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
中国的历法是阴阳合璧,年是太阳年,是根据太阳运动的周期来定的。一年是365又1/4天,是一年。然后农历一年,一月二十九天半,十二个月加起来,比太阳年略短,所以阴阳合历,考虑到一年四季的安排。满月被视为半月,每个月的第一天被视为没有月光,这个月的最后一天被视为完全看不见月光。因此,中国的历法考虑了太阳和月亮的周期。
中国历法中的二十四节气根据太阳年的长短分为十二节气和十二气。这种农民历的排列沿用至今。我想中国的孩子一定要明白二十四节气的顺序:立春、下雨、惊蛰、春分、清明、谷雨、长夏、小满、芒种、夏至日、小暑、大暑、立秋、初暑、白露、秋分、寒露、初霜、立冬、小雪、冬至日、小寒、大暑。
但如果你只知道这24个节气,你应该知道这24个节气包括四个原理。首先是季节变化,就是有一种节气,都是关于季节变化的。例如立春、春分、长夏、夏至日、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日,这些都很好记,八。其次是温度的变化。温度的变化有哪些?小暑、大暑、暑热、小寒、严寒,这五个是关于温度变化的。第三是降水的变化,因为农业社会特别重视降水,所以雨、谷雨、白露、寒露、初霜、小雪、大雪是关于降水的七个节气。四是关于物候现象或农活的更替,如醒、清明、小满、芒草等。你看,你这样梳理,你发现二十四节气都有它的道理。这就是我们分为四类的二十四节气。
除了这二十四节气,因为当时是传统的农业社会,你还必须考虑到不同作物的生长季节,以及你交了房租之后的季节。交了税,剩下的庄稼就是普通农业农民家庭的生活资源,所以为了满足这些需求,有几个重要的节日,就成了一年中的几个主要关口。
有哪些主要的通行证?第一关是春季后的第一个收获季节。春天过去后,第一次从地里收庄稼——五月端午,也就是端午节。在中国中部的南方,这是第一次收获农作物,主要是蔬菜和水果,在北方,是秋天种植的小麦。到这个时候,就可以收割了。所以五月的端午节是第一关,是一个很大的节日。
然后第二关是8月15日满月。为什么这个时间很重要?因为全国各地都在秋收,又因为空气干燥,没有水汽覆盖,所以秋天的月光特别明亮。在收获的时候,在长时间的工作之后,一家人可以在凉爽的月夜愉快地团聚,这就是中秋节。大家都记得那时候吃月饼。太棒了!
那么第三关就是农历的十二月,这在古代叫做腊月,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腊月”腊月是一个古代年份的开始,因为到了这个时候,从政府的立场上来说,大概就可以准确的估算下一年的收入了。这时候我们也可以准备下一年的预算,结算今年的收成,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财年的起点,这就是腊月的意义。
然后是冬季至日,相当于公历圣诞节前后的时间。就太阳年而言,是白昼最短的一天,但当太阳最接近南回归线时,农作物基本已经收割完毕,田地也已经清理干净。再过一个多月就是新年了。因此,冬季的至日不仅是收获的季节,也是忙碌一年后喘口气的时候。
再有就是阴阳历正月初一,也就是所谓的新年,也叫“新正”。在大多数地区,新年是农民在地里休息的唯一时间,所以端午节、中秋节和新年都是家人团聚的时间。在外打工的孩子返乡,在地里干活的家人有机会品尝到自己辛苦劳动的果实。
对于中国人和一些使用相同历法的东亚社会来说,这些节日远比今天世界各地的圣诞节和新年更有意义。就是当你理解了这些重大障碍的意义——我们需要休息,我们可以享受它,我们的工作有了成果,我们的税交了,你才会知道这个时候休息是多么美好。
许倬云先生说,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可能是在解放前,他还能握笔的时候,每个识字的孩子都会得到一份关于冬季至日的报告。就是给他一个字帖,这个字帖写了那么多字,叫“庭、前、立、柳、宝、重、候、春、风。”然后,孩子每天早上起来,用毛笔在那支红笔上写一笔,而不是写一个字,在这九个字上写一笔,而不是写一整个字,每天早上写一笔。等你写完这九个字,就是八十一画了。
那天我试了一下,就是你用繁体字写了“庭、前、竖、柳、简、重、候、春、风”这几个字。我仔细数了数,真的是八十一幅画。完成八十一画意味着什么?春天来了,就是小孩子拿着笔填八十一画的时候,从冬天的至日到柳条挂丝,再到燕子飞回来。
所以对于中国传统的孩子来说,这是一种注重时间的教育,而中国人对时间的敏感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养成的习惯。所以如果我们对时间和空间有这种感觉,你应该知道中国人特别善于把自然的感觉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和艺术中,比如唐朝有个诗人叫司空图,司空图写了一本书叫《二十四诗品》。
在《二十四诗品》中,他认为诗所写的,无非是写各种冷静、奇特、悲凉的诗。但他在描写这首诗的时候,用的方法不是描写什么叫做“悲”,而是用一个自然的场景来描写什么叫做“悲”。比如“风滚水,树毁人亡。”如果你想死,就不能休息。百岁如溪,富而寒。大道将死,若论英雄。壮士吹剑,高洁悲切。沙沙作响的树叶,漏雨的青苔。“你看,只要诗里有‘漏苔’和‘簌簌落叶’之类的话,就不用问了。这首诗一定写了一种悲伤的感觉。
所以《二十四诗品》描写了二十四种完全不同的情感,都与自然景物有关。司空图把诗的韵味和情景分为二十四种。在陈述每种类型的特点时,他不是用散文来描述和解释,而是用韵文来描述一个具体的场景,用这个场景来表现那种文学作品的风格。所以在中国可以看到艺术与自然的联系。
同时,许倬云先生谈到了苏东坡。苏东坡说中国人写诗,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老藤隐隐啼,小桥流水。”夕阳西下,肠断人在天涯。”一张照片出来了。同时,每一幅画里也有一种诗意的意境。他说你看中国画,不能像看西方那样看。为什么?西方人画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他讲究透视、距离效应、立体感,但要看中国画,就要走进去。当你把自己想象成一幅画中的人物时,周围的一切都变得特别和谐灵动。比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还有韩熙载的《夜宴图》和《富春山居图》,都充满了这种逻辑。当你看富春山居图的时候,你应该想象自己在一条船上漂浮在河对岸,然后看着两岸的风景展开。这就是中国人的艺术审美与生活的联系。
二十四节气就是这么有诗意的东西。我们把生活分成这样。整个农业生活的这个节奏,关系到我们的一生,我们会聚在一起。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上思考人生的美学。这也是《中国文化精神》一书中提到的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