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的秘密:享受生活的真谛
禅修就是日常生活,日常生活就是禅修。
学佛是为了研究自己,研究自己是为了忘记自己。
禅修就是日常生活,日常生活就是禅修。禅修的目的是回归清净的生活方式,超越一切得失和名利。我们修行的目的只是为了保持本真。通过修行回归自己的本真存在,回归那个永远和万物、佛一样的自己。
学佛是为了研究自己,研究自己是为了忘记自己。当我们忘记了自己,我们就会逐渐成为存在的真正活动(即现实)。认识到这个事实后,这个世界就没有烦恼了,我们就可以无忧无虑的享受生活了。修行的目的就是要认识到这个事实。学禅的人要自学。
我们天生没有自我。当我们的生活完全充满了各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时,这样的生活就叫做“业障生活”,我们修行的目的就是斩断围绕“业障”旋转的心。
打坐不是为了开悟,只要打坐,开悟就在其中。按照传统佛教的理解,我们的本性中没有自我。当我们摆脱了“我”的概念,我们就能以佛的角度看待人生。“我”这个概念只是一种执念,会蒙蔽我们的佛性。但我们总是创造这个“我”,重复这个过程。于是,我们的生活就完全被各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充斥着,这样的生活就叫做“事业生活”。佛的一生不应该是一种因缘。我们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斩断围绕业力旋转的心。任何有得有失的修行,都只是业障。所以在练习的时候,你需要摆脱任何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在每一刻都做到最好。我们应该继续冥想,对自己的真实本性保持坚定的信念,冲破业力锁链的束缚,找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正确位置。
做好看待事物和思考的准备,这叫心的空虚。心的空虚,是心的本来本质。对任何事情都抱着开放的态度,全心全意的去思考,不费力的去看待一切事物的本来面目。
“初心”自足。永远是富足自足的,不要失去自己的心境。自足的心不同于封闭的心。是一颗空虚的心,一颗准备接受的心,一种对一切都开放的态度。我们应该全心全意地思考,毫不费力地看待一切事物的本来面目。只是去看,只是准备好全心去看,这就是冥想。做好看待事物和思考的准备,这叫心的空虚。心的空虚,是心的本来本质。不管有没有对象,你的心要稳,不要散。这就是冥想。空虚让你明白一切
一个稳定而不专注的心,随时准备思考,就是“正念”。
保持头脑专注,这就是“读书”。一个稳定而不专注的心,随时准备思考,就是“正念”。正念也是智慧。在这里,头脑就是智慧。智慧来自于“思考”。
把开悟放在实践或思考之前,开悟就是相信“无”“无”是随时准备摆出特定形态的东西,在活动中有一定的规律、理论或真理。这样的“虚无”就是佛性,就是佛本身。
自然是一种独立于一切的感觉,是一种基于“无”的活动。任何事物都会有它的颜色和相位,而这种颜色和相位与其他存在的事物是完全和谐的。这样就不会有后顾之忧,这就是“自然”。当你的内心被一些别的想法或者别人的想法纠缠的时候,你就不是独立的,你就不是你自己,这是不自然的。“真空是奇妙的”,意思是一切奇妙的东西都来自真实的空。没有“无”,就没有自然,也就没有真实的存在。真正的存在来自于“无”——一个接一个的瞬间。没有什么是永远存在的,一切都是从那里浮现出来的。做任何事都要全身心的投入,完全的付出自己,这样才会得到“一无所有”如果你做的一切都是无中生有,你就拥有了一切。这种态度也叫“心软”,“心软”就是柔软自然的心。要有一颗柔软的心,需要破除一切偏见。当我们思考或观察事物时,我们应该不受阻碍。我们应该接受一切事物的本来面目,一点也不强迫。我们的心要足够柔软和开放,去了解事物的现实。
“无”是随时准备摆出特定形态的东西,在活动中有一定的规律、理论或真理。这样的“虚无”就是佛性,就是佛本身。当这样的存在被人格化,我们称之为“佛”;当我们把它理解为终极真理时,我们称之为“法”;当我们接受这个真理,作为佛的一部分,我们就称自己为“和尚”。佛像虽有三种,但都是一样的,无色无色,随时准备披上特殊的色相。
在冥想期间,我们什么都不是,我们甚至没有意识到我们是谁。我们只是坐着。但是当我们站起来的时候,我们又存在了,这是创造的第一步。你存在,万物就存在,万物就在同一瞬间被创造。当我们从“无”中浮现,万物从“无”中浮现,我们会看到一个全新的创造,那就是无。我们应该忘记我们日复一日所做的事情。这才是真正的毅力。我们应该做些新的事情。当然,在做新的事情时,我们应该从旧的事情中学习,但我们不应该抓住我们已经做的事情不放,而只是反思它。但未来是未来,过去是过去,现在应该做的是做点新的。这就是“布施波罗蜜”——为了我们自己,布施什么,创造什么。付出就是坚持。
变化无常。
每个人都有佛性,只是因为妄想和执着而无法证明。
佛教的基本教法是“无常”,即变不生。对于一切事物,无常是基本的道理。“无常”也可以理解为“无我”,万物的自性无非是变化本身,这也是万物的自性。改变思维方式,接受无常,我们就不再痛苦。在痛苦中寻找快乐,是我们接受无常真相的唯一途径。
人是瀑布中的一滴水。水滴一开始并不是相互分离的,而是整条河的一部分。后来,只是因为这个水滴和其他水滴分开了,才在掉下来的时候遇到了困难,也是因为和其他水滴分开了,才开始有了感觉。有了世俗的欲望,各种烦恼就产生了。当水滴落入河中,与河恢复到原来的“一模一样”时,就不会有个体的感觉了。它恢复了本性,找到了镇定。修行就是在与其他水滴分离的过程中,找到身心合一,与万物合一的佛性。佛性是每个人自己的,每个人都有佛性。我们每个人都有如来的智慧和德行,只是因为妄想和执着而无法证明。
要活在佛性里,就要让小我在一瞬间死去。当我们失去平衡时,我们会死亡,但同时我们会茁壮成长。我们看到的一切都是不变的,失衡的。一切看起来都很美,因为它失去了平衡,但它的“背景”总是显示出完全的和谐。如果你只看到一切事物的表象,没有认识到佛性是它们的背景,你会觉得一切都是苦。但当我们把这一切放在佛教的大背景下,就会明白,苦难本身就是我们应该的生活方式,是我们拓展人生的方式。
所谓“静”,就是顺其自然。当额外的东西加进去,它就不再干净了;当一个东西变成二进制时,它就不干净了。
实践中最重要的是做出正确的努力。正确的努力方向是不可或缺的。修行的时候,我们的努力要从“有所成就”转移到“无所成就”,而不是以追求结果为目的。如果你抱着“一无所有”的心态去做一件事,那么这件事就蕴含着积极的品质。相反,如果你投入一些特别的努力去做一件事,它就会有一些不必要的、多余的成分。我们应该丢弃多余的成分。所谓“静”,是指让事物“本来的样子”,当有多余的东西加进去,就不再干净了;当一个东西变成二进制时,它就不干净了。如果你认为“打坐”能让你得到什么,那你的修行就不干净。如果你在冥想,就冥想吧。如果开悟来了,就让它来吧。我们不要执着于开悟,即使你没有意识到,冥想的本质始终存在于你的冥想中,所以不要去想你可能从冥想中得到什么。在你纯洁的本性中,你已经拥有了一切。
??第二,只是冥想
在冥想中,你应该专注于呼吸,然后放开它。
在冥想中,我们应该专注于“呼吸”。我们应该意识到每一个电话和每一次呼吸。觉知呼吸,就是觉知我们的宇宙本性,也就是我们自己的“佛性”。一切都是“非二非一”和“既二又一”。所谓的“我”,不过是我们在一次呼吸和一次呼吸之间打开和关闭的两扇可移动的门。它只是开了又关,就这样。这道门里什么也没有:没有“我”,没有世界,没有身心,只有两扇可移动的门。此刻,活动门朝一个方向打开,下一刻,活动门朝相反方向打开。每时每刻,我们每个人都在不断重复这一活动。既没有时间概念,也没有空间概念。时间和空间是一体的。没有时空的分离,没有善恶的对立。
专注于呼吸,然后放手。严格来说,在实践中,任何刻意的努力都是不好的,因为这会促使内心产生更多的涟漪。没有努力,绝对的和平是不可能的。我们必须努力,但在努力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忘记自己。我们应该专注于呼吸,直到我们不再意识到我们的呼吸。第一,我们明白我们有内在的力量来清洁自己,使周围安静下来,这样我们才能正确地行走,向周围的一切学习,对周围的一切变得友好。
杂念只是你心中的涟漪。一颗有涟漪的心,不是一颗充满杂念的心,而是一颗扩大的心。一颗宽大的心是一颗包容一切的心。
禅的本意是看事物的本来面目,让一切来来去去。这是最广义的将一切置于控制之下。所以打坐的时候,不要被杂念困扰,让杂念来去自如,然后这些杂念就被你控制了。看似杂念来自你内心的外部,其实杂念只是你内心的涟漪。只要你不被杂念所动,杂念就会逐渐平缓。
大心是包容一切的心,关怀是与外物相通的心。其实两颗心是同一个东西,只是因为你的理解不同而不同,反过来又因为这种理解的不同而使你对生活的态度不同。伟大的心和谨慎是一体的。大心脏对外界没有任何期待,内心永远是充实的。一颗有涟漪的心,不是一颗充满纷扰的心,而是一颗扩大的心。你所经历的一切都是一颗大心脏的表现。伟大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各种经历来扩展自己。一方面,一段又一段的经历是全新的,另一方面,它们只是同一个大心脏的延续或重复发展。拥有一颗宽广的心,我们会接受每一次经历,就像我们意识到我们在每一面镜子里看到的脸都是自己的脸一样。我们不必害怕失去这颗大心脏。它不会来也不会走。有了这个经验,我们就不会怕死,也不会因为年老多病而感到痛苦。因为我们把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当成了一颗大心脏的发展,去品味,所以不珍惜任何过度的喜悦。这样,我们就平静了。所以,我们要感恩心中的涟漪,因为最后,它们会滋养我们的修行。
我们做一件事之前往往需要思考,但正确的思考不会留下任何阴影。以为会留下痕迹,来源于我们相对而混乱的内心。相对心是一颗与其他事物形成对比的心,所以是一颗划出自己界限的心。正是这种“谨慎”,才会产生贪婪,留下自己的痕迹。我们不应该忘记我们做过的事情,但是我们不应该在我们的记忆中留下不必要的印记。留下痕迹和回忆过去是两回事。为了不留下任何痕迹,我们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全身心投入,都要全神贯注于手头的事情。事情要做的彻底,就像熊熊的篝火,而不是冒烟的火。我们应该彻底燃烧自己。如果我们不彻底燃烧自己,我们自己的痕迹会留在我们所做的事情上。禅修是一种清净的活动,除了灰烬什么都不留下,这是我们修行的目的。如果我们全心全意地打坐,那么我们生命中的每一刻都是打坐,这样我们就会与禅合二为一,不再有我,不再有打坐。这是涅槃。
修行需要日复一日的打坐,精神的重复,持之以恒的落实。
修行需要日复一日的打坐,精神的重复,持之以恒的落实。禅不是某种刺激。禅只是专注于我们一般的日常事务。如果我们让自己过于兴奋,我们就会完全融入忙碌的生活,然后迷失方向。如果你的心是安静的,不变的,那么即使你在一个嘈杂的世界,你也不会被打扰。虽然你处在喧嚣和变化的中心,但你的心会保持安静和稳定。只要你能持之以恒的安静平凡的修行,你的人格就建立了。最了解自己的人就是自己,我们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温度”,我们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我们知道自己的心态和能力范围,所以不要让自己超负荷。
三、修行路上
真正的交流是建立在相互坦诚的基础上的。不要刻意迎合别人,最重要的是真实的表达自己。做真实的自己,开放自己。
交流在冥想中非常重要。禅宗非常重视率真。真正的交流是建立在相互坦诚的基础上的。不要刻意去迎合别人,最重要的是真实的表达自己,这样自己才会开心,别人才会开心。做真实的自己,开放自己。真实的自己,就是自然的展现自己。忠于你的感情,忠于你的心,忠于你的想法,你要毫无保留,这样对方才能更容易了解你。在听别人说话时,要抛开一切偏见和主观看法,只听对方说话,观察他的说话方式,不能有太多是非善恶的价值判断。我们应该只是倾听和接受,这是我们与他人沟通的正确方式。说话的时候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调整说话方式。
一切都是实践。说是一种练习,听也是一种练习。该说话就说话,不要试图表达一些知性的、偏颇的想法;我们在听的时候应该只是听,不要试图从一个有偏见的角度去理解我们所听到的。
如果你对某人说了什么,他不同意,不要试图在理智上说服他。不要和他争论,只听他的反对意见,让他发现自己错在哪里。不要把想法强加给别人,要和别人一起思考。
做好当下该做的事,做好必须做的事,以“把事情做好”为唯一目的,做到最好,不亏不赚,这就是禅定。
做现在应该做的,必须做的,就是禅定。我们应该做的是做该做的事,并把它做好。我们应该活在当下,以“把事情做好”为唯一目的,全力以赴,不亏不赚,那么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真正的修行。真诚,每时每刻都做到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