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岳庙主要景点

中岳庙的中轴线是一条青石板铺成的大道,全长1.3里。沿中轴线由南向北,由低到高依次为中华门、药残阁、天中阁、配天佐镇广场、崇圣门、花满门、军吉门、高高军吉坊、中岳殿、寝殿、御书楼。在寺庙的东路和西路上,还有单独的小庭院,如太尉关、火神宫、祖师宫、萧楼宫、神州关和王龙殿。有明清建筑近400座,汉代至清代石刻200多座,古柏300多棵。正是这些亭台楼阁构成了宏伟的中岳庙古建筑群。

中华门外,有两座与神道相隔的四角亭。亭内雕有东汉安帝元五年(公元118)石人,高约1米,平顶,大脸,腰系大扣带。他古朴典雅,虽经风雨侵蚀,但衣着依然十分清晰,是研究汉代雕刻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据史书记载,翁仲姓阮,是秦朝的一位将军。他勇敢且善于战斗。死后在咸阳宫马门外铸像,后为历代所用。他把铸造的铜像和石像称为翁仲。中国前面有一个关于翁仲的有趣传说。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乾隆皇帝前往中岳,国子监的一位秀才来到翁仲。乾隆指着翁仲故意问:“艾青,这是谁?”翰林急忙答道,“翁仲”。乾隆见翁仲叫翁仲,笑着写了一首打油诗,故意把每句话的后两个字颠倒过来。这首诗写道:“翁仲为什么要读翁仲?可以看到平时功夫做的比较少。你要在朝中为林汉(翰林)而战,在江南作出判决。”中华门中岳庙正门,原名“名山第一坊”,为木牌坊。于1942改建为原砖结构的仙殿牌楼,更名为“中华门”。门内外写有“宋轶”、“戴颖”、“宋军”、“天中”等字样,简要说明了中岳庙的地理位置。

在中华门的北面,有一座八角形的重檐亭,即“药残亭”,是古代人们出行祭拜岳神的地方。艳芳和雀替在上面雕刻戏曲故事,形象优美,异常精致。穿过药残亭,你会看到天堂亭。天中阁是明清时期中岳殿的正门,原名皇中楼,明嘉靖年间改为现名。宽五间,重檐青瓦,雕梁画柱,飞檐翘角,风格独特。门用虎头扣住,外面有两只石狮把守,栩栩如生,是清代雕塑的杰作。东侧狮口中有一个直径为15 cm的石雕球,西侧狮前蹄压着一只小狮子,精致独特。石狮之后,有三个带开口的高楼亭。平台高7米多,上面有五间房宽,一间房深。它覆盖着绿色琉璃瓦,周围有护墙。在这里,游客随处可见,东边是木子岗,西边是王朝岭,南边是潘宇,北边是黄盖峰。崇圣门东有一座古神图书馆,始建于北宋。古神金库周围有四个高大的铁人。四铁男铸于北宋英宗治平元年(公元1064)。它们高3米,重约3吨。他们握拳摇臂,怒目相视,形象雄伟,栩栩如生。他们是中国现存形式的四个“保管金库的铁人”,也是北宋铸造的艺术瑰宝。

崇圣门前甬道的东西两侧,有三块宋代石碑,一块金代石碑。因为四块石碑的作者都是当时的状元,所以被称为“四状元碑”。碑的内容都是关于中岳庙的历史沿革和修建情况。其纪念性体系,书法典雅,苍劲有力。华三门,因道教“一气化三净”而得名,是中岳庙的过去门。三门后西侧,有一座无字碑亭。亭子里有一块清代的石碑。碑上只有线条和花边,没有文字,所以叫无字碑。这个碑的意思是说岳神的德行太伟大了,无法用言语来形容,所以立了一块空石作为纪念。

华三门以北是季峻门,因中门两侧各有两株高一尺、四尺的将军橡树,故又称“将军门”。是中岳殿中央庭院的山门。此门始建于金世宗大定年间(11611189),明代毁于火,清代重建。左右两边是东、西门。现在的制度是歇山房堂,绿琉璃瓦,五间宽,六框深。大厅内的横梁和拱门上画着淡雅简约的高级彩画,粉金线,画工绿。门两边有两个武士的泥塑像,高达4.5米,持斧持钹,气势威武。军机门附近有很多珍贵的文物,还有渭北、唐布朗、宋庄、金狮、古庙等。季峻门前四角亭有中岳宋高陵庙碑,刻于北魏文成帝泰安二年(公元456年)。是松山地区最古老的石碑,高2.82米,全石雕刻而成。碑文是宋代著名道士寇谦之传。字体结构工整,风格古朴灵动,似古代汉碑。这是研究舒威书法和中岳庙宗教历史的极其珍贵的资料。康有为将其列为北方十大古迹之首,称之为“重奇”。现在大部分字迹已经剥落,只剩下几百字的首尾。

季峻门前隧道的两侧是四月堂。按顺时针方向,季峻门依次为东岳殿、南岳殿、西岳殿、北岳殿,中岳就是五岳。古人称中岳殿为土地神的宫殿,土五行受人尊崇。所以中岳为五岳之首,与四岳寺相伴,表明“五岳* * *存在,五行完备”的宗教观念。

在君济门外台阶的下东侧,有一座五岳真身碑,刻于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根据五岳的位置,碑上刻有五岳图,图下刻有关于五岳的传说。五岳真形图是代表五岳的象形碑,按照“华山直立,泰山坐,北山行走,南山飞翔,中山卧”等不同特点绘制而成。穿过高松季峻广场,在高高的石栏杆平台上,有中岳庙的主殿,季峻殿,或“中岳殿”,这是山中最大的建筑。此殿宽九间,深五间,重檐一顶,黄琉璃瓦,椽子飞拱,房梁天花板,都是用清朝最高贵空灵的颜色粉刷的。这种规格的正殿,仅次于故宫和皇陵中的正殿,是明清时期的1倍。清初,宋代还有“季峻堂”三字匾。

大殿前有一个3米高的平台,四周有石栏杆,平台正面有三级石阶。中间台阶分两路,两路之间竖有带状“御道”石,上面浮雕有精美图案,上段为“独龙盘踞”,中段为“双龙戏珠”,下段为“束鹤戏莲”等装饰。平台下方,左右各有两座精美的御碑亭,东面是“御卫亭”,西面是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的御碑亭,西面是“御丝亭”,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的御碑亭,上面有草书大字和箭状手势。

走进中岳殿,首先引人注目的是彩绘天花板上的盘龙藻井,由精致的小斗拱构成。盘龙居井中央,龙口有珍珠,当地人称之为“老龙盘窝”,是一组珍贵的艺术品,沉箱的雕刻艺术极为精湛,龙的卷须昂首挺胸,蜿蜒上升,精致可爱,别出心裁地展开。

关于沉箱还有一个生动的童话:从前,正在修建中岳庙的时候,来了一个衣衫褴褛的老木匠。工头看不起他,怕损坏材料,只给了他一个柏根结,叫他上杆子。老头天天砍砍砍,没人管他干嘛。几天后,他笑着对工头说:“你喜欢吗?”工匠心想:雪松疙瘩能干什么?有什么值得看的!肯定是老头不想在这里干了,但是也没什么好看的,就跟着老头走了。从远处看,柏树粉刺仍然存在。走到跟前,工匠用脚踢了一下他的头,砰的一声,柏树疙瘩变成了一个龙沉箱,正好放在大厅里。他急忙回去找老人,然后就不见了。后来人们说是鲁班巧妙地把盘龙藻井建好了。

正殿中央是一个大而华丽的神龛,柜子上挂着一块写有“高高季军”字样的横匾。龛内有一尊3米多高的天王像,周围立着老少使臣和茶童的雕像。壁龛外侧有一个6米高的将军手持铁锤站立,左边是方笔,右边是方想,是松山地区最大的泥塑。东殿一角的木架上,悬挂着一座明代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铸造的千斤铁钟。在正殿神龛的后墙上,有一个刻着宽标的“三”字的“坎”碑。传说岳庙后黄盖峰以西有一座火焰山,属于八卦中的水象。这座纪念碑是用水建造的。

中岳休息厅

在殿的后面,有一个独立的庭院,主要建筑是岳寝殿。它是一座依山而建的建筑,黄瓦屋顶,飞拱,宽七间,深三间。据说是中岳皇帝和皇后的住所。明宪宗成化十六年(1480)重修,乾隆元年(1736)重修。神社内有“天王”和“天妃”的雕像。两端有两个用紫檀木雕刻的大“龙椅”。卧榻上有一尊天王睡像,东榻檀木雕,西榻彩泥雕。龙王庙,建在中岳庙外,古色古香,庄严肃穆。现在,一座具有现代和古代建筑特色的道观建立在唐代古寺的基础上,它位于中岳山顶,连接天宇和龙脉。整个龙王庙是按照龙的形状和道教的八卦来建造的。寺内王龙和龙太子的形象栩栩如生,雄伟壮观,栩栩如生,是向神要钱的有效道场。

龙王庙内有道教养生馆、辟谷养生研究中心、道教内丹研究中心、易经风水研究会、道教养生馆。这个地方充满了龙的精神,灵气,强大的气场,美丽的风景,绝佳的风水,强大的正能量。在这里,你可以平静心灵,陶冶身心,放松身体,吸收灵气,享受休闲养生,理疗疗养,修身养性,让人仿佛置身世外桃源。玄机部经常邀请全国各地的名家、专家、学者研究道教文化,整理经典秘籍,以茶论道,研究道教养生文化,聘请深不可测的太极拳专家、道士指导人间,传授功夫,传授养生长寿之法,祈求人间消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