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名人美食家?

首先是春秋时期的孔子。孔子有很多头衔,教育家、思想家、哲学家、社会活动家、老人...名单很长,我觉得还应该加上一条:美食。虽然孔子曾经夸口说“君子不能吃饱饭,不能安生”,但其实他是一个非常讲究饮食的人。他的注意涉及礼仪、卫生、口味等各个方面。《论语·乡党》中有一段话可以看作是孔子饮食文化思想的一个大纲:

美食不厌,美食不厌。

如果你吃了食物,你就会得到食物;如果你饿了,你会失去肉;如果不吃;色为邪,不吃;臭,不吃;输粮,不吃;时不时,不吃东西;切的不合适,不吃;没有酱,就没有食物。

虽然肉很多,但并没有比吃更好。

唯酒无涯,不乱如麻。

不要撤回生姜食物。

祭祀大众,不留肉。三天祭肉,三天不吃。

吃饭不说话,睡觉不说话。

蔬菜虽然吃蔬菜汤,吃瓜祭,但一定是在同一个地方。

讲究到普通人都赶不上。孔子当然也在其他地方发表过自己对饮食的见解。限于篇幅,我就不一一引用了。单凭这段话就足以证明,生活在2500年前的孔子是当之无愧的美食家!

二是汉末的曹操。天下人都说曹操是汉奸,谁有一点深入的见识,或者被夸为有能力的大臣;读过文学史的人都知道曹操是诗人;从他的诗中,我们知道曹操对酒文化有很好的理解,写过“如何解惑,唯杜康”这样的名句。众所周知,曹操曾努力学习烹饪艺术。根据王诗涵的《羽泉科学文选》,吴伟的《四季食物系统》是《文选》注释中引用的书籍之一。换句话说,曹操可能对烹饪做过专门的研究,写过专门的著作。现在可以看到从《太平玉兰》等文献中整理出来的《四季食制》,都是讲鱼的起源和吃法。A * * *讲了十四种鱼,有些今天已经很难找到了。这里有三个简短的例子:

郫县鱼,鳞黄尾红,出稻田可做酱。(《玉兰》936)

稀齿鱼,味道像猪肉,出东海。(《玉兰》940)

枪鱼,有五个水桶那么大,又长又有下巴。经常在三月中旬从河里上来,经常在金梦被抓。黄胖,只为工作。

强。淮水也可用。(《初学》30)

显然曹操是一个非常爱吃鱼的美食家。

第三个是唐代的杜甫。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诗圣杜甫是一个一生落魄,愤世嫉俗的苦诗人。其实是很大的谬误!杜甫出身名门,从小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年轻时,他过着追兽逐马的生活。虽然他中年以来吃了很多苦,但毕竟是生活在统治阶级群体中的人。他见过各种美食。在他的诗中,有对宫廷宴饮、皇家宴会和农民饮酒的生动描写。《甘乡姜奇少府立一条鲢鱼,赠长歌》诗中吃生鱼片的描写;《病后饮酒赠君》诗中,有朋友设宴,主人尽力做了一桌酒肉,让他在乱世中见真情;《处士八卫》诗中,战争年代的一种简单小吃,“春韭夜雨切,糙米特煮”,充满了人间温情...这些都是文学史上的珍品。可以说杜甫是第一个用诗歌表达中国美食的人。不用说,杜甫是超级美食家。

第四个是宋代的苏轼。毫无疑问,苏轼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美食家。因为他发明了一道一直很受欢迎的菜:东坡肉。除了猪肉,苏轼最爱吃的菜还有各种鱼(包括黄鱼、章鱼、鲈鱼等。),其中最著名的是关于河豚的。《惠崇河畔》两个晚景中的一首诗:

竹林外的两三朵桃花,水里的鸭子,它们首先注意到了春天的暖春。

沙滩上长满了艾草,芦笋也开始发芽,河豚正准备逆流而上,从大海游回河流。

由此可见美食苏轼的胆识。晚年,苏轼的兴趣转向素食,主要吃蔬菜和水果。在广东海南期间,他尝遍了南方的各种水果,杨梅、橘子、荔枝、桂圆、橄榄、槟榔,什么都不喜欢。其中,我特别喜欢荔枝。“一天300颗荔枝,我不惜做岭南人!”名句留在人间。此外,苏轼晚年还致力于汤(汤)的发展。他发明了几种汤,其中一种是用竹笋、米末(姜、蒜和韭菜的碎末)和荠菜做的。“新的一年,竹笋发芽,灶上霜倒出老罂粟。我绕麦田,乞野草,被逼为僧舍煮山药汤。”(《二韵长时间不下雨种菜》)一个是苏轼在田里做的,一个破鼎。主要材料是萝卜和芜菁(也就是萝卜)。这个汤大概有很好的保健作用,东坡先生还挺引以为豪的。他自称“甄煮”,以“东坡汤”(《地邵府煮炖焖焖焖焖焖焖焖焖焖焖焖焖焖梗苇汤》)而得名。还有一种金牌东坡汤,名叫“东坡玉满汤”——其实是苏轼的儿子苏果发明的。“甜如龙的口水还是白的,喝起来更像牛奶一样清澈。不要把南海弄得金光闪闪,比东坡玉还轻!”(“孩子突然想出新点子,把山药当玉液汤,色香味俱佳。天上的素陀未知,人间无此味。)味道好到苏东坡对配方保密,不肯公布配方,只告诉我们主料是红薯。

第五位是明末的张岱。虽然张岱本人一身白衣,既没中过科举,也没当过官,但他出身于官宦之家,家境殷实。再加上家乡盛产江南,有条件追求各种生活享受。他自称是一所好房子,一个好仆人,一个好的儿童性骚扰者,一件好的新鲜外套,一匹好的骏马,一盏好的灯笼,一个好的烟花,一个好的耕园,一个好的倡导者,一个好的古董,一个好的花鸟...,他还写诗写歌,下象棋和书法,吹长笛,玩蹴鞠和下棋,用手打牌,射马,打鼓唱歌。自然,张岱对各种饮食也很有讲究。其中,他尤其擅长吃螃蟹。每年十月,张岱和他的朋友兄弟们会组成一个“螃蟹党”,举行吃螃蟹的活动。一般情况是每人拿六只螃蟹,怕凉怕腥,就轮流煮。辅食有肥腊鸭、牛奶酪、醉蟑螂如琥珀、用鸭汁煮如玉版白菜、水果如谢橘、凤梨、凤岭、蔬菜如冰坑笋、喝玉壶冰、用膳用新余的粳米、漱口用蓝雪茶。这些都记录在他的文章《吃螃蟹》里。

第六位是明末清初的李煜。李煜以戏剧家著称,但其实他和张岱差不多,也是一个博览群书,兴趣广泛的人,这一点从他的《随感》这本书里可以得到最好的证明。他的美食素养,从《漫送》中的“饮酒部”就可见一斑。饮部分三节,菜粮、谷粮、肉,也就是说蔬菜、米面主食、陆、海、禽、兽、鱼虾,以及食物所需的各种材料,他都有研究,往往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第七位是清朝的金圣叹。金圣叹是清代杰出的文学批评家。他对《离骚》、《庄子》、《史记》、《杜诗》、《水浒传》、《西厢记》推崇备至,说天下有才之人都要一一阅读评论。可惜的是,至今完整保存下来的只有《水浒传》和《西厢记》两个评点。他评《水浒传》时,思想新颖,才华横溢。金圣叹生活清贫,野性不羁,言行常常煽情,堪称冷幽默大师。江苏吴县任等十八人滥刑贿征,金圣叹鼓动千余名学生在顺治死讯传到苏州时聚集在文庙哭诉抗议。结果惹怒了朝廷,下令年中处死包括金圣叹在内的将士。临死时,金圣叹尽可能喝得自由自在,说:“断也是头痛,喝也是乐事。砍了头先喝才好玩!开心!”另一个版本是“斩首痛,圣叹无心,厉害!”(梁章钜《归田笔记》)他留给大儿子的遗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菜肴的配方一味。这个有不同的版本。一个版本是“……花生和豆腐干一起嚼,吃起来像火腿”;另一个版本是“……咸菜和黄豆一起吃,吃起来像核桃。”此法一通过,我死而无憾。“即使身处险境,我们仍在思考美食公式的精神,所以我们要把它当美食来崇拜。我愿向先贤之灵献上一瓣心香!

第八位是清朝的袁枚。袁枚是乾隆时期著名的诗人和评论家。那时候,如果诗人能得到他的好评,他的价值立马翻倍。因此,许多诗歌爱好者,包括一批达官贵人,都恭恭敬敬地把自己的诗寄给他评论——他的名作《诗随园》由此而来。袁枚讨厌官场的勾心斗角。33岁,父亲去世,他辞职回家。从此,他不再做官。他在南京买下隋的废园,改名“随园”,建房而居,在诗与酒中悠闲度过一生。在此期间,袁枚写了一本重要的书《随园食单》,这本书将被视为日后对烹饪技术和南北菜肴的系统阐述。全书分为信息榜、警榜、海鲜榜、江鲜榜、特祭榜、杂祭榜、羽族榜、水族秤榜、非族秤榜、杂食榜、小菜单、点心榜、大米粥榜、酒食榜等14个方面。对14世纪至18世纪流行于中国的300多种点心菜肴进行了非常详细的描述,还介绍了当时的名酒名茶,涉及到选材和品尝。袁枚虽然写了专门的烹饪书,但他本人秉承“君子远厨”的古训,不会做菜。所以,他不是烹饪大师,而是美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