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内气”表演
说到太极拳,大家说的都是“内气”。“内气”到底是什么?众说纷纭。一般来说,武术养生涉及的“气”只有两种:一种是呼吸系统呼出的“气”,一种是中医所说的人体内运行的“养气”和“卫气”。
一、双手手指麻木、肿胀、发红。
在大脑意识的控制下,由于长期规律的运动,经络和神经长期的放松和规律的传导,会在人体皮肤内形成一个循环的传导路线。当这条路线遍布全身时,就是打通了全身的“气路”。这时,肌肉在普通运动中产生的僵硬和僵硬就会被消化掉。这种全身经络神经的传导,会明显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打开传导途径中的毛细血管。特别是当“气”到达四端时,人体末端的毛细血管都是张开的,手指甚至手掌都会麻木、肿胀、发红。
第二,小腹沉重。
因为太极拳要求全身放松,沉入腹部,胸腔膈肌下降,导致内脏下沉,小腹下沉。
第三,慢慢呼吸,加深,拉长
由于腹部长期停滞,胸膈减小,肺活量增大,导致呼吸加深拉长,尤其是固定时,呼气缓慢而深沉。
第四,产生腹音
因为呼吸的开合而膨胀,增加了腹部的运动,促进肠道的蠕动产生肠鸣声。
五、口服津液,小腹排气
因为舌头在上颚之上,缓慢的调息和清气的上升,浊气的下降,会造成口中有津液,小腹有排气。
六、腰眼发热
由于腰椎的旋转,刺激命门穴,使双肾血液循环加快,进而引起腰和眼睛发热。也就是《拳术论》里说的“两肾如沸汤。”
七、流动感
由于长期的精神引导,身体会产生沉重感。因为运动的运行,心念所到之处,胸腹部和四肢都有一种流动的感觉随着运动而膨胀,一步一步传递下去。
拳击练习者有以上现象;说明内气已经生成,已经开始在体内运行了。反之,如果长期锻炼后没有上述感觉,则说明内气未开。你要及时调整锻炼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