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鱼大肉“活”得好,少肉多菜“活”

中国古人记载:“虫畜难食民,而求食之物,尝百草之食,观其苦、苦之味,教民食五谷。”从某种意义上说,古代人的饮食是一个从荤到素,再到素的过程。所以现代人从养生的角度出发,认为整天吃大鱼大肉就是“美好生活”,其实是在重蹈覆辙。其实,吃好主食,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果为助,五菜为充,才是食补的根本。

吃一顿好的主食,有肉有水果,还是不科学的营养搭配。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蔬菜。《黄帝内经》强调“五菜为馅”。这里的“五菜”指的是葵花、韭菜、淫羊藿、洋葱,现在指的是各种可食用的蔬菜,可以滋养人体,丰富脏气,使身体健康。

很多人认为,如果你想健康长寿,就必须吃素,也就是多吃蔬菜、水果和全谷物。其实并不是。营养学家认为,人体每天需要补充大量优质蛋白质和必需氨基酸。而素食除了豆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外,其他食物中的蛋白质含量较低,因此营养价值较低,难以满足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所以,绝对吃素是不科学的,也不能健康长寿。只有在日常饮食中把素食和肉食结合起来,才能保证身体吸收全面的营养,从而走上健康长寿之路。

荤素搭配就是吃菜的时候,荤素搭配要合理。肉是指肉类食品,以及蔬菜、水果等。中医健康教育历来以素食为主,但注重素食并不意味着不吃荤菜,因为肉类对人体尤其是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有着重要的作用。清代医家张穆曾说:“一般来说,肉能补肉,所以补身、滑肤、润胃、生津。”这里指出,肉类对内滋养脏腑,对外滋润皮肤,有益于繁衍后代。但是如果你偏石膏梁肥大,就会有害,容易助湿,产生痰热,导致一些疾病。如“消仆攻、痿弱、气满”等疾病的病机,是由于“肥贵人也,为抹灰梁之病”(《苏文》评虚实论));“脾疖”的成因是“食之甘而肥”,以致口甜,火气足,甚至转渴(《苏文·冰淇论》)。这与现代医学认为动物脂肪中含有大量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观点一致,暴饮暴食会导致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糖尿病、胆结石和肥胖。

因此,历代养生专家都强调过多的脂肪和油腻之品是会烂肠的药物,主张多吃“五谷蔬菜和水果,自然和谐,有养阴之效。”所以“五菜为馅”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养生保健的“食疗”效果的经验,绝不是仅仅为了填饱肚子。中国民间流传的许多饮食金科玉律都与蔬菜的保健功能有关。如:“食而不青”、“三天不吃青,眼睛会眼冒金星”、“萝卜上市,医生下乡”、“四季吃姜,百病一扫”、“冬吃萝卜夏吃姜,无医生处方”、“早吃三片姜,不如参汤”。

从现代营养学的角度,也主张荤素搭配,以素为主。由于荤素搭配合理,可以满足人体的营养需求。素食不仅有滋补的作用,还有疏通胃肠道、帮助消化的作用。素食中含有较多的维生素C、维生素E和大量的纤维素。维生素c能促进细胞对氧气的吸收,有利于细胞修复;维生素e能促进细胞分裂,延缓细胞衰老;纤维素能促进胃肠蠕动,有利于排便,已成为防治胃肠疾病的重要因素。

有人曾总结过吃素的五大好处,即增加营养可以帮助消化,防止某些营养缺乏的发生,防止肥胖,帮助疏通血管,防治癌症。尤其是新鲜蔬菜、干果、浆果等。具有很高的生物活性,是延年益寿的好食品。一般来说,比较合理的菜是菜的总量是肉菜的两倍以上。通过在长寿地区的实际调查,证明以吃各种蔬菜水果为主的人可以长寿。在我国百岁以上的老人中,大部分人的饮食习惯也以荤素搭配为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