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来不喝鸡汤,但是我做了这碗苏轼煮的。
众所周知,苏轼写此词是为了纪念中秋节,怀念弟弟苏辙。苏轼的弟弟苏辙,不仅深情,而且善良。
苏轼和苏辙升上进士后不久,老家传来母亲去世的消息,兄弟俩不得不辞职回老家悼念母亲。丧二年三个月,回京,苏轼任凤翔府判官,苏辙任商州武官。但此时他们的父亲苏洵已经老了,两兄弟中的一个必须留在北京照顾他的父亲。于是子由婉言谢绝,送弟走上仕途。后来苏轼因为天生张扬的性格,在北京树敌不少。在“王安石变法”中,他与维新派不和,导致弟弟不得不流亡生活,两兄弟多年不能相见。苏轼一直觉得哥哥无能。
思念、牵挂、担忧、羞惭的滋味萦绕在苏轼心头,让这个中秋节更加难过。这时,苏轼给自己煮了一碗汤。他告诉自己和全世界:人不能快乐,月亮不能圆,自古如此。为什么要为这种暂时的差异而烦恼呢?你我相安无事,今夜月明。我能要求什么?
这个鸡汤现在大概是这么写的:你若安好,便是满月。
每个人都会变老,苏轼也不例外。但苏轼的晚年更多的是一种内心的沧桑感。这两个字,第一个是他三十八岁的时候写的,第二个是他四十五岁的时候写的,勉强中年。但在苏轼自己看来,他真的老了。
苏轼在二十岁之前真的是一帆风顺,当然是因为他真的很优秀,在那之后的几年里,老天都没怎么待他。二十三岁开始官巡,二十五岁丧妻,三十出头被朝中建制派打压,要求离京。然后就是一场影响他一生的官司——乌台诗案。不公正,监禁,贬谪,流放,把这一切都压在一个人的头上,他将“虽然早上还是黑色的,但晚上就变成了雪”。
但是他不老。“鬓霜”意味着我承认自己老了。“那又怎么样?”但那又怎样!与这句话相比,桓杀得更委婉巧妙。苏轼在清泉寺游泳,寺前有一条小溪。正常情况下都是“一江春水向东流”,但这条小溪因为地形特殊,是向西流的。苏轼突然找到了安慰自己人到中年的法宝。都说人的岁月如流水,“几时归西天?”但是你不认为这条小溪是向西流的吗?
这个鸡汤大概是现在写的:忘记年龄的存在,你就永远年轻。
写这篇游记时,苏轼已被贬黄州四年。在黄州,除了生活的艰辛,还有委屈的委屈。更让他难以释怀的是,汉奸、小人、和尚还在唱大戏,国家正在走向他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他和同舟共济的挚友漫步在洒满月光的庭院里,看到月光从竹林和柏树的缝隙中照射出来,异常幽静。然后他看着自己和那些仕途堕落却不消沉的朋友,问:哪一夜没有月亮?哪里没有竹柏?月光和竹柏并不稀奇,但那里很少有我们这样的闲人。
一个“闲人”对奸夫有蔑视,对世俗有蔑视,对黑暗有蔑视。
这个鸡汤大概就是现在写的:世界上没有绝境,只有绝望的人。
这个词是后来诞生的,也就是说苏轼年龄更大。有时候悲观的想,人这辈子不是在不断的获得,而是在不断的失去。苏轼已经失去了太多的东西。今年四月,他将失去一个美丽的春天。
相传,苏轼写下这首词后,请他最喜欢的妃子王朝云演唱。晁云中途突然不唱了。苏轼问她为什么,朝云说:“伤春那句我唱不出来。”苏轼笑道:“花谢留红”是死亡,但“青杏小”是新生。“柳棉吹少”是失去了,但“何处无芳草”是收获了。为什么不唱歌?
这个鸡汤大概就是现在写的: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一定会给你打开一扇窗。
有一次和朋友去吃饭,她那么健康,吃素,我却没心没肺。面对一桌清汤稀水,我连连叹息。她睿智地说:“平淡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呵呵,虽然菜清淡,但是她那碗鸡汤太油腻了,我都吃不下了。
转念一想,这不就是所谓的“人的味道就是纯粹的欢乐”吗?我干了这碗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