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备课技巧
?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国的教育目标经历了三次大的转折: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双基”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教学结构: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讲解分析—例题练习—总结作业。这种课堂具有明显的效率导向,追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多的知识,完全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的目的。“三维目标”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倡导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我体验,关注学生的潜能实现。而素质教育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宏观概念,不容易操作和实施。“核心素养”的提出,要求打破传统秩序,试图将现实生活带入课堂,为重塑课堂形态创造无限新的可能。在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视角的课堂中,将知识学习与实践、参观学习相结合,构建真实面目、富有个性、深度体验的新课堂,让学生的学习成为“建设世界”、“探索自我”、“结交朋友”。核心素养在三维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校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场所。让知识成为素养和智慧,是教师的责任,也是学校的教育目标。那么,核心素养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生根发芽,寻找成长?我认为我们的老师必须掌握备课的技巧,以适应新的时代。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有可能在课堂上实现精彩生成。
新理念下的备课,其实就是围绕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学习问题,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而是为学习服务。为此,教学设计要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这是核心问题;教学设计要体现情感,注重教育功能;教学设计要给学生多种学以致用的机会,广泛发掘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一、学习课程标准,准确确定教学目标,指导课堂教学。
所谓教学目标的“准确”确定,就是教学目标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既不是低标准,也不是高不可攀。教学目标是设计教学过程的基础,是课堂教学的总指导思想,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准确务实的课堂教学目标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学科课程领域的基本规范,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依据。作为教师,在备课中,一定要学习课程标准,洞察学段目标,对照课本,把握本单元、本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另外,研究课程标准的相关建议,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教材编写者的意图,了解编者希望学生学什么。
?比如什么?在一篇二年级课文《画家与牧童》中有这样一段话:“他一会儿用浓墨画,一会儿又细致地画,很快就画出来了。”?四年级的课文《鱼游到纸上》也有这样一句话:“他有时一丝不苟地把金鱼的每一个部位都画出来,像姑娘的刺绣一样细致;有时我会速写,快速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二年级老师和四年级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都很注意这句话。如果教学策略是一样的,要求学生读句子,讲画家是怎么画的,那么一个人的教学目标一定是不准确的。在课程标准中,对第一期(高一、高二)的阅读要求是:能够结合语境和现实生活理解文中单词的含义,学会积累单词。然后针对以上句子的教学,让学生说出画家是如何绘画的,积累“浓墨涂抹”“淡笔细节”等词汇。课程标准中第二学段(三、四年级)的阅读要求是: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关键词语和表达在表达思想中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思。当我们理解了学习期的目标,就要知道四年级的教学一定不能这么肤浅。
第二,研究教材,设计高质量的教学环节,为课堂教学打基础。
备课中,备课是一项基础工作,也是一项基本功。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应该彻底转变教学观念,努力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照本宣科地“教教材”。教材是无数专家用心血和经验编写而成的,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载体。所以,上好课是一个关键因素。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吃透教材,有效备课?我认为我们应该这样做。
?第一步:钻研课文。一篇课文在桌子上。我应该先做什么?先理解课文中单词和表达的意思,边读边画出新的有深刻含义的单词和句子。随着理解的提高,一些关键词,精彩的文笔,课文的重点难点都会很快掌握。如果你抓住了它,就做上标记。
第二步:大声朗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把课文读四五遍。这是语文学习教材和备课的重要环节。朗读是活的,跳出纸面,赋予作品生命。朗读完了,学习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老师的阅读水平有多高,学生就会有多高,超过老师。一个师生阅读精彩的课堂,一定是充满活力、灵性、趣味性的。
?第三步:正确理解作者选词造句的意图,规划文章的布局。教材选的文章都很优秀,更不用说语言运用的准确生动了。对于作者在推敲和锤炼文字上的匠心,一定要认真打磨和理解。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的编排方法,要把握好,引导学生去感受,去学习,去运用。只有老师深入了解,学生才能深入了解,甚至在老师的指导下,才能发挥出超出正常能力的水平。否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第四步:仔细思考课后练习的要求,有些要先做。特别是部编教材中的课后练习,具有明显的学习导向,非常突出地表现了编者的意图。比如,人教版教材中三年级课文《大绿树下的小学》的题目是《我们的民族小学》,而部编教材中对部分内容做了改动。课后的第一个练习是:读课文,想象图片,找出鲜活的句子与同伴交流。这里有一个新名词——新鲜感,而不是好词好句。因为好词好句没有标准,怎么叫好怎么叫坏?“新奇”指的是与孩子平时的语言习惯不同的东西,他们从未见过的东西,或者有趣的东西...所以备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课后习题的要求。
?第五步:查资料。一是看老师的参考书,二是上网查阅很多相关的背景资料。
?第三,研究学生,关注学生真实的学习,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教育改革的根本动力在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在于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要求我们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所以,无论从课程的设计,还是从课程的实施和评价,一切都要以学生的需求和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在当今这个崇尚个性、尊重多样性的时代,我们应该仔细观察和充分估计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打破传统教学的“一刀切”,采取分层教学、分类教学,促进学生真实学习的有效发生。
1.设计课堂教学分层。
古人云,没有兴趣,就不会乐于学习。可见,没有兴趣的强制教学必然会扼杀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自然不会乐于学习。只有着眼差异,设计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方法,才能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分层教学是个性化阅读教学分层策略中最重要的一环。因此,教师要对A-level(临时差生)的学习进行具体指导,循序渐进地完成;对于B级学生(中学生),教师应采用提示、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法;对于C级学生(尖子生),启发他们独立完成。分层次设计问题,引起了能力差的学生的兴趣,能力中等的学生掌握了方法,能力强的学生发展了思维。
2.设计工作的分层。
如果说课堂教学给了学生一双翅膀,那么精心设计的分层作业给了他们一片翱翔的天空。作为阅读教学的一部分,“作业设计”直指教学目标,是学生学习知识、发展思维的常规实践活动,也是一个窗口。但是,传统的作业设计往往过于统一,只有统一作业,没有分层作业设计。事实上,对于一些学生来说,这些作业高不可攀,“不能吃”;对于另一部分学生来说,则是轻而易举,即“吃不饱”。因此,有必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特点设计“作业超市”,让学生自由选择。
?比如,学完课文后,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三个层次的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基础题:给家人讲《惊弓之鸟》的成语故事,看课外书《成语故事》;问题:学完课文后,你想对课文中的人和事(更羸、王维、大雁)说些什么?请选择任意一个对象,以“╳ ╳,我想告诉你……”的形式进行对话和写作。延伸话题:以“来自惊鸟的灵感”为题写一段话。这种分层次的作业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冲过关口,做到“下有保障,上不封顶”,从而使学生的个性不断张扬。
第四,研究教学策略,追求精品课,为核心素养找到落脚点。
1.充分利用插图。
教科书插图可以起到文字无法替代的作用。插图不是教材的附属品,而是一种可视化的课程资源。因为小学生处于视觉较好的年龄,所以插图在教材和教学中的作用尤为重要。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新教材在内容和形式上与传统教材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插图的使用更加广泛。在新课改背景下,备课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教材插图的教育功能。
?比如教燕子的时候,用课文的插图来导入。首先,引导学生看插图,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细雨后的湖面,活泼灵动的燕子,有的飞,有的停...学生们看着如此迷人的春景,如此可爱的燕子,仿佛它们就在那里,因而
?教材中有很多插图,不仅再现了课文的精彩片段,还包含了很多文字无法包含的信息,还包含了思维训练和探究学习。比如《飞越泸定桥》一文中的插图,描绘的是红军过泸定桥。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借助插图提出这样的问题:这是一座什么样的桥?红四团战士为什么要过桥?他们将如何过桥?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和探究的欲望读课文,看图。通过图文对比,让学生轻松理解事情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并用自己有条理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思维的独特性,充分发挥了学生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达到了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目的。
2.设计一个好问题。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巧妙设计的问题,不仅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发现和解决难题提供桥梁,引导学生一步步攀登知识的殿堂,而且能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走近学生的生活和心灵,引起学生的共鸣,成为他们健康成长的“褪黑素”和“生命一”。“学习始于思考,思考始于疑问”,学生的思考往往始于疑问。所以备课的时候,设计一个好的问题尤为重要。
比如我们在备课《自然之道》的时候,A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在沙滩上做了什么,结果是什么?B老师设计的问题是这样的:如果我们不把小海龟背到海里会怎么样?很明显,A老师的学生可以在课文中立刻找到答案,而B老师的学生只能通过探究和讨论才能得到答案。而且这两个问题的学习效果也很明显。一个好的问题,一定会让学生的思维泛起涟漪,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其实学生上课最痛苦的就是老师一直在绕着他们已经知道的东西打转,而老师却对他们不知道的东西视而不见。
3.实施良好的培训。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素养。在备课过程中,我们在学习教材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科学的教学策略,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比如,备课翠鸟。如何通过训练让学生掌握描绘动物形状的方法?我们不妨这样做—
?这应该是第二节课。
?同学们,“崔”是什么意思?通过学习,你知道翠鸟为什么叫“翠鸟”吗?因为它有绿色的羽毛。)
?老师给你带了几只翠鸟。让我们向他们问好!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图中的鸟并不都是翠鸟。)
?你说他们不是翠鸟,但是鸟儿不高兴。你不是说绿色的是翠鸟吗?但是他们都穿着绿色的衣服!
?同学们,打开你们的书,用文中的句子来说服这些鸟吧!学生找出描述翠鸟形状的句子,并与图片进行比较。)
?的确,这些鸟并不都是翠鸟,那么它们是什么,人们怎么能记住它们呢?同学们,快来帮帮这些鸟,用文章里描写翠鸟的方式介绍一下!引导学生掌握特征描述。)
?创设情境,循循善诱,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锻炼,真正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和智慧,这才是我们课堂的终极目标。
?4.留好作业。
?除了上面提到的分层次设计,作业的设计也要符合学生的能力和认知水平。以课外阅读作业为例。学习完《晏子·楚辞》后,学生可以阅读《晏子春秋》和《蒋襄河》,也可以阅读《史记》。这样的作业超出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业变成了一种形式。另外,老师是怎么检查执行的?老师能看这些书吗?所以备课的时候,不要为了设计作业而设计作业。我们必须考虑到它能够落实到位,能够通过作业切实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够通过作业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够通过作业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简而言之,备课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在课堂上胸中有沟壑,眼中有学生,手中有方法。毕竟备课是一项实践活动。只有紧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体现自己的教学特点,潜心揣摩,认真总结,才能有效提高自己的备课水平。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主渠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高质量的教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而备课是教师获得高质量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