和怀念。《致青春》的成功在于它成功戳中了所有人的感受:90后的年轻人对青春题材的电影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希望通过电影了解上一代人的青春;“70后”和“80后”的观众希望在电影中找回自己的生活和自我。

主题共鸣,青春与怀旧抓住人心。

对于《致青春》的成功,有观众评价:“‘青春’二字足矣!”《致青春》的成功无疑与其青春怀旧的主题有关。在此之前,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生,山楂树之恋,老男孩,都是因为青春和留恋才成功的。

近年来,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无论是承受升学、工作、婚姻压力的年轻人,还是上了年纪的中年人,都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需要一个发泄情绪的出口。在这种情况下,抚慰心灵的搞笑喜剧和怀旧电影,能让人暂时抛开眼前的抑郁,感到一丝轻松愉快,自然更受欢迎。《对不起》打欢乐牌,《致青春》打怀旧牌。

《致青春》被媒体定位为“大众化的青春文艺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青春,每个人都有对青春的回忆和怀念。《致青春》的成功在于它成功戳中了所有人的感受:90后的年轻人对青春题材的电影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希望通过电影了解上一代人的青春;“70后”和“80后”的观众希望在电影中找回自己的生活和自我。此外,电影拍摄地的十几所高校的校友也是电影的潜在观众。

作为赵薇的导演处女作,虽然评论界对《致青春》的评价褒贬不一,但对其《乡愁》的评价总体是正面的。影评人谭飞在微博中说:“《致青春》是一部关于青春爱情理想的视频。赵薇选择脱胎于畅销小说的作品,能迅速进入几乎同龄人的内心世界。可以预见这部电影会在市场上获得成功。为什么?因为,对于三十岁的人来说,校园的青葱记忆足以让他们在黑暗中醒来,点上一支烟,回味中眼眶湿润的时候感到惋惜。”

影片也在工坊掀起了一股“致青春”的热潮,引发了人们的集体怀旧。网友简·卫兰说:“《致青春》给了你一台时光机,带你回到那段令你永生难忘的时光。你看到了他们的故事,但更重要的是,激起了你的故事。那时候的你,暧昧,不求回报,张狂,不屑,不择手段,甚至默默无闻。所以,此时此刻,你是。

如今,“四分靠片,六分靠宣发(宣传发行)”早已是影视业公开的秘密。《致青春》的火爆与电影的预热密不可分。上映前,各种“噱头”吊足了观众的胃口:导演赵薇的出道、北电的毕业作品、关和李咏的加盟、文艺怀旧的电影片名、同名小说的改编、王菲演唱的主题曲、名人的客串、十余所高校的拍摄、铺天盖地的苏宁户外广告...吸引观众去电影院看的因素太多了。

包装再好,也要有过硬的膜质支撑。《致青春》上映前,有人担心电影“不如名作”——电影可能质量一般,票房完全取决于赵薇本人和原著小说的知名度。但短短一周内超过3亿的票房,以及持续增长的趋势,足以说明这部电影绝非“肤浅”。作为她的导演处女作和毕业作品,赵薇的用心不言而喻:从前期的演员选择和外景拍摄到后期的拍摄制作,用了两年多的时间,道具和场景的改进还是让她为预算超支买单。赵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因为很多场景很难找到十几年前那个又美又好吃的原貌,所以很多场景都是自己搭建的,包括宿舍、毕业聚餐、朱小北的超市等等。”在接受采访时,关也承认自己“在这部电影上花了很多时间”。关甚至透露,开机之初,他一直在拍摄超过30个小时,这真的给了队员们一个“决斗”。

除了做好“表面功夫”,做好内容,发行“时机”也很重要。《致青春》选择了一个合适的上映时间:正值毕业季,即将走出校园的同学们自然对《致青春》所传达的情感很感兴趣。临走前和三五个同学一起看,也是对自己大学生活的纪念。此外,近几个月来,电影市场并没有出现一部质量非常高的“清新文艺”电影,而同期上映的电影又以国外大片为主,观众对这类电影的欲望大大增加,为《致青春》的大卖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在发行方看来,轻媒体、团队、话题式宣传是成功的秘诀。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除了聚集大量有号召力的电影明星和制作团队,内容也很重要。观众中有些人喜欢前半段的幽默,有些人喜欢后半段的现实。影片中的每个角色都能引发大家的讨论。有了话题,票房自然不会差。”

在过去的一周里,新浪微博的微话题“#致青春#”已经达到了400多万,很多明星加入了全民怀旧的队伍。王菲、舒淇、陈瑶等明星都在微博上参与了讨论。文章在微博中说:“我能把它当成一首纯真年代的挽歌吗?看完之后,我有一种想大哭一场的冲动。赵薇出道真的很好,台词都快堪比王家卫电影了。”这些大牌明星的高人气,无疑会起到电影宣传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