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传记相关书单推荐

1.《莫扎特及其家人的书信》

2.魔术师协奏曲/(法国)米歇尔·奥纳切

3.莫扎特传/(德)菲利克斯·胡赫

4.约翰·罗泽里的《莫扎特传》(英文)

5.莫札特的爱与死/徐京华

6.1791、莫扎特的最后一年(美)H.C .罗宾斯·兰登

7.莫扎特的成功或失败:社会学视角下的音乐天才/(德国)诺伯特·埃利亚斯。

书名/负责人:莫扎特及其家人的书信/按时间顺序整理、翻译、编辑;由艾米丽·安德森撰写的介绍、注释和索引。

版本描述:第3版。,由斯坦利·萨迪和菲奥娜·斯马特修订。

关键词:真相,书信集

我看的版本是英文翻译的(好像听说有一本书信集中文翻译的很烂),里面的记录主要是记录他和家人(老莫扎特、康斯坦斯等)的书信。).他的书信,无论如何,都是关于莫扎特生平的第一手资料,比他的音乐更直接。虽然很厚,但是可以很贴近莫扎特的生活,他的语言,他的感情,他和周围人的关系。当我看到莫扎特十几岁时写给他母亲和姐姐的信时,我真的觉得自己像个天使。与利奥波德相比,他只写了几个简短的句子,就好像他在写信的旅途中被父亲抓住了一样。每一次,他大概都是一个天真又没耐心的孩子,说:我还活着,一切都好。姐姐,替我亲亲妈妈,跟我和我的朋友们问好。他婚后写给小康的信,总是充满激情。当他们分开时,莫扎特经常深情地写下他的想法。

因为我暂时还没有找到一本从非常学术的角度来讲述莫扎特生平的书,所以这本书信集是了解他生平最直接的方式。但也有学者质疑这里面有一些不真实的成分。例如,莫扎特长大后似乎经常对父亲隐瞒自己的经济状况。

书名/责任人:莫札特传:魔术师协奏曲/(法)刘建宏译米歇尔·奥纳切。

出版: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年。

关键词:简短生动

这是我读的第一本关于莫扎特的传记。它很薄,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作为一部传记小说,其实包含的内容并不多,只是选取了莫扎特一生中具有代表性的瞬间,展现了最典型、最富有戏剧性的冲突。虽然这本书不一定具有充分的历史严谨性,也没有描绘出非常充分的历史背景,但对于我这个从音乐剧走过来的莫扎特迷来说,这本书用几句话勾勒出了一个活生生的、富有戏剧性的莫扎特。甚至很多音乐剧里的梗都能在里面找到,可以说激发了我阅读莫扎特其他书籍的兴趣。,

但由于书确实很短,显然不足以深入了解莫扎特的一生。它更像是一本具有冲突魅力的通俗传记,也可能是各种电影和戏剧的灵感来源。

书名/负责人:高中时代莫扎特/(德)菲利克斯·霍奇译。

出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

关键词:传记小说,推荐

这应该是一部大家都很推崇的传记小说,各方面真的很棒。首先,它尊重历史事实,很多情节可以在书信集或者其他记录中找到。其次,它有着恰到好处的艺术感和创造力,很多地方都有细腻真挚的描写,但不会过度象征莫扎特。如果你想对莫扎特有一个相对全面又不过分戏剧化的了解,这可能是最好的选择。美中不足的或许是对故事节奏的整体把握不是特别好,有些地方略显滞后。

标题/负责人:约翰·罗泽里译的莫札特/(英)传。

出版: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相当满意

这是一个“剑桥音乐家生活系列”,有一种普及名人历史的感觉。这种取向一方面限制了艺术再创作,另一方面其篇幅较短,故事的叙述无法深入进行。个人看了之后印象不是很深,所以是一本规规矩矩的传记小说。内容比《巫师协奏曲》丰富一点,但少了些戏剧性,却多了些真实;与胡赫的传记相比,篇幅较短,情感刻画也不那么深刻。但这是一本被广泛理解的好书。

标题/责任人:莫札特的爱与死/徐京华编剧,李晓雨翻译。

出版: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

关键词:虚构文学

“这个传记式的爱情故事既不是小说,也不是事实。它可能被称为一本书的话和推论。”这本书不是传记,而是根据一些民间传闻和间接证据,讲述了莫扎特和他的一个女学生之间的爱情故事。在书中,莫扎特晚年的音乐全是为她写的,莫扎特为爱而死。这种猜测的来源并非空穴来风。女学生的丈夫在莫扎特死后的过激反应(故事设定是他们的婚外情)以及后来女学生亲属的一些回忆是这种猜测的来源。但在莫扎特的《最后一年》中,作者似乎并不支持这种可能性。但我个人不太喜欢这个设定,所以对这本书没什么感觉。

这本书的一大亮点是,每一章都与莫扎特的一段音乐相关,这似乎是作者在这些音乐中找到的东西。另外,这本书是以剧本对话的形式写成的。

标题/责任人:1791,莫扎特的最后一年/(美)译H.C .罗宾斯·兰登。

出版: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关键词:客观、中肯、细致

因为只关注了莫扎特最后一年的生活,所以整体上非常详细客观。它不是传记小说,而是根据现有材料(如书信等)改编的。),从各个角度还原了莫扎特的最后一年,包括他的经历,他与援助会的关系,《安魂曲》的真相,他的病情,他的财产,甚至他的衣服。我个人很喜欢。莫扎特的故事一直以来都是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创作出来的,包括上面的《爱与死》和经典电影《上帝的宠儿》,为莫扎特吸引了一大波现代影迷,同时莫扎特的形象也逐渐戏剧化。但《最后一年》真的是在根据史料说话,试图摆脱莫死后一直贴在他身上的标签,还原事实。

题目/责任人:莫扎特/(德国)的成败诺伯特·埃利亚斯(德国)米歇尔·施罗德编辑。

出版: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社会学,综述

你不用担心戴上“社会学”的眼镜,学术氛围会太浓,“莫扎特”的成分会很弱。我对这本书还是有很多偏好的。毕竟,从一个非音乐家和非作家的角度来看待莫扎特是很有启发性的。而且它的社会学视角足够专业但并不难理解。

对于莫的爱情,大众总是对他的衍生艺术创作比对可靠的史料表现出更大的热情,对他的才华比对他本人的兴趣更为崇拜,因而总是忽略了莫的阶级背景和社会背景。而这本书可以告诉你莫与莫父亲的关系,与贵族(如主教)的关系,莫的奋斗历程,以及当艺术作品的理想体被剥离,在社会学的尺度下衡量,会发生什么。

莫扎特出生于音乐世家,是个天才神童。他年纪轻轻就出名了。对他来说,创作资源、名气、金钱和稳定的生活并非遥不可及。比起那些一辈子都要奋斗,死后才能平反的艺人,他的起点已经很高了。但他在生活中还是遇到了很多“悲伤”和“失败”,并不是因为他没有天赋或者所谓的“羡慕天赋”,而是因为他总是缺少一些“东西”,本书试图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给出答案。

目前只看过这几本书,不是精读,会继续补充新书。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