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人修养的故事——初唐四杰之首王波

(公元650-676年),字子安,是“初唐四杰”(“王罗”,即、杨炯、陆、)之首。他的诗歌风格清新,他的赋使他成为初唐著名的作家。何、陆、等人力图改变当时“力求纤巧,力求雕琢”的诗风。他27岁就写了《滕王阁诗序》,这是一篇著名的辞赋,而附在序末的《滕王阁诗》则是唐诗中的杰作,诗中的手法对后世诗人影响很大。他的《送别杜副都督赴蜀》被认为是唐诗中的佳作,其中“然而,中国有我们的友谊,天堂仍然是我们的邻居”是唐诗中最深刻和鼓舞人心的诗歌之一。

王波出生在一个世代官僚的诗意家庭。他的祖父王通是隋秀才的弟弟。他曾在左、等蜀郡为官,后隐退到龙门讲学著书。他的作品包括《景源》和《钟说》,在当时受到儒家学者的称赞。其父傅之,曾任太常大夫、永州刺史、交趾六合县令、齐国太守。晚年对玄学(即修养)产生了兴趣[1][2]。

王波是一个早熟的神童[1]。他六岁就能写一篇好文章;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能指出书中的错误[3];十岁时,他已经能够毫无障碍地在一个月内通读六经。就连他的朋友,同样是神童的杨炯,也认为他的知识是天生的(“吊天,师从傅”)[1]。十四岁被推荐为神童,在考核中名列前茅,被授予朝三郎官职;十六岁时,汪裴(李习安,654-684)把他叫到党培府去写作,他很喜欢他。十八岁那年,由于当时斗鸡盛行,各路诸侯之间的斗鸡更加热闹。王波开玩笑地写了一篇文章《英国国王的鸡》(《英国国王的鸡》),惹得皇帝大怒,立即把他驱逐出宫[3]。

他游遍四川各地,“游遍江汉,登上岷鄂”,被山川灵气所启迪。他在诗文方面进步神速,所写的每一篇文章都令人惊叹和赞赏,尤其是益州孔庙纪念碑,被认为是“瑰丽、稀有、珍贵”[1]。后来他被启用做官,却因为杀了一个犯罪的官奴差点丢了性命,他的父亲也被贬了职[2]。之后,他弃官在家,专心写书[1]。27岁时(虚岁28岁),去探望父亲,“渡海溺水,吓死了”[4]。

王波的一生是短暂的,只有27岁,但同时又是丰富多彩的一生。27年,他遇到的,做的,不亚于一个活了80年的人。作为一个早熟的神童,他的思想不仅超过同龄人,也超过有学问的成年人,所以不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如果我们把他想象成一个活了81年的人,那只是他的“速度”是普通人的三倍:普通人三年经历和做的事,一年就完成了。如果我们再这样观察他的一生,理解起来会容易得多。他非凡的才华和他短暂的一生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让认识他几千年的人一直惋惜、惋惜、感叹。但如果从修行的角度来看他的人生,我们觉得自然多了,也没什么好遗憾的,因为任何修行者的人生,总是按照最适合他的修行之路来安排的。历史上有些开悟的人在很小的时候就以“死”的形式死去了。在他短暂多变的一生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修行者,一条和他的人生一样多姿多彩的修行之路。

王波从小就是个孝顺的孩子。他的父亲对他很好,经常教导他“人子不懂治病,古人以为不孝”。他将心比心,暗中四处拜访好医生,希望能学到好医术,做一个孝子。公元661年(或660年),年仅十一二岁的他遇到了一个远超他预期的奇妙机遇:在长安遇到了曹夫子。曹夫子以袁闻名,其言不虚。他自称来自京都。他能像扁鹊一样从远处看人的长相,清晰地看穿人的内脏;也可以像华佗一样做开胸洗肠等大手术。

根据曹夫子自己收王波为徒后的故事,他其实是黄帝八十一难经的直系传人。这本书是古代秘籍,从齐伯传到黄帝。黄帝相传时,由53位使者传给曹夫子。在这53个后代中,有第36个后代,扁鹊,他首先确定了原书的章节和句子。还有第四十六个传人,华佗。曹夫子虽为其高超的医术所迷,但为人谨慎,鲜有人知。当他遇到王波时,他轻轻地拍了拍他说:“我没有欲望”。王波再次向他鞠躬,并真诚地成为他的徒弟。家里的亲戚也不知道这件事。

曹夫子教了他《周易·张句》、《黄帝苏文》、《难经》,以及《三才六甲》和《明堂玉室》等,又学了十五个月。分手时,他对说:“阴和之道不能随便告诉别人,针灸之术不能随便传授给别人;不要沾沾自喜地展示自己,要默默提升自己。”王波遵照老师的指示,又安静地学习了五年。终于“有心看奥运”,终于“学得太多,导得元气”。他觉得自己体内所有的污秽都没有了,内心的本质也清晰了,于是有了放弃凡俗生活,成为神仙的欲望[10]。

有了上述从医学到道教的六年修行,可能是因为他修炼了五脏六腑的功能,王波开始觉得“世间龌龊”,“世间不洁”[12][14],从而产生一种厌世出关的感觉[17],声称“此外,有时修习修道的朋友会讲一些神奇的故事[5],有时会梦见游仙[6],增加了他们对脱俗出尘、烟云沐浴的神仙生活的向往[14]?[17];那时候道士喜欢吃“石髓”,以为吃了可以助他飞升,让他心痒痒[8]。

他也知道自己的想法和现实生活有矛盾。他20岁时写了《山寺序》,说他经常学习神仙经,也学到了很多道教的东西,但却要讨饭吃穿,服侍长辈亲戚,做官也会厌倦名利,最后在凡俗社会破坏了真理和先天基础[16]。但是,他毕竟是一个意志坚定的人,相信自己是“自甘堕落”[9],下定决心“洁身自好,护持正道”,不管世间得失,“保持正道不变”,直到“忠于正道”[19][21],因为他已经知道了。

以他20岁左右的年纪,天资出众,正是争功立业的好机会,但他却鄙薄人间繁华,认为修道是“上策”,“求财”是“下策”[28]。一个人在经历了人生的许多风风雨雨之后转向道,这是很自然的,也不是太难的事情,但是一个壮年的大天才,能够抛开世间的得失,坚定于道,是极其难得的。

王波曾说他“起初研究李周,偶尔喜欢读儒家的东西。后来看了道家的书,觉得符合他的本真”[19]。他在《益州孔庙碑》中对孔子的赞美耐人寻味:“观象立教,则化为鬼神,观阴阳而倚天地,...我们将从群众中寻求美妙的东西,比太素更少地篡夺群众。”他引用《易经》说:“圣人以神道教,万物为其善”[24]。他从道家的角度把孔子拉了上来,而后世,尤其是宋代以后,又从儒家的角度把孔子拉了下来。而后世的人大都认为这些“大学者”是在继承和发扬孔子博大的思想!

曹夫子在教书的时候第一个给王波讲《周易》,所以王波对《周易》很熟悉,包括占卜、万年历等当时一般人觉得很难的东西。王波甚至算出了一部《唐千岁历》,为唐人准备了一部可供一千年使用的历书[2]。但这些事情既没有加深他对道的理解,也没有推动他的修炼。他对道的深刻理解,是把《易经》的原理反过来运用到普通人身上而获得的,而这种理解上的飞跃,来自于一种像遇到曹大师那样的惊人的奇怪的缘分。

他在研究《易经》的时候,有一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孔子来对他说:“打太极很容易,我鼓励他。”他醒后反复琢磨,终于想通了是怎么回事,写了很多对《周易》进行创造性发挥的文章。他曾经写过五卷《周易戏》、《论语》等多部著作,后来都失传了。但是,从他现存的一些文章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一些他的认识大飞跃的痕迹。

他曾在《八卦不达言论》中说,“当你无念、无行、无声时,你就离太极境界不远了;能看到的一切都来自于这两个仪器。当你忘记了所有这些看得见的东西,就是太极”[22]。读过周易的人不知道“太极生二仪,二仪生四象”吗?但大部分人都是遵循这种“萌动”的路径,直到把六十四卦了解透彻,然后用在普通人的事情上:普通人总是重视“物”和“用”;这就是老子说的:“你简单,你就是工具”;但修行者要“返朴归真”,放弃“物”和“用”,就得从世间回到六十四卦,再从六十四卦回到四象二仪,而太极的意思就是“有”,“一”,也就是“简单”。这个过程正好回应了张三丰宣扬的“疯癫”:“正则不死,只要把它倒过来”(无根之树)。一千多年前,这个20岁左右的年轻人,对道,尤其是对易有如此超凡的理解,实在令许多高僧汗颜,莫名其妙。

王波的修炼路径在这里应该是非常确定的:从医学到道教,从易到改良;他们都是在个人指导或梦想中受到了非凡之人的开导,被修炼到了藐视红尘,放下名利,坚守道路的地步。他无疑应该是一个道家修行者。然而,在他一次次让我们吃惊之后,他又一次次让我们吃惊:他又一次全心全意地修佛了!

但这一次与前两次不同,促使他修行佛法的突如其来的契机并没有被后人记录下来。因为他的大部分作品已经失传,所以现在留下的《王子安集》是根据明崇祯皇帝刻制“初唐四杰”作品时后人收集的零碎碎片拼凑而成的结果,所以我们无法得知他是什么时候决定学佛的。但根据《王子安集》,我们至少知道他在20岁的时候并没有决心去修行[16][28]。因此,他在20岁之后、27岁之前的某个时候正式开始修行。他留下的十篇碑文中,除著名的《益州孔庙碑》外,其余九篇均为佛寺所写;王子安收藏的最后两本书是《尼古梅的觉悟》和《释迦牟尼的佛赋》。

《nigume的觉悟》是一部长篇散文,讲述了释迦牟尼佛的成佛和最终觉悟的故事。因为里面使用了大量的佛教术语,一般人很难理解,所以钱塘名师吴辉为其写了详细的注释;原文附注***第26页[26]。《释迦牟尼佛赋》是一首歌颂释迦牟尼佛的短赋,其最后两句“我今归菩提,一心死”,正是王波的修佛誓愿[27]。在吴辉大师为nigume的开悟所写的注释中,也提到了王波的《释迦牟尼像》和《维摩像》也是当时盛行于世的名作,但不在现在的书籍中。此外,王波还为《四师年谱》[13]作序。这本书讲的是佛教的八义,有几十万字。

参考资料:

[1]?(唐)杨炯:《唐太子安济旧序》,第一部;(见文末标题)

[2]?(后晋)刘劭:《王波传》,附录;

[3]?(宋)宋启:《王波传》,附录;

[4]?《诗人年表》、《唐诗鉴赏词典》;

[5]?《淮县(并序)》卷二;

[6]?《梦游仙子》:“俗非吾乡,何以不释尘”,卷二;

[7]?任:隔着三秦之墙,隔着一层雾,隔着一条河。我们悲伤地告别,我们两个官员走向相反的方向。毕竟,世界只是一个小小的地方。何必在岔路口徘徊,孩子* * *沾着毛巾。》,卷三;

[8]?《秋仙游观作赠道士》:“遇石髓,从君飞鸿”卷三;

[9]?《赠李诗四首》(二):《诗酒我一生,与仙家会欢》卷三;

[10]《黄帝八十一难经》卷四;

[11]本书序言,第四卷;

【12】《山亭思友序》:“百年高枕后,可窥众生之龌龊”,卷四;

[13]《四部法序》卷四;

[14]《秋日荷塘游序》:“天下有多少人污秽?有许多不同的习俗,谁赢得了英国奇迹?烟云唤我,面向道门》卷五;

【15】《滕王阁诗序》:“君子穷,才子知命”,卷五;

[16]《山寺序》卷五;

[17]《钟家宴序》:《可惜我沉迷于风情烟云》卷六;

[18]《余温明序》:“公之善为善,官之俗为恶”,卷七;

【19】《王衍秋夜别宫宴序》:“我爱儒家越早,我爱老庄越晚,动态和谐”;“我厌倦了这个世界”;“安贞包票...全忠》,卷七;

[20]《绵州群官秋夜薛升华序》:“神所亲者,亦道也”,卷七;

【21】平台秘笈十篇真修(二):《守直边守道》《正清净,护其道》卷十;

【22】《论八卦图的宏大表现》:“不思无为,太极不远。见之为两仪,忘之为太极”;《非圣不读书,非圣不取》,卷十;

[23]《站台简评》甄秀二:《陶琪玄寂》卷十二;

[24]《益州孔庙碑》卷十三;

[25]《彭州九龙县龙怀寺碑》卷十三;

[26]《黑米的启示》,钱塘大师吴辉注释,附录;

[27]《释迦牟尼佛赋》:“今归菩萨,一心而死”,附录;

【28】《遗事》(描写古诗):“仆生二十祭,十余年有意。下策为富,上策为仙。”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