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茶文化描述?
茶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后人对茶的认识和挖掘,逐渐成为诗歌中精神文明和艺术文化的载体。茶能助趣、爱、诗,其味隽永深远。茶的味道,茶的境界,诗人的精神底蕴。自古以来,中国承载了茶产业的创造和延续,促进了世界茶产业的发展和文明。在诗歌全盛的唐代,对茶文化的描写越来越多,茶的描写出现在很多诗歌场景中。在白居易的《琴茶》中,“琴中只闻水声,茶中有老山”,在程的《煎茶》中,“岳庙春眠深,虎扑泉,悠然思。舒茶被一个云僧碾碎,捡了三四枝枯松。”刘还有一首《哥哥送茶给别人》,吕延佑的《大云寺茶诗》等诗人都用不同的文字和意境表达了对茶的喜爱。
郑谷在《在峡品茶》中写道“簇簇新英露,小江园煎尝。武和尚总说鸡鸣山好,但不要夸鸟嘴香。半个座位是浅绿色,几块是浅黄色。鹿门病人不回,渴酒更知春味。“这首诗是他在袁晓江喝茶时写的。他是从采茶到泡茶一步步写出来的。他没有直接写出周霞最著名的茶园——袁晓江的美,而是通过对比间接表达出来。作者通过这首诗,既表达了对小江花园的喜爱,也表达了饮茶时的愉快心情。
钱起《与赵菊茶叙》写道:“竹下紫茶,若忘言,则胜也。尘心难洗,树影斜。“在诗中,作者和赵菊一起参加了一个茶宴,喝着紫笋茶,他们有着相同的兴趣、风格和口味。他们都认为茶比仙酒好喝。喝了之后会达到忘我的境界,超脱一切世俗,没有杂念,宁静安详。两人享受着茶点,直到太阳落山才离开。
唐代茶文化的主要表现
第一,从地域上看,唐代饮茶习俗第一次成为全国性的“像房子一样喝”。
尤其是北方,开元* * 713-741 * *之后,僧人大量饮酒,于是北方很多地方“多开店,多卖炒茶”,这种“中起”的饮茶习俗很快就随着唐文化“流过塞外”。饮茶地域性的消失,标志着饮茶文化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出现。
从喝茶的人员来看,皇帝喜茶,“群臣皆饮茶”,文人喜茶,和尚喜茶,和尚喜茶,士兵喜茶,甚至“问田为嗜好”。喝茶没有身份象征,成了大家的爱好。
从功能上看,茶被视为生活必需品。所谓“茶为食,无异于米盐,是人所赋予的。很难放弃,也很难放弃。”人对茶“上瘾”,几乎是“一天到晚穷”。没有饮茶的普及,就没有唐代茶文化的发展。
第二,我们有一套专门的制茶、煮茶、饮茶的工具和成熟的技术,这些在陆羽在《茶经》中的相关论述中都有所强调。
有一整套制作、烹煮、饮茶的专用工具和成熟技术,在陆羽《茶经》中的相关论述中有所突出。可见唐代的茶事是一门艺术,对品相、色泽、茶香、滋味、开水、茶具、柴火、饮茶环境和方法都有详细严格的规定。他们追求的是茶好,茶精,茶熟巧,茶美。要达到这样的艺术境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第三,出现了大量的茶学文献和茶学文献,包括茶学专著。
《茶经》的问世标志着茶学和茶道的形成,在中国乃至世界茶文化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后来,裴文的《茶叙》、张的《炒茶笔记》、苏羽的《十六汤》、文的《采茶录》、王符的《茶酒论》、毛文西的《茶谱》等也从不同侧面塑造了唐代茶学界的辉煌成就。与此同时,一大批诗人用他们深情的笔写下了数百首茶诗。这些或以饮茶之美为题材的茶诗或茶歌,或抒发赠茶后的愉悦心情,或寄托对茶德的思念,都表达了他们对茶的热爱和追求。从唐代到五代,以茶诗为中心,包括大量的茶散文等文学作品,赋予了茶强大的文化魅力。
不仅如此,还出现了茶画。唐代著名画家严与共同绘制的《兰亭集序》是世界上最早的茶画,描绘了儒生僧人品茗的场景。颜还画了一幅斗茶图,生动地表现了唐代饮茶的习俗。初唐周舫的《琴啜茗图》可能是当时宫廷仕女茶道的最早表达。张颖的《黄明和乐途》是一幅宫廷皇帝喝茶的画。匿名的《宫》描绘了宫廷女性集体喝茶的场景。这些画具体而细腻地描绘了泡茶和喝茶的细节和场景。此外,《杂》中也有大量的茶叶内容。可见茶学家、诗人、作家、画家、历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都拿起了笔,为茶文化的繁荣而努力。
第四,随着饮茶礼仪和茶道的出现,饮茶上升到了精神层面。
饮茶的发展,有一定的规律,始于唐代,主要体现在茶经《六饮》中。“福珍鲜香,碗数三。接下来,碗的数量是五个。如果乘客人数为五人,则提供三碗;到七、五碗;少了六个人,碗都没有,只缺一个人,就永远弥补了缺的人。”除了常见的饮茶礼仪,唐代还形成了宫廷茶文化圈、文人茶文化圈、大众茶文化圈、和尚茶文化圈,不同文化圈的人喝茶自然有不同的规矩。
茶道的确立是唐代饮茶文化的最高境界,即精神内容,是唐代茶文化的突出表现。陆羽创造了以“勤俭”为核心的茶道思想,但没有使用“茶道”二字。诗人高僧皎然首次提出茶道的概念,并将品茶过程概括为三个层次。陆通在《提笔谢孟,提议送新茶》中形象地描述了饮茶的七个层次。刘把茶的功效概括为10项,《茶十项》一文说:“用茶除闷息、驱腥、养命、除异味、益礼仁、敬情、尝味、养身、卡亚志、可行。”刘的茶的十大美德是更具体的,包括茶的生理和精神影响。其中有四篇是纯粹讲茶的精神功能的,分别是“以茶立人”、“以茶敬人”、“以茶卡亚志”、“以茶练道”。至此,唐代的茶道已经形成。
在陆羽之前,喝茶和“呷菜”是一样的,所以自然不会关注道,知道了也不会受欢迎。但陆羽通过《茶经》对如何采茶、制茶、煮茶、应备什么茶具、如何饮茶一一进行总结和倡导后,将饮茶从单纯的防疫、治病、充饥解渴等方面加以改进和发展。这时,中国才开始重视并产生了一种重视喝茶的方式。
也就是说,在《茶经》和原始茶道中,陆羽和大家在注重饮茶方法的同时,从一开始就提到了和谐。而这种精神的一面,不是来自其他,只是继承自茶文化的沉积。
《茶经》提出茶是“最适合节俭的人”,换句话说,就是要求饮茶者在饮茶时修心养性,才能成为这样的人。陆羽在《茶经》中的饮茶方法,要求人们做到精致、节俭。如果追根溯源,把《晋书》中以桓温、陆南川为代表的茶果、酒视为“素业”,就能找到其根源。当然,在当时陆羽、皎然倡导中唐茶道的时候,茶道文化的精神内涵并不仅仅是针对“节俭”的人,至少从皎然看来“只有丹秋”才知道茶道的“全部道理”,其内容自然是极其丰富的。
8世纪,唐代的另一部茶书《茶经》总结了茶和茶文化的特点:“其精则纯,其味则洁,其用则趣,其功则和,越饮者越多。”说如何让茶道在物质上更享受,如何在精神上修身养性,有点直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