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笔记|何首乌:古代笔记中最相似的“保健品小广告”记录。

胡彦云

不是这样的。

关于人参和鹿茸我就不细说了,只有何首乌这种看起来像人形的东西,在迷信“以形补形”的人心中有返老还童的功效。但古代笔记确实记载了“吃坏了直接致死”的案例。

何首乌

一、婆媳抓“优步”

据学者考证,首乌典故出自唐代李敖的一篇笔记,明代陶的《万硕》收录。据说有一个人叫田能思,是个阉割过的人,没有生育能力。他一生都喜欢喝酒。58岁的他有一天喝多了,晚上走不回家,就“躺在野外”。一觉醒来,看到田里有两根藤,“相隔三尺,苗藤相交。”田能思把它们解开又合上,来来回回三四次。天能司觉得奇怪,就把它们挖出来,问村里人这是什么,谁也说不上来。田能思把他们带回家曝光。有村民调侃他说,你看这个东西,它有性交。也许这是一种神奇的药。吃了它可以治好你的病。田能思把它磨成粉末,和酒一起喝。一连七天,他突然有了性欲,吃了几天,体力也增强了。他娶了村里的一个寡妇,两年后生了一个男孩。此时,他一直生孩子,好像已经开始挂了。最终统计显示,他活到了160岁,有19个孩子。而且他把“跨藤”的秘方传给了后代,让他们长寿多子。他的一个孙子,名叫何首乌,活了130岁,生了21个孩子。从此,人们把何首乌命名为“交藤”。

万硕

在此说明,何首乌的功能。被描述为“味甘,无毒,治五痔腰腹久病寒气,强筋益精,使人能育,食之,益气延年”...几乎每一个都是可取的效果。在后来的许多医书中,都称赞何首乌补肾、乌须发,尤其是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有一个以何首乌为主药的进补方子,使这药真正“神圣”。古人的习惯一直是追求虚假,发明更多的假象来强化和镀金虚假。因此,在古代笔记中,与何首乌有关的内容越来越引人入胜。例如,在明代谢写的《五杂记》中,何首乌。“五十年大如拳,一年役必黑;一百年如一碗大,一年役色悦;一百五十年大如盆,服役一年,牙齿会长得更结实;两百年大如斗,服役一年,长得像个少年,走起路来牛马;三百岁有三桶手铐(柳条筐)那么大,有山形的鸟兽。久服则成仙。”

很明显,最后一句已经开始放开自己了。

清代的笔记《客窗闲话》中,首乌。已经“进化”到这样描述了:“医学上有许多不朽的产品,城市里有许多人,他们的根变成了成人的形状,这样就可以获得人的精华,有许多耳朵。但是,有人形的会通灵,但绝不会恒定,人得不到。得之则食之,即亡之,传之已久。”

作者吴说,他老家有两个丈母娘和媳妇。她们的老公都是普通学生。因为家里穷,她们在外面教书,而两个女人则在家靠纺纱为生,每天工作到半夜。每当秋月皎洁,总会听到院子里孩子们追逐的声音。当我打开窗户时,我什么也没看见。后来婆媳商量,一个人还在纺线,让织布机发出噪音,另一个人偷偷开窗窥探院子。果然,她看到角落里有两个孩子,一男一女,都一丝不挂。“在院子里手牵手,再拜一次月,投入到彼此的戏里。”当婆媳结合时,他们必须是优步的后代。我怕得罪他们会招来灾难,晚上再也不敢去院子了。

有一天,一个学医的亲戚来探望,婆婆跟他说了这件事。这位亲戚说:“如果房子里有恶魔,你怎么能平静地生活?所以,那两个孩子不可能是某个邪灵的后代。它们必须由何首乌来改变。”媳妇笑着说:“他们听到一点动静就会躲起来。他们怎么能抓到它?”亲戚说不难:“听说米受天地之义所缚,可压宝。如果从窗户扔出去,会撞到身体,也就是无法躲避。”也就是说,往那两个孩子身上扔米,他们就要轻易让步。亲戚走后,媳妇算了算,两个孩子玩的地方离窗户十尺,扔米可能打不到他们。于是她把竹子剪成一根管子,把米撒在其中,做了一个“发射器”,每天练习把米从管子里射出,“把它的技术练到每天都熟练”。这一夜,我埋伏在窗下。“两个孩子来之前,那女的用一桶米打了一下,水果在中间。”两个孩子立刻摔倒,媳妇和婆婆冲出了门。其中一个抓了一个,却觉得手“僵硬”,升起了火。“木雕师如画,很生气。”婆媳用铁锅煮了两个神仙的东西,然后“各吃了一个,觉得好吃。”

谁知第二天,婆媳两人都卧床不起,邻居来看“满脸、全身都肿了,眼睛睁着,说不出话”,赶紧求助。学医的亲戚过来一看,笑着说:“这不是病,是抓了两个‘丹药’,可我不懂,何首乌要九蒸九晒才能吃,而且是铁锅煮的,大忌,所以中毒了。”于是我给它灌了药解毒开了。第七天,肿消了,人醒了。起床后,婆媳双方都变得异常坚强。60岁的婆婆“又白又黑,牙齿脱胎换骨,干瘪皱皮剥落,滋润得像二十岁的人”,还生了孩子。媳妇年近四十,“变成了28岁的女人”,生了十几个孩子。他们两人都活到one hundred and fifty岁以上。

客窗闲话听雨轩笔记

二七十岁的老人挖藤蔓。

作为“何首乌传奇”,这绝不是孤例。笔者还在徐成烈的《听雨轩笔记》中发现了一个同样引人入胜的故事。

“临安深山里,有姓魏的,以柴火为业,才老夫,七十岁。“老两口住的地方有一棵高高的古藤,它的枝条一直延伸到屋顶。魏老汉年轻的时候就有这根藤,所以不知道有多老了。一天,魏老汉砍柴时掉进山涧,大腿受了伤,躺在路边呻吟。这时来了一个雪面红脸的道士,可怜他又老又伤,就从葫芦里拿出一颗豆粒大小的红丸给他。”过了一会儿,魏爵热得受不了了,伤口崩了。”道士扶他起来,让他跑。魏老汉忍着痛跑了。”跑了一百多步,股票还表现如常,一点痛苦都没有。"

魏老汉非常感激道士,邀请他到自己家做客。他跪下来说:“我已经七十多岁了,长期疲惫不堪。吃了你的药丸后,我不仅摆脱了疼痛,而且感到柔软和精力充沛,就像十几岁时一样。我想你一定是个仙女。我想向你学习长生不老的艺术。不知老师愿不愿意教你?”道士说你的仙根太浅,不能修仙,但你要想延年益寿,很容易。说完,他指着院子里的古藤植物说:“下面有东西,你可以试试。”然后他就走了。

魏老汉想剪藤挖根,被老伴拦住,说这古藤是百年老东西了,我还是留着吧。这年冬天,大雪封山,魏老汉和老伴没东西吃,决定挖藤蔓充饥。“如果你把土壤移开三英尺以上,你会看到藤蔓的根有一个石瓮那么大。一不小心伤了它的皮肤,白色的脂肪就会像浓浓的牛奶一样溢出来,覆盖在何首乌上。”夫妻二人把它挖了出来,切了煮了吃。因为这东西是“硬货”,可以吃几天不饿。结果,吃了就是两年。"他们俩都有白头发和黑头发."连掉的牙都长回来了,还生了两个儿子。这对老夫妇去世前活到了one hundred and fifty的80岁.

说真的,如果不是出自古代笔记,以上两个故事看起来就像以前很多保健品小广告说的“真实案例”:患者一定够惨,一定有不可思议的奇遇。他们要么是遇到了神医,要么是在家里的墙缝里找到了祖传秘方,但药方要简单,容易符合中国人的心理,结局必须是与开头形成巨大反差的康复状态。快如飞天,返老还童之类的,治愈病人的照片、家庭住址、身份证等恨不得印在上面证明其真实性——但只要综合以上特征,基本都是假药或假保健品。

古笔记毕竟不是小广告,不同的是可以“质疑自己”。何首乌的故事结尾。许成烈在《听雨轩笔记》中说,他知道广西镇安府盛产何首乌。每块重约100公斤,当地人把它当土豆,“却从未见过长生不老的人”。客窗八卦里的纸条也含糊地强调了何首乌的毒副作用。解释了铁锅烹法不当后,认为正确的烹法是“以柳为斗,用沙甑,用桑木,武前用火,九蒸九晒,九饭用竹刀”,否则会有生命危险,就像婆媳一样。

第三,“原宪”实际上会杀人。

在古代笔记中,也有不少章节反映何首乌的毒副作用。如清代学者唐永忠在《翼藤壶编》中写道,其祖父赵瓯北在贵溪任观察员期间,“掘出一株何首乌。系后大如梳子,内有漆般黑浆。”赵瓯北煮了喝了,九岁的儿子也喝了一些。后来赵瓯北活到八十八岁,儿子活到七十六岁。汤用的时候,他家的老仆人殷富说,他四十岁的时候,头发都白了,身体虚弱,干不了重活。“我去野外的时候,在土里看到一个红色行李箱的一角,心想一定有神器。”我把盒子挖出来打开,里面装了两个何首乌,看着像个孩子,拿回家蒸。“90岁时,耳聪目明,头发乌黑。”但这些人的长寿能否归功于这种何首乌汤,不得而知。汤里的笔一换,写了一个吴江的书生。看到邻居挖了两个何首乌,我就“2000块买的”,这样煮,“没数口就拉肚子死了”...这让人很尴尬。

翅须和稗草系列

吃何首乌是能延年益寿还是死得快,没有正确答案。在汤的使用中,一个叫姚的江苏巡视员的故事清楚地表明了他的观点。检查人员从江阴医院科室后墙下挖出两个何首乌,煮熟后和妻子一起带走。虽然老两口的头发变黑了,但姚探长的头发很快变白了,而他的妻子一直是黑色的。“同样的何首乌,功效不同,看其天赋强弱,心态放松。”这说明吃了何首乌后药效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

在提醒人们谨慎服用何首乌方面,最好的注解来自国学大师俞樾写的《尤太仙府笔记》。湖北一男子,在扬州做生意,平时喜欢吃丹药长生不老。这一天,他和朋友在一家茶馆聊天,看到一个老人在一个布棚下卖药。他卖的是一种人形何首乌。“值得一问,钱四千耳”。当朋友提醒他要小心时,他说这是童话。回到家,一个人吃了何首乌。“第二天再看就死了。”这家人吓坏了,他们四处寻找卖药的老人,但没有他的踪影。俞樾感慨道:“古诗云,‘食求长生,多为药致’,诚哉!”

游台仙府笔记

“以食求仙,多为药致”,简单的一句诗,背后有多少血泪之痛。如果今天的人真的想养生延年,不妨再读一首诗:“世上的人都老了,但我不知道我们还能活多久。我要学人民,只吃粥给神仙吃。”没有推荐人参,鹿茸,何首乌,只是吃了喝了粥...下面是这首诗的作者: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活了85岁,儿孙满堂——身体健康,但我还是要向他学习。

校对: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