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元在清代的学术影响力?

燕园

颜元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教育家。他深刻批判了朱成理学脱离实际的书本教育,极力提倡“实学”和“实用”教育。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创新的作用。因此,颜元的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一.生活和主要教育活动

颜渊(1635 1704)出生于直隶(今河北省)县北阳村,性格易直,不知所云。

他在8岁时感到困惑,并跟随吴志明学习。吴灿骑、射、剑、戟,精于用兵,保持机顺,精通医术,擅长招数。所以颜元从小的教育是不一样的。19岁,师从贾珍。贾主张以“真”为人生准则,主张“说真话,办实事”,对颜元后来的“实学”思想产生了影响。同年,他是一名学者,但很快他就放弃了自己的事业。20岁,“研究天文现象,地理和军事战略。”21岁,“读通鉴废寝忘食”。22岁,学医。23岁,“学兵法,研战而存机宜,尽夜不寐”,还学了武功。如此广泛的涉猎,为他的教育思想创新奠定了基础。

颜元的学术思想经历了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24岁时,他“深爱鲁、王,手书”。26岁时,我开始知道朱成理学的目的。34岁时,“读书是因为周公的刘德、刘星、刘一,孔子的四教;静坐读书,是王成柱浸淫于禅学、俗学,这不是正道。”(1)从此,他主张恢复的尧舜之道,猛烈抨击和的学说,从理学的坚定信仰者转变为批判理学的杰出代表,其学术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颜元一生从事教育活动。62岁时,应郝之邀,在肥乡主持书院。他亲自规划书院规模,制定了“粗实不虚虚”的办学宗旨,更加集中地体现了他的教育思想。颜元一生培养了很多学生,其中录得100多。高祖巩俐(1650 1733),字“朱刚”,号“蜀古”,继承和发展了颜元的学说,形成了当时著名的学派,后被称为“李岩学派”。

颜元著作原收录于《集赋》系列和《李岩》系列,现为《颜元集》两卷本,其中主要教育著作有《儒学通论》、《致上太仓廷先生书》、《性论》和《张南书院》。

二,主要教育思想

(一)对传统教育的批判

批判传统教育,尤其是宋明理学教育,是实学教育思潮的显著特征,颜元是这一思潮的重要代表。他的批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揭露传统教育严重脱离实际的弊端。

颜元指出,传统教育一个最突出的弊端就是脱离实际,把读书学习误认为训诂,或者讲得明白,或者佛学和晚年,而朱成的理学是两者兼而有之,所以更加脱离实际。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既不能承担神圣的道路,也不能帮助世界和人民。因此,他认为这种教育“有害于心,有害于身,有害于家国。”他指出:“天下失才而衰者,亦为宋人所学”(2)这表明了他对传统教育,尤其是朱成严重脱离实际的理学教育的深恶痛绝。

2.批判传统教育中对立的义利观。

传统教育的另一个弊端是,在伦理教育中,“义”与“利”,“理”与“欲”是对立的。针对这种偏见,颜元继承和发展了南宋武学的思想,明确提出了“以义(义)为利,知其道,计其功”的命题。他认为“利”和“义”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可以统一的。其中,“利”是“义”的基础,“义”和“明道”的目的是“谋利”和“计功”。同时,“利”离不开“义”,“利”必须符合“义”。颜元的思想突破了传统的禁锢,使中国对古代义利问题的认识近乎科学。

攻击取士的八股制度

颜元深刻揭露了八股制度对学校教育的危害,对八股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认为,学校才是培养人才的正道,而传统的科举制度,用现在的文章(八股文)选拔士人,用八股文代替实学,不仅不能选拔出真正的人才,反而会把士人引入歧途,贻误人才。所以他指出:“八股在世界上是没有用的!所以八股天下无学问,无学问无政治,无政治无治理,无治理无和平。所以八股比烧坑更害人。”(3)反对八股制度的激烈态度跃然纸上。

诚然,颜元打着古人的旗号批判传统教育,即所谓“必破一分,朱,始入一孔,孟”。但在当时“非朱传义,非朱家礼”的社会条件下,他敢于不畏“生死”,对传统教育进行激烈的批判,尤其是把批判的重点放在理学上,是一种大无畏、勇往直前的精神。这在当时思想界引起了极大的震动。梁启超说颜元是当时思想界的大炸弹,颇有见地。

(二),学校为“人才为本”

颜元非常重视人才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人才是政事之本”,“没有人才就没有政事,没有政事就没有和平和人民的生活。”(4)视人才为治国安民之本。因此,他在“九言为天下”的政策中,把“兴才”列为第一位。他说:“天不废则富,七个字:开荒、平田、兴修水利;用六个字强天下:人人都是兵,官员都是将;用九个字保天下:养才、诚、乐。" (5)

颜元不仅重视人才,而且进一步指出人才主要依靠学校教育和培养。在他看来,“朝廷是政治的基础;学校以人才为本,没有人才就没有政治。(6)“人才是政治的基础,学校尤其以人才为本。”(7)因此,从人才的角度来看,颜元的上述观点确实是有道理的。它正确揭示了学校、人才、治国三者之间的关系,突出了学校教育的重要地位,对于我们当前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颜元也有具体的见解。他认为“若天下诸子皆有才德,则未来朝廷之臣为经济大臣”,若“天下诸子皆有才德,则未来朝廷之臣为庸臣”。(8)可以看出,他主张学校要培养“有实用才能和美德的人”,即具有高尚品质和实用知识的人。虽然颜元主张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即他所说的“其他日子的朝廷官员都是经济大臣”,可以“辅佐君王统治,帮助天下”,这是颜元思想的局限性。但他重视人才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人才主要依靠学校教育,这是正确的。同时,他提出的“有实用才能、有道德操守的人”的培养目标,明显突破了理学教育的束缚,具有学以致用的鲜明特点,反映了新兴市民阶层对要求社会生产发展的人才的新要求,在当时无疑具有进步意义。

(3)“慎学”和“实学”的教育内容

颜元的教育内容思想是以反传统、反教条、反脱离实际的儒学的战斗姿态出现的。因此,为了培养“有实用之才、有实用之德的人”,颜元在教育内容中提出了“真学”和“实学”的主张。它的特点是崇“实”轻“虚”,这与传统教育,尤其是与朱成的理学教育形成了鲜明的对立。“他取其空,我取其实”,“实”代替“空”,“有用”代替无用。颜元认为姚孔时代的学术是“真学”和“实学”,因而极力提倡当时的“六院”、“三事”、“三事”。这里所说的“六院”、“三事”,就是《尚书·大禹谟》所说的“水、火、金、木、土、谷”和“节操、用、健”。“三事”即《李周地官》中所描述的“刘德”(知、仁、圣、义、忠、和)、“六行”(孝、友、和、婚、约、悲)、“六艺”(礼、乐、射、皇权、文、数)。在颜元看来,“三事”和“三事”是同义的。在以六艺为基础的“三事”中,刘德和刘星分别是六艺的功能和表现。所以颜元主张“六政”、“三事”、“三事”。其核心在于强调“六艺”教育。

颜元暗示经典强调"六艺之学",并不是真的要回到姚、孔时代,而是把改革的重任托付给古制,"复古求解放",打着古圣先贤"六艺"教育的旗号宣传自己的主张。晚年,他规划了张南书院,布置了六个斋舍,并规定了每个斋舍的具体教育内容,这是对他的“真学”和“实学”最清晰、最有力的阐释。张南书院六宅及各宅的教育内容如下:

文学斋:礼仪、音乐、书法、数学、天文、地理等类;

吴蓓斋:传授黄帝、太公、孙子、伍兹的兵法,以及攻防、营垒、水陆、射防、技击的方法;

经史斋:考十三经、历代史、圣旨制度、章奏、诗文等科目;

艺能斋:考水科学、火科学、工程、象数等学科;

理学:沉思、整理、学程、朱、陆、王;

铁括斋:以八股为例。

张南学院之所以临时设立“理学斋”和“铁括斋”,只是出于“适时制”的目的,而这两个斋一旦积累的习惯得到纠正,就会关闭。因此,颜元“真学”和“实学”的教育内容不仅与理学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而且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大大超越了“六艺”教育。除了历史、礼乐知识外,还正式将多种自然科技知识和各种军事知识技能列入教学内容,实行分科教学。这在当时确实是独一无二的,已经包含了现代课程的萌芽,将中国古代的教育内容理论推向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这是颜元对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重要贡献,值得人们关注。

(四)“实践”教学法

强调“实践”教学法是颜元学术思想转变后关于教学法的最基本、最主要的主张。35岁的时候,他把家塾的名字从“思古”改成了“学古”。

颜元认为,要想获得真正有用的知识,必须自己“练”自己“练”,寻求客观实际的东西。所以他所谓的“实践”教学法,就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实践与实践相结合,坚持实践与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学到的知识才能真正有用,否则,没有和自己实践相结合的知识是没有用的。

颜元非常重视“实践论”的教学方法,这与其朴素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密切相关。他主张“见物而知,行而知”,“理”存在于客观事物中,只有接触事物,实践才能获得真正有用的知识。另一方面,他之所以重视“实践”教学法,直接原因是反对程朱理学坐言起行的教学方法。在他看来,“向禅修讲经书求教,求教讨论”是因为脱离实际,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第二,整天坐在书房,影响健康。为了改变理学以书本为中心,以读书和说话为学习目的的教学方法,颜元大力提倡“实践”教学法。

但需要指出的是,颜元对“行”的强调,并不排斥通过读书和说话来学习书本知识。他认为书上记载的是“一篇很差的文章,一种做事方式,为什么根本不学习”。所以,通过读书获取知识是“知中一物”。但是,“一切学习全靠读书”,“为之而学则浮”,书读得越多,实践能力越少。同样,空谈不能废,但也不能脱离实际。所以他主张读书、说话、说话一定要和“练”结合起来,要在“练”上下更多的功夫和精力。

颜元的“实践”,虽然讲的是个人行动,但忽略了“知”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和理论思维的重要性,所以在社会实践中没有意义。但他强调联系实际,重视实践,从动手实践中获得知识。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教学法发展过程中的最后一次手脚解放运动,与脱离实际、灌输、背诵教条的教学法背道而驰。可以说是教学方法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在当时读书为穷业,说和写为穷业,脱离实际的“文墨世界”,无疑是一股清新之风,令人耳目一新,具有进步意义。

(五)劳动教育思想

重视农业知识的传授和劳动在培养人才中的作用,是颜元教育思想的又一重要特点。

颜元长期生活在农村,亲自参加农业生产和劳动。后来,虽然从事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但从未脱离过劳动。像他这样一生从未脱离农业生产和劳动的知名教育家,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并不多见。

由于长期参与农业生产劳动,他得以突破自孔丘以来传统儒家轻视农业生产劳动思想的束缚,对劳动有了新的认识。他不仅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劳动,而且重视对学生的劳动教育。这种劳动教育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重视传统农业知识。颜元在教育活动中始终把向学生传授农业知识放在重要位置。他曾说,“以礼学,以乐学,以兵学,以农学,以己之心,以人生经验学,才是正道”(10)。在自己制定的《学斋条令》中规定“凡为我弟子者,应立志学礼、乐、射、学、数及兵、农、钱、粮。”(11)

重视劳动在培养人才中的作用。颜元认为,劳动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发展,而且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繁荣,对人也有教育作用。首先,劳动具有道德教育的意义。它不仅能使人“正气”和“修身”,摆脱邪念,还能使人勤奋,克服懒惰和疲劳。其次,劳动也具有运动的意义。劳动可以强身健体,是强身健体的重要途径。

需要指出的是,颜元虽然重视对学生的劳动教育,但他的思想仍然没有走出劳者治其人、劳者治其人的藩篱。这是颜元教育思想的消极面,也是他无法克服的历史和阶级局限性。

第三,简要回顾

颜元以大无畏的战斗精神,对传统教育尤其是朱成的理学教育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抨击,并在批判中创造了以“实学”为特征的教育理论体系。他主张学校是“人才之本”,必须培养“有实用才能和德行的人”。他提出要教授包括多种自然科技知识和各种军事知识技能在内的“真学”和“实学”,强调从实践中获取知识的“实学”教学法,重视对学生的劳动教育。颜元的观点在当时是独特的、独到的,对中国现代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颜元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做出了辉煌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