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苏粉原木
29日,刚升井的潘师傅说,学员,书记让你去救护大队学习。这样的安排真的显得太草率了。你应该提前通知我,征求我的意见。这让我很不开心。按照计划,第二天早上我们要去保卫处报到,然后矿上送我们去国土搜救基地。我有点情绪化,没心情准备任何东西。
和我一起去的伙伴激动地对我说:“你没去救护大队学习,别愁眉苦脸的。你不知道每顿饭都是四菜一汤,而且还是周末休息。”他的话真的打开了我紧皱的眉头。“那么,这是一次付费旅行?”我激动地回答他的话。“是的,”他高兴地说。
这就是本文的由来,也是去三苏粉的由来。
事先,我的计划是这样的。我应该在秋天的某个时候去三苏坟,因为,从本质上来说,我还是认为苏轼属于那种“落花树无边,细雨霏霏”的秋天。他的人生是悲哀的,他的灵魂也是悲哀的。所以,作为年轻一代的仰慕者,见物思人,触景生情的季节应该是秋天,气候和氛围更是如此。
8月2日的周末,我打车去了郏县,去祭拜墓。苏三墓位于郏县伏牛山脉的嵩山脚下,被称为小峨眉山。
1965年夏,河南大旱,地裂了。田里的玉米被蛀了,卷着叶子。他们似乎不愿意承担起培育人民的责任。事实上,他们无能为力。有几个老农拖着长长的水管在灌溉田地。其实没必要,鸡肋而已。即使土地得到灌溉,收成也不会好。
63年来最严重的干旱,一切都是黄色的,生机勃勃的夏天就像秋天的至日。我本能地想,如果提前知道今年是几十年不遇的灾难年,还会有人工作吗?我得到的答案是,“是的!”就像他们面前这无用的灌溉,他们在播种希望。播下心就会踏实,不播下心就会空虚。至于收获,那是另一回事。
至于我,为什么我今天要顶着烈日去参观苏三墓呢?或许也是在寻找一种希望,一种不同于金钱,不同于物质的希望!我心里清楚,去这里可能真的得不到什么,但我必须去!
“遍天下,人人无左无右无锋;三年学士学位如昼,如月。”我走进了苏三花园。
苏三花园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得多。中间是三座八角形的古屋,介绍苏三父子。三家形成“回”字形,中间是苏轼,左边是苏洵,右边是苏辙。
中国人总会用几句可怜的话来贬低文人,比如“手不能缚鸡”,“一个百病书生”。苏轼作为文豪,作为文风衰落八代的散文领军人物之一,在传统观念上应该也是弱势的。事实上,我们又一次被自己的自以为是所欺骗。当我们到达苏轼的展厅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十八个透明的玻璃盖。在玻璃罩下,有一堆土,其他的要么是砾石,要么是从石头上敲下来的残余石头。
我对此感到困惑。只见下面的纸条上写着:“此地来自苏轼去过的地方。”我立刻陷入了沉思。是的,就我看的史学来说,苏轼一生被贬的地方多达18处。最柔软的地方应该是杭州的西湖。“如果要拿西湖和西湖比,淡妆总是合适的。”这时候的苏轼,应该是温柔多情的;这样看来,几块盖着玻璃的石头一定是来自密歇根。“老人谈少年狂,左引黄,右捧苍。”多有气魄啊。
遗憾的是,苏轼柔软的一面似乎只占了他一生的十八分之一。可喜的是,苏轼温柔的一面只占他一生的十八分之一。他一路唱着“不归之河,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基地西边”的千古绝唱,手里拿着一根竹签。“竹竿和草鞋都比马轻。谁害怕了?《烟雨人生》颓废却洋洋得意!
苏轼的才学,很难仅仅用几句辞赋来概括。正如我在展厅看到的,他也是一个佛教徒,一个道士,一个儒家的粉丝。它讲述了苏轼和佛印的故事,以及苏轼读道经的故事。
当然,即使这里不展示这些典故,我也知道,因为这些故事都是口头流传的,妇孺皆知,津津乐道。事实上,我们的大学生并不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他说,他觉得自己这辈子做的最有价值的事,就是自己的《论语传》和后来的《东坡传》,这是苏联三大势力共同完成的。
诚然,我们总会想到苏轼“动则千言,动则千言”的才华。我们把他当成我们的精神财富,却不知道他也需要一个精神支柱。他对中国文化、佛教、道教、儒家、周易了解得太多了,一个一个研究完似乎就满足了。这些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正好为苏轼创造了一座精神丰碑,所以苏轼为我们创造了一座丰碑。我们佩服苏轼的才华,却不知道他也曾是一个“渐宽衣装,不后悔”的“苦行僧”
苏轼痴迷于食药,在这些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展厅里有药膳和各种饮食做法,所以我们在读苏轼的时候,常常会被一个巨大的身影所笼罩。那是一个巨人的形象!
苏洵和苏辙的展厅绝对赶不上苏轼!他们也是无可挑剔的杰出学者。他们和大多数文人一样,学业有成,但仕途坎坷。只有苏洵的“苏,27岁开始苦读”或许值得玩味。这种精神对于我们这些一毕业就投身于金钱利益漩涡,忘记了当初梦想的人来说,何尝不是一种鞭策!“谁是时之继承人,次子贤”,这可能是对一个父亲的最高褒奖了!
苏三墓就在眼前。没有庄严的排场,也没有热闹的场面。三座坟挨着,一座坟一座碑。碑立于清代,只知道是苏家的墓,不知道埋葬的是苏家三口中的哪一家。所以碑文也模糊不清,“苏先生墓”也不过如此。如果不是碑文的尖端,如果不是在苏三墓中,这样的坟墓随处可见。他们静静地躺在那里,放弃了名利,放弃了词与诗的情怀,为后人留下了遗骨。
三位先生如此愤怒,死后依然如此凄凉。与昏庸朝廷的那些坟墓相比,他的矮坟似乎是在倾诉冤屈。嘿!有多少人活着的时候想过身后是什么?就这样吧,趁着我是书呆子,给几位先生磕头,让苏三墓在面对格调高的达官贵人墓时更有底气!
我一直在想,苏轼为什么要让苏辙把他埋在这里?是因为不远处的道教圣地莲花山吗?还是因为这里地势高,所以他被埋在这里足以看到他在西蜀的故乡?
后来,我终于同意了这样的说法。不远处,有一个四面环山的地方,一个西汉的留侯张亮就从这里走出来!他相信一个能给张一个普遍意志的地方也会极大地增强他的精神。他完全有理由相信,这片土地能给他精神上的支撑!
回去后惊讶地发现,苏三墓园里随处种植的侧柏和参天老树见证了苏三的过去和今天,很多侧柏被山风吹倒了,但它们倒下了,干净不屈,环境再差也会长直。乌台诗案后的苏轼就是这样,输得像个英雄。“是青山能埋骨,岁月只害人”,仅此而已!
游客稀少,空无一人的苏三墓地意外地下起了雨!也许这就是永恒的共鸣。清代“苏苑听雨”石碑为证,的确时不时会有几滴泪从天而降,而且是应该掉的!“不听林中打叶声,为何不唱慢走?”在黑暗中,这是自然的!
然而,刚离开苏三墓,就听到一位游客说:“我不知道谁把苏轼葬在这里,但我会选一个地方。”哈!哈!哈!你不是也去参观了吗?你没看清楚写着苏轼让苏辙把他葬在这里吗?嘿!三苏粉游客少,很难有几个是附庸风雅的。这里就算了!你是否应该忘记它!这里躺着三个孤独的人,再多几个那样的游客,再多一点乌鸦唱蝉,只会让苏三更加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