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如饮食习俗,多多益善!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称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热闹的古老传统节日。
据史料记载,春节起源于殷商末年祭祀神灵和祖先的活动。西汉时,每年的新年都定在春末的正月,但不是正月初一,而是十二,也就是后来的腊八。南北朝后,腊祭被移到年底。在古代,农历新年不叫“春节”。在民国时期,农历正月初一被正式命名为“春节”,因为春节一般在“立春”前后。中国古代的过年总是和鬼神迷信联系在一起,春节期间最主要的就是耍鬼。从“腊八”吃“腊八粥”开始,朝廷和民间都会扮鬼,在腊月二十三祭拜掌管吉凶的“灶神”,以求来年衣食无忧。在此期间,每家每户都要清理污物,预防疾病。腊月三十,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福”字,剪窗花,挂彩旗,蒸年糕,吃饺子,放鞭炮,除夕放哨,大年初一互相拜年。如今,悠久的历史使春节成为象征着中国人民团结、幸福和希望的传统节日。
元宵节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中国旧的计算周期的方法)是中国人传统的元宵节。元宵节因其节日活动在每年第一个月的第十五天晚上举行而得名。
元宵节又叫“灯节”、“灯会”,因为这个节日的主要活动是晚上点灯。另外,元宵节也叫“上元”、“上元节”。
元宵节期间,全国家家户户都会挂灯笼,放烟花。街上挂满了五颜六色的灯笼,东北、新疆等寒冷地区会制作晶莹剔透的冰灯。晚上,全家人会围坐在一起,享受美味的元宵。
元宵节习俗的形成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汉初(公元前206年-公元23年)。正月十五,韩家祭祀一位对汉武帝很仁慈的神。这个名为“太乙”的神,据说凌驾于五帝之上,所以得到了更富贵的祭祀。汉明帝到来时,因为皇帝曾下令元宵节要烧灯笼,所以形成了装饰和观赏灯笼的习俗。
如今,装饰和观赏灯笼的习俗已经成为元宵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
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重阳节。中国古人视九为阳数,九月初九,二阳重,故称“重阳”。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重阳节,人们赏菊花,戴山茱萸,带酒爬山,畅游畅饮。
关于重阳节的起源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东汉时期(25-220),方士方士对弟子桓景说:“九月九日,你家有大灾。如果你把山茱萸放在一个红色的袋子里,挂在你的胳膊上,你就可以避免它。”桓景那天带领全家人到山里避难,晚上回来发现家里的鸡犬都死了。从此,每年九月九日,人们都去爬山避邪,于是沿袭了这个习俗,成了节日。
重阳节爬山是这个节日的主要习俗。古往今来,汉族的官员和人民都在九月九日蜂拥爬山。生活在江南平原的人们无山可攀,无高可攀,于是模仿米粉糕,在糕面插上一面彩色的三角旗,以示攀(糕)避灾之意。
人们特别是老年人重视“登高”的另一个原因是“高”意味着长寿,所以人们认为“登高”可以长寿。
历代诗人都喜欢在重阳节写诗。唐代(618-907)大诗人王维在《山假日思我山东兄弟》中写道:“独在异乡,为异乡人。每逢节假日,我思念亲人两次,远远地就知道哥哥们爬哪去了,山茱萸里又少了一个人。”那种远道而来的思乡之情,令人深深感动。
还有重阳节插山茱萸、喝菊花酒、吃重阳糕等习俗。山茱萸,又名月胶,是一种气味浓烈的中药植物。中国古人认为用塞子折叠起来可以防止邪灵的入侵。吸烟后,可以避免昆虫叮咬。在这个“百足虫死而不僵”的时候,抽她来避之,就像端午节抽雄黄一样,是符合传统卫生习惯的。
菊花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名花。重阳节除了赏菊,还有食疗价值。所以古人用它们的根、茎、叶、花来酿酒。晋代菊花酒的制作方法是:“采集菊花茎叶,与糯米混合酿酒,用至次年九月。”
明代(1368-1644),菊花酒是用“甘菊花汤,同曲同米”制成的。或者加入地黄和当归。明代医学家李时珍说,菊花酒有“治头风,清耳目,除痿痹,消百病”的疗效。
重阳花糕是用粳米做成的时令美味,在重阳节吃。精致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宝塔一样,上面放两只小羊,符合重阳(羊)的意思。
于风桐庐
等级:论坛流浪者
文章:191
积分:1517
注册:二楼,2005年2月24日+65438。
-
节省汽油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其意是开始进入春天,“阳和刺,万物皆春”。立春之后,万物生机勃勃,四季从现在开始。此时下雨,春风吹遍,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势增大,故称雨。人们常说:“春暖花开,雨忙送肥”。
这个节气意味着“立春”之后,天气会变暖,春雷开始响起,蛰伏在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都会醒来,开始活动,所以称为“惊蛰”。在此期间,越冬昆虫的产卵也将开始孵化。
春分这是春天90天的中点。这一天,南北半球昼夜相等,所以叫春分。过了这一天,太阳的直射位置向北移动,北半球白天长,夜晚短。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天的开始。我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时节,气候清新温暖,花草树木长出新枝,万物开始生长,农民们忙着春耕春种。从前,清明节的这一天,有的家庭会在门口种上柳树,去郊外踏青扫墓。这是中国的一个古老习俗。谷雨是指雨水孕育谷物。因为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可以生长,所以谷雨就是“雨生百谷”的意思。俗话说“谷雨前后,种瓜得豆”。
长夏是夏天的开始。从此,万物繁盛。传统上,长夏被视为气温显著上升、酷暑临近、雷暴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的重要节气。
小满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季作物已经结果,种子饱满,但尚未成熟,故称小满。
此时的芒籽最适合播种带芒的粮食作物,如晚稻、黍、黍。如果过了这个时间再种芒和庄稼,就不成熟了。同时,“芒”是指小麦、大麦等有芒的作物,“种”是指种子。芒种子表明有芒作物如小麦的成熟。
夏季的至日是北半球白天最长,夜晚最短的一天。从这一天开始,就进入了炎热的季节,这个时候世间万物生长最为旺盛。在古代,心也称这一天为北至日,意思是太阳出生的最北的一天。夏季至日过后,太阳逐渐南移,北半球白天变短,夜晚变长。
小夏已经很热了,但还不热,所以叫小夏。此时,已经是绕开头了。
酷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第二天值班前后,我国长江流域很多地方经常出现40℃的高温。这个节气雨水多。
立秋是春天的花朵和秋天的果实,这意味着植物将很快成熟。从这一天开始,秋天开始了,秋高气爽,月明风清。此后,气温从最热时开始逐渐降低。
此时,酷暑已告一段落。夏日的炎热即将消散。这是气温下降的转折点。它是气候变冷的象征,预示着夏天的结束。
千年天气转冷,地面水汽凝结最多。
从秋分这一天开始,阳光直射位置继续从赤道向南半球移动,北半球开始白昼变短,黑夜变长。根据中国旧历的秋分理论,这一天正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一半,所以称为秋分。
寒露白露之后,天气转冷,开始出现露珠。到了寒露,露多了,温度也低了。所以有人说冷就是露,先白后冷,意思是气候会逐渐转冷。水蒸气凝结成白露。
初霜时的太阳经度是210度。已经凉了,还有霜,所以叫初霜。
冬末,指一年田间作业的结束和收获后农作物的收集。立冬一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将很快结冰,全国各地的农民将逐渐转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其他农业活动。小雪气温下降,开始下雪,但还不是大雪的季节,所以叫小雪。小雪前后,黄河流域开始下雪(南方降雪晚两个节气);在北方,已经进入了冰冻季节。
大雪前后,中国黄河流域逐渐有了雪。北方,已经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严冬了。
冬天至日的那天,阳光几乎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我们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已经开始进入几个寒冷的日子了。天文学规定这一天是北半球冬季的开始。冬季至日过后,直射阳光逐渐北移,北半球的白昼逐渐变长。正如谚语所说,在冬天的至日吃面条会让一天变得更长。
小寒过后,开始进入寒冷季节。冷空气冷的时间长,小寒是指天气冷但还不至于极端。
严寒意味着天气极其寒冷。大寒前后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大寒在三月九,俗话说:寒在三月九。
严寒过后,春天来了,天气变得暖和了。至此,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结束一个周期。
于风桐庐
等级:论坛流浪者
文章:191
积分:1517
报名:3楼,2005年2月24日+65438。
-
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中国传统的腊八节。“腊”原是中国古代一种祭祀仪式的名称,用于祭祀祖先和天地之神,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家庭平安吉祥。
因为在腊祭的活动通常在十二月举行,所以它被称为腊月,但是在腊祭的日期是不固定的。在古代,据说腊祭有八个神,所以农历十二月初八成为一个固定的纪念日。古代称之为“腊日”,俗称腊八节。后来佛教传入中国,相传腊月初八是佛祖释迦牟尼开悟的日子。因此,这一天也是佛教节日,称为“道教节”。
人们除了祭祖、拜神的活动外,还要驱赶疫病,吃“腊八粥”。中国有1000多年喝腊八粥的历史。腊八这一天,无论是朝廷、衙门、寺院,还是百姓家中,都会做腊八粥。
到了清代(1644-1911),喝腊八粥的习俗更加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和王子都要给文武大臣和侍从吃腊八粥,并把米饭和水果分发给寺院,供僧侣们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祖。同时,家人团聚在一起吃饭,给亲戚朋友送礼。
吃腊八粥已经成为腊八特有的节日饮食文化。腊八粥又称七宝五味粥,由各种大米、豆类、干果制成。因其起源与佛教有关,故又称“佛粥”、“福德粥”。腊八粥早在我国宋代(960-1297)就出现了,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到了明朝(1368-1644),腊八粥成为皇帝赐给朝臣的时令食品。这种习俗在清代(1644-1911)较为普遍。腊八节那天,宫里用大锅煮腊八粥,请和尚念经。皇后把粥分发给文武大臣和侍从。寺庙里的僧侣会在这一天举行盛大的诵经和剃度活动来庆祝释迦牟尼的开悟。同时,我们将煮好的腊八粥,如杂粮、干果等供奉给佛祖,赠送给前来盛会的老百姓。在北京的雍和宫里,还保存着当时用来熬粥的大铜锅。
腊八粥由于地域不同,口味不同,配料也略有不同。中国的腊八粥品种繁多。其中以旧时代的北京最为精致,白米中夹杂着许多物品,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子、桂圆、榛子、葡萄、银杏、菱角、苔藓、玫瑰、红豆、花生等...................................................................................腊月初七的晚上,人们开始忙碌起来,淘米、泡果、削皮、去核、精心采摘。然后他们半夜开始做饭,然后用小火炖到第二天早上,腊八粥就做好了。
更精致的人要先把水果雕刻成人形、动物、图案,然后放在锅里煮。比较有特色的是在腊八粥里放“水果狮子”。水果狮子是由几种水果做成的狮子,以去皮晒干的脆枣为狮身,半个核桃仁为狮头,桃仁为狮足,甜杏仁为狮尾。然后用糖把它们粘在一起,放进粥碗里,就像小狮子一样。
到了现代,加入了珍珠米、薏米、薏米、黑米,有的还放了银杏、百合、莲子、桂圆、绿豆、花豆,再加入蜜饯食品。这种粥不仅营养丰富,而且香甜可口。
腊八粥煮好后,要先祭神,祭祖。之后要给亲戚朋友,中午之前一定要发出去。最后是全家人一起吃。腊八粥吃了几天还剩下,这是个好兆头,说明“年年有余”。如果把粥给穷人吃,对自己更好。
腊八粥在民间还有巫术的作用。如果院子里有花有果树,也要在树枝上抹点腊八粥。相信来年会结出更多的果实。在北京,即使是马、牛、羊、鸡、狗、猪等六大家畜,也要喂好几勺粥。这是因为传说天庭会下凡,探访拉日派六种动物的生活状况。
于风桐庐
等级:论坛流浪者
文章:191
积分:1517
报名:4楼2005年2月24日+65438。
-
端午节
中国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这是中国2000多年的老习俗。为什么中国人庆祝端午节?这里有许多传说,最著名的是为了纪念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
端午节期间,中国各地有许多习俗。这一天,家家户户挂铃铛,挂艾叶和菖蒲,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戴香囊。
挂钟:钟馗捉鬼,是端午节的习俗。在中国中部的江淮地区,家家户户都挂着铃铛和雕像来辟邪。钟馗和一个离奇的谣言有关。据传说,在中国唐朝(618 -907),皇帝梦见一个大鬼抓了一只小羊,把它吐了出来,自称钟馗。醒来后,画师吴道子把它画成人像,狰狞丑陋,以为是用来耍鬼、驱邪、除特殊之物。
艾叶挂菖蒲:端午节家家叫艾仁,艾仁是用菖蒲、艾叶、石榴花、大蒜、龙船花做成的。大厅挂艾叶,剪成虎形或彩虎形,贴上艾叶,妇女竞相佩戴,以驱邪。用菖蒲作剑,插在门楣上,有驱鬼的神奇功效。
赛龙舟:相传中国古代有许多人因不忍圣人屈原之死而划船追赶救援。他们争先恐后地追赶对方,可是到了洞庭湖,已经没有了踪迹。这就是龙舟比赛的起源,然后他们每年5月5日划龙舟来纪念它。划龙舟驱散河里的鱼,以免吃了屈原的尸体。
吃粽子:在古代,人们在五月五日将糯米煮好或蒸好的粽子饼丢入河中祭祀屈原,怕鱼吃粽子,于是将糯米丢入竹筒中,逐渐用粽子叶包裹的大米代替竹筒。
喝雄黄酒:这种习俗在中国中部长江流域的人们中非常流行。
佩戴香囊:儿童在端午节佩戴香囊,不仅有避邪驱疫之意,还有点缀正面的作用。香囊内含朱砂、雄黄、香药,用绢布包裹,香气四溢,再用五色丝线系成一绳,做成一串形状各异,各种精致,引人注目。
于风桐庐
等级:论坛流浪者
文章:191
积分:1517
报名:5楼,2005年2月24日+65438。
-
阿昌族的节日
阿昌族过去信仰小乘佛教。梁河、鲁西地区的阿昌族主要崇拜鬼神和祖先。主要的宗教节日有入坳(收节)、出坳(开节)、烧白柴、泼水节等。除了宗教节日,还有许多这个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比如火把节、瓦罗节、浇花节、春节。其中火把节和卧螺节规模更大,活动也更多。
卧螺街1
每年农历正月初四举行,纪念传说中的阿昌族祖先盖麻、为民除害、造福子孙后代的功绩。那时,人们会牺牲最好的菜肴,然后杀狗吃狗肉和芋头。如果能在祭祀当天抓到蟒蛇,被认为更吉利。
2.火把节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为了祈求五谷丰登,驱除昆虫,制造灾难,猪和牛都要被献祭。届时,将煮好米线生猪肉供大家分享。天黑后,点燃火把,绕着村子游一圈。
3.泼水节
和当地的傣族一样,阿昌族也庆祝泼水节,这是年轻人择偶的好机会。那时,女孩家经常准备八碗菜招待前来探亲的年轻人。参加饭局的人数是一致的,大家可以坐也可以坐。小伙子应该神不知鬼不觉的偷了姑娘的鸡头。如果鸡头被姑娘发现了,要罚小偷一碗酒,或者罚姑娘喝酒。如果小偷被当场抓住,他不仅会受到惩罚,还会被女孩取笑。喝完酒,小伙子要按照菜价把钱给姑娘,不要让她知道。
-
2006年3月20日21: 57: 15丰裕通路
等级:论坛流浪者
文章:191
积分:1517
报名:2005年2月24日6楼+65438。
-
鄂伦春节
每年腊月二十三和春节的早上,鄂伦春族家庭都会祭拜火神,向篝火烧香,扔一块肉,洒一杯酒。客人来拜年,也是先拜火,再往火里扔一块肉,一杯酒(多是客人带的)。
达乌尔节
主要的节日是春节。达斡尔族称春节为“阿尼”,是一年中最大的节日。过年前,家家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杀猪,做年糕。大年三十,一个婴儿床里堆满了各种杂物,晚上点燃。老年人应该把大块的肉和饺子扔进火里,祝愿人和动物繁荣昌盛。有些在大年三十吃饺子的人要在一个饺子里放一条白线,表示吃这个饺子的人可以活200年。有的人把铜钱放在一个饺子里,吃的人表示以后不会缺钱。第一天拜年,拜年的人一进门就会打开主人家的锅,抢年糕以示亲热,然后吃猪生日手抓肉。女人们会互赠礼物,包括烟叶、奶皮、蛋糕和冻肉。春节将持续到正月十六。
正月十六是“黑灰日”。在这一天,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应该互相涂抹对方的脸,认为涂抹得越黑,新的一年就越吉祥。达斡尔人也庆祝中秋节,吃月饼。达斡尔族过去崇拜自然,每年阳历五月,宰杀牛或猪,祭祀天、地、山、川之神。每家都有专门祭祀的萨满。除了向敖包(一位山神)祈祷和献祭之外,他甚至用巫术治疗疾病。那时候,他会杀牛杀羊,赠送很多食物。比如奶皮,奶油,各种糕点,祭祀活动现在已经很少了。
藏族节日
藏族普遍信仰藏传佛教,即喇嘛教。过去的许多传统节日都与宗教活动有关。藏历是阴阳合璧,“五行”(指木、火、土、金、水)配合阴阳。每60年阴火兔(丁卯)年为始年,月有大小建筑,一般为三年。藏历新年是最重要的节日。
藏历正月十五,当地人有看酥油花灯的习俗。4月15日,人们举行庆祝活动,纪念佛陀的生日和唐文成公主进藏的吉日。藏族节日有萨加达瓦节、雪顿节、元宵节、水果节等。
藏历年
每年藏历正月初一。藏历年,一般从藏历十二月开始准备和购买年货,家家户户都要用酥饼炒果子。除夕夜大扫除,用石灰粉在大门上画一个象征永恒的符号,表示祝贺和好运。
藏族节日
每一个云南的藏族人都会在除夕夜吃面团(类似于饺子)作为晚餐。面团里有石头、辣椒、木炭和羊毛。凡事都有不同的说法。比如吃石头包的面团,说明他在新的一年里心肠硬。吃羊毛包的面团的人,说明他心软。正月十五,大部分藏区都会举行宗教活动。
“雪节”
每年藏历七月一日,原意是“酸奶宴”。到时候每家都会做很多酸奶吃,然后会加入藏戏的内容。很多人在雪顿节都要带着黄油容器、茶壶、暖水瓶,带着食物去风景优美的地方喝茶喝酒。每年秋收前,“观果节”都会互相邀请宴会、野餐,迎接秋收。还有“洗澡节”、“冬令节”等传统节日。
苗族的4月8日
4月8日是贵州省贵阳、惠水、龙里等地苗族的传统节日,又称雅努节。
这一天,附近的苗族人聚集在喷泉前举行各种活动,纪念古代英雄雅努人。每年有20多万人参加节日活动。人们聚在一起吹笙、跳舞、唱山歌、荡秋千、爬刀梯、玩龙灯、玩狮子,场面十分壮观。传说苗族先民曾经生活在罗格桑(今贵阳附近),他们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后来因为恶霸觊觎此地,就来抢了。苗族首领雅努人领导苗族起义,反抗压迫和剥削。在强大敌人的压制下,他每次都能化险为夷。但在一次激战中,不幸被统治阶级杀害,于四月初八光荣牺牲。在他去世的那天,苗总是去墓地(现在贵阳喷泉附近)纪念这位古老的民族英雄。每一年,一代又一代。
独龙节
“卡克瓦”是独龙族唯一的年度节日,在每年腊月的某一天举行(时间因地而异)。节日的长短往往取决于食物准备的多少。一般持续两天或者四五天。
新年期间,最隆重的祭祀活动是“放牛上天”。赶牛时,节日主持人将牛绑在木桩上,然后由一名年轻女子用麻布毯子盖在牛背上,在牛角上挂珠,摆好祭品,点燃宋明和松毛(松叶),最后由一名父母双全的年轻人用锋利的竹矛将牛刺死,然后当场切开牛肉,立即放入大锅煮熟。节日期间,所有的独龙族人都要以家庭为单位,互相问候,互相祝贺。
2006年3月20日21: 59: 10丰裕通路
等级:论坛流浪者
文章:191
积分:1517
报名:7楼,2005年2月24日+65438。
-
藏族节日(苗族)
臧节是居住在贵州路祥附近的苗族人民最古老、最盛大的节日。香炉山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凯里市以西15公里处。是苗岭著名山峰,海拔120O以上,距离方圆15km。名为香炉山,四面三层绝壁,平腰香炉。
“吃脏狍子”,又称“吃藏狍子”、“刺牛”、“鼓社祭”、“转鼓节”、“踩鼓节”,是贵州苗族最隆重的祭祖仪式。自古以来,苗族人认为用牛的皮做成的鼓是祖先和死者生活的地方,是一个血缘家庭的纽带和象征。“吃脏肉”是古苗族祖先崇拜流传下来的一种由来已久的祭祖仪式。
有一个关于“脏节”的古老传说:曾经枫树是万物的生命之树。它在古代被牛香女神砍倒后,树根变成了泥鳅,树干变成了铜鼓,树枝变成了猫头鹰,树叶变成了燕子,树梢变成了喜鹊和鸽子,蝴蝶在树心诞生。蝴蝶下了12个卵,变成了65438+。蝴蝶妈妈自己孵蛋,三年后孵出11个孩子,有神,有鬼,有龙,有蛇,有屠夫,有豺狼,有永夜(最早的男人),有倪夜(最早的女人)等等。其中一个蛋三年后还是蛋。蝴蝶妈妈不得不向风暴求助。暴风雨吹走了岩石上的最后一个蛋,打破了蛋壳,钻出了一头小牛。小牛出生后,它怨恨蝴蝶妈妈没有亲自孵化它。长大后,它怨恨母亲,与母亲断绝关系,这让蝴蝶妈妈很生气。永业和聂耶利用牛耕地来耕种,但他们从未有过好收成。鬼神告诉永夜和倪夜:因为大牛不认妈妈,所以让蝴蝶妈妈很生气。蝴蝶妈妈没有叫牛耕地的花园,也没有种出好庄稼。只有当公牛被献祭给蝴蝶母亲时,庄稼才能丰收。坚持,坚持,坚持,杀牛拜蝶娘,立马迎来大丰收。
吃脏肉节包含了一系列的宗教仪式,如斗牛、宰牛祭祖、牛皮打鼓、祭鼓等。
祭祖用的牛皮鼓,是在整个中空的楠木两端包上牛皮制成的。这个神秘的鼓可以分为双鼓和单鼓两种。双滚筒由两个大小相同的滚筒组成。鼓长170厘米,直径30厘米。它是祖先传下来的,通常放在一个长期结婚没有孩子的家庭。据说供奉双鼓可以让无子女的有子女,后代继续繁衍。单鼓是单鼓,比双鼓略短。现在它是在祭祀时制作和使用的。鼓祭后,送至山中山洞,不再使用,任其腐烂。
“吃脏肉”的节日分为定期节日和不定期节日。根据苗支书的情况定时通过设定的时间是不统一的。每3年、7年、13年举行一次;每五、九年举办一次;每11年举行一轮。不定期的节日需要通过占卜和占卜来决定。“吃枯脏”的仪式非常复杂,往往涉及一系列隆重的仪式,如分两鼓,到山上原来藏单鼓的地方祭拜腐烂的旧鼓(称为“翻鼓”),制作新的单鼓,斗牛,宰牛,送饭等。
其中,斗牛是最感人的仪式之一。被选中的公牛被称为公牛冠。用于斗牛的公牛是不允许杀生的,在打斗中死去的公牛被视为英雄。不准吃肉,要厚葬。还需要在公牛墓上竖立一座纪念碑,记录斗牛的功德。斗牛时,苗族人会把路人和外地游客视为苗家最尊贵的客人,邀请他们一起观看斗牛。作为祭品祭祀祖先的牛,要选择腰肥体壮的,也要穿上五颜六色的衣服。在这些祭祀用的牛中,那些角上挂着银项圈和绿鞋的牛是专门用来祭祀女性祖先的;而那些挂在地板上的头饰和蓝色布鞋是为了祭祀男性祖先。夜幕降临时,在路祥山上用三根圆木搭起一个由切割牛架形成的祭坛。苗壮汉大叫着把所有祭祀用的牛都绑在木桩上,然后用锋利的斧头把牛砍死。这种神秘的割牛祭祖仪式必须在日出前完成,外国人不得参与。黎明时分,香炉山摆满了排列整齐的牛头,被苗家尊称为“婆摩”的土著巫师翻身祭牛,虔诚地唱着深沉的上古祭祀歌。一系列的祭祀仪式在向祖先提供食物和供品后结束。狂欢节开始了。女孩男孩,男笙女舞,唱笙入云,双鼓发出低沉浑厚的声音,连古雅的老人也拿着长长的烟杆翩翩起舞,不分男女老幼,在香炉山上狂歌狂舞,苗族人也称之为“踏牛堂”或“踩鼓”。
火把节(彝族)
火把节是彝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火把节不仅是彝族的节日,也是纳西族、白族、僰族、拉祜族和基诺族的节日。
节日期间,彝族地区的白族、纳西族、彝族都要在家门口竖起一个火把,在村口点一个四五尺高的大火堆。平时选一棵松树,用松枝和干柴做一个巨大的宝塔,上面插花挂果。饭后,锣鼓喧天,男男女女聚集在广场上,点燃火把,用松香粉撒火把。突然,火焰直冲云霄,欢呼声此起彼伏。老人们举杯畅饮。年轻人围着火把,敲锣打鼓,放鞭炮。人们在山上挥舞火把串田,意思是烧掉田里的害虫,迎来一个光明的大丰收。各民族火把节的内容和形式也不同,即彝族的支系也不同。云南鲁南、桂山等地的彝族人民穿上新衣,演奏秦越和大三弦,吹奏芦笙,欢快地跳舞,还举行摔跤和斗牛。武定、禄劝的彝族还开展射箭、赛马、荡秋千等活动。彝族有在火把节打猎的习俗。四川的彝族节目更加丰富多彩。除了赛马、斗牛和摔跤,还有选美比赛。
评选俊男美女是彝族火把节的重要节目之一。彝族人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评委由德高望重的老人组成,评选结果绝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