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袋泡茶?

台湾省Xi富林认为,袋泡茶的出现并不是设计师深思熟虑的结果,而是饮茶者的一个不经意的疏忽。

1908(说1904)年,美国纽约茶商托马斯·沙利文(Thomas Sullivan)将少量茶叶样品装入素袋,寄给潜在客户试吃。顾客收到了这些奇怪的小袋,但是没有任何说明等等告诉他们如何使用它们和里面的茶,所以有人把它们吞进了一杯开水中。一时间,茶香四溢。

沙利文的顾客认为用素袋装茶很方便。然后,订单纷至沓来。沙利文实现了他卖茶的目标。但是送来之后,客户很失望——茶叶还是散装的,没有方便的素袋,引起投诉,甚至退货。

聪明的商人沙利文从这件事得到了灵感。他很快设计了一个薄纱布袋,并将其加工成一个小茶包。不出所料,这种小茶包很受消费者欢迎,给沙利文带来了可观的利润。

就这样,袋泡茶诞生了。沙利文的无心之举成就了袋泡茶行业的今天。不过最近的专利信息显示,1903已经出现了手工缝制的丝棉包。不管真相如何,袋泡茶已经改变了人们的饮酒习惯。《每日邮报》曾援引英国泰特利茶叶公司公关部主任莎拉·豪的话说,“我无法想象没有袋泡茶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自诞生以来,袋泡茶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变化。1930年,美国人威廉·赫尔曼森获得了热封纸茶包的专利权。

在英国,tetley Tea公司于1953开始大规模生产茶包,并不断改进茶包的设计。1964对茶包的材质做了更细致的改进,也让茶包更受欢迎。如今,每个茶包里大约有2000个微孔,以便茶叶在沸水中充分溶解。

从65438到0989,泰特利茶业公司改变了标准的方形茶包设计,推出了圆形茶包。几年后,泰特利茶叶公司推出了一种带绳子的茶包,茶包里有30种不同的茶叶。此后,金字塔形茶包和尼龙茶包相继进入英国市场。

英国茶叶委员会主席威廉·戈曼说:“如今生活节奏快,人们没有那么多时间,也不愿意自己泡茶。”

茶包的材质几经演变。

从65438年到0945年,袋泡茶开始大规模进入市场。袋泡茶以其快捷、卫生、方便的优点被消费者接受,成为茶叶消费的主要品种。仅在英国,人们每天就要喝掉大约65438+3亿杯袋泡茶。2000年以来全球茶叶消费总量为284万吨,其中袋泡茶消费总量为54万吨,占茶叶消费的23.5%。

国际上,英国袋泡茶市场自1995以来一直保持在85%以上。65438-0993年加拿大袋泡茶消费占国内茶叶消费总量的96%。相关数据显示,袋泡茶自投入市场以来,发展迅猛。尤其是1985之后,袋泡茶消费增速整体高于茶叶消费增速。袋泡茶已经成为发达国家茶叶市场的主要消费品种。

立顿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品牌。1890年,苏格兰人汤姆斯·立顿创立了立顿红茶,1898年,立顿红茶获得了“世界红茶之王”的美誉。如今,立顿每年销售360亿袋茶包、7万吨茶叶,产值约230亿元,而中国茶产业产值为300亿元,相当于中国茶叶产值的三分之二以上。65438-0992,立顿进入中国市场,推广立顿红茶。从65438到0997,立顿在中国茶包市场排名第一。从立顿在中国茶包市场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立顿在中国茶包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占中国茶包市场的70%以上。

随着当今袋泡茶的发展,袋泡茶的材料、形状和种类都有了很多改进和丰富。

首先,茶包的材质从最开始的丝绸,变成了后来的丝棉编织的纱布。直到1930年,袋泡茶的发展在材料上又有了一次飞跃——美国人威廉·赫尔曼森获得了热封纸质袋泡茶的专利权。这种设计过程一直沿用至今。

袋泡茶的形状也在不断改进设计。有调查显示,茶包的形状是吸引消费者的重要因素。于是,市场上的茶包从最初的小袋形状发展到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后来德国人发明了双室茶包。这种茶包底部呈W形,入水后可打开,冲泡效率高,泡茶更有趣。

但是这些纸袋设计都是装茶粉的,装不下茶叶的原叶。2013年,英国立顿公司推出最新的茶包形状的三角形立体设计。金字塔形状的茶包使茶香溶解得更快更彻底,并给茶叶最大的伸展空间。立体的三角袋,一般都装的是原叶,让饮茶者返璞归真。在中国人们注意这一点。包包的材质上,最新最好的是玉米纤维,更健康,更环保,易降解。这种茶包是未来的方向,被称为“宗焦包”。

不仅如此,袋泡茶的品种也变得越来越多样。从最初的红茶、绿茶、花茶等品类,发展到如今市面上的各种茶类:保健茶、解酒茶、明目茶、吸引女性眼球的减肥茶、美容茶等。,而且几乎已经到了“没有想不到的,没有买不到的”的程度。

省事省时不是偶然。

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说,17世纪进入英国的茶是“文明的支柱之一”。然而,在袋泡茶发明之前,喝茶的人必须将杯中的茶叶全部过滤后才能饮用,而且过滤茶叶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

从65438到0953,泰特利茶业公司因为看好市场前景,开始批量生产袋泡茶。他们认为袋泡茶操作简单,能使茶叶与开水充分接触,从而冲泡出香浓的热茶。

当然,说服英国人喝袋泡茶而不是散装茶并不容易。据说tetley公司最初将袋泡茶引入英国时,为其设计的广告词相当简洁。它只是说,“泡一杯好茶,用茶包,简单快捷,只要一分钱。”

统计显示,英国人每天喝掉654.38+0.3亿杯袋泡茶。甚至有媒体报道:“英国人每天消费的液体中有40%是茶,而且大部分用的是袋泡茶。”

与其他喝茶方式相比,袋泡茶有着独特的优势,最明显的就是省时省事。要知道,时间和效率对现代人来说已经不像以前那么重要了。茶包携带方便,可以随时冲泡,不用随身携带大茶壶。从省事的角度来说,当你想喝茶,但又不想经历传统方式复杂的冲泡程序时,袋泡茶无疑是最好的选择。比如做奶茶的时候,抓一把茶叶扔到容器里,喝之前要过滤,过滤工具要清洗干净。这样的麻烦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用袋泡茶就没那么麻烦了。放一个茶包进去,出来的时候容器里一点茶渣都不会剩下。而且茶包里的茶叶重量是一定的,注入的水量也是标明的。

其实还有一个传统制茶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就是茶叶的营养经过研磨后释放得更完全。从茶叶所含维生素、氨基酸的溶出来看,80%的袋泡茶在第一次冲泡时就被浸出;第二次酿造浸出率达到95%以上;茶叶中含有的其他有效成分也是如此,如茶多酚、咖啡因等。

如果说偶然发现袋泡茶只是因为一次疏忽,那么袋泡茶的流行不是偶然,而是刻意设计。创意是偶然的,设计是必然的。现在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越来越忙碌,所以人们更多时候需要的是一种简单的生活方式。袋泡茶这种简单的喝茶方式,正好满足了人们省事省时的需求。把复杂的事务简化一步到位,是当今人们最需要的。袋泡茶的设计以规范简单的方式省略了传统饮茶方式的复杂流程,却保留了饮茶的效果。袋泡茶形成的新的饮茶方式方便了人们的现代生活。

为什么中国人不认可袋泡茶?

中国的袋泡茶主要是方袋包装,以茶粉为主。中国人对茶的认识还是倾向于原型茶,对茶粉有低端的认识。因此,袋泡茶虽然诞生于上世纪初,但在中国一直没有引起业界的重视,甚至被认为是茶产品中的脏角色。

在中国,茶叶销售仍以散茶为主。中国茶叶长期处于有品种无品牌的尴尬境地。龙井、普洱、铁观音、大红袍、太平猴魁、信阳毛尖、銮瓜片、茉莉花茶等。都是茶叶品种。虽然有一些区域性的老字号茶叶店,但在当地知名度并不高。哪一种才是真正的优质茶,就不得而知了。不产茶的英国有一个世界知名的茶叶品牌——立顿。品牌是标准和质量的代名词。袋泡茶适合品牌运营。大中城市、经济发达城市、工作生活节奏快的城市对袋泡茶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随着设计服务与茶产业的融合,加强中国茶品牌建设,打造强势品牌,将为中国茶打开更广阔的海外市场。

目前全球每年袋泡茶的消费量占茶叶总消费量的23.5%,而我国目前袋泡茶的消费量仅占茶叶总消费量的3%左右,因此国产袋泡茶未来的发展空间非常巨大。国际茶叶委员会主席米歇尔·本斯顿曾表示,茶作为一种健康饮品,正在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过去20年,全球茶叶产量和消费量增长了50%。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生产国和消费国,中国发展茶产业具有很大的优势。当袋泡茶行业发展风起云涌的时候,我们迫切需要改变。

整个广阔的世界

作为茶包

遭遇创意设计

现代生活中,很多产品都与创意设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袋泡茶遇到创意设计会有怎样的火花?2011年春天,威廉王子大婚的时候,市面上出现了一款印有威廉王子和凯特王妃卡通图案的袋泡茶,非常受欢迎!大概英国人还是很期待看到他们谈恋爱吧。

其实把名人图案做成茶包标签的想法早就有了。奥巴马、普京、英国女王等政要都被这样“包装”过。人们似乎对这样的产品情有独钟,这样的创意设计还在继续。也可以说,当茶包遇上创意设计,就有了特殊的附加值。每一个创意设计都是独一无二的,新颖的,袋泡茶总是可以变得新颖。茶包行业也会因为经常创新的设计而不断培养新的消费群体。

未来趋势

方便茶

创造喝茶的“快速时间”。

据调查,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80%的消费者需要简单、方便、安全、有味道的茶。因此,中国茶亟待创新。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创新的突破口在于袋泡茶、速溶茶、茶饮料等“速溶茶”的开发。其实开发袋泡茶也是对茶叶资源的充分利用。名茶、油茶。而茶梗被称为附脚茶,但也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袋泡茶的出现与消费群体的多元化有关,尤其是国外品牌袋泡茶的出现,将消费者带入了饮茶的“快时代”,而以中端人群为主的国产袋泡茶的出现,为消费者提供了全新的饮茶理念和选择。我国袋泡茶起步较晚,1991产量8000吨,仅占全国茶叶总量的1.6%。到2001,产量达到2万吨,十年内袋泡茶产量增长250%。

随着三角锥形包装袋的诞生,袋泡茶的体积增大,可以用来包装铁观音等大叶种茶叶。由于其便携、卫生的优势,虽然三角锥形包装袋的成本比普通方形茶粉袋高100倍,但这是一种消费趋势,在国际消费市场上已经得到认可。

其实,边上的茶包就是茶产业发展的开阔地,也是中国茶未来走向世界的制高点。以包装茶包的形式,融合中国茶资源和茶文化,根据不同的消费需求,为消费者设计开发方便、快捷、经济、卫生的饮茶体验,全面打通茶产品的现代渠道。

延伸阅读

古代人用《茶经》喝茶。

中国是世界茶和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我们的祖先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关于茶学的古籍,其中最早、最全面的是唐代“茶神”陆羽的《茶经》。论述了茶的起源、品种、分布、制作、冲泡水、器具、轶事等,对中国乃至世界茶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饮茶起源于生吃茶树的鲜叶,是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而与自然斗争的产物。在原始社会,人类在山野狩猎动物和寻找植物作为食物,采摘各种植物的叶子,并试图用嘴咀嚼它们。有时候遇到一些毒草,吃了就中毒了。鲜茶叶的味道虽苦,但食用后能使人兴奋,排毒。

因为去山野采摘生茶树的叶子很不方便,下雨的时候更是难上加难。况且茶树的生长是有季节性的,采集的鲜叶不耐储存。所以,人们在晴天就把新鲜的叶子放在太阳底下晒干,以便随时取用。这是最原始的茶叶加工方法,现在被称为“青片”。但干叶吃起来很难下咽,后来从吃发展到喝。

中国制茶历史悠久。野生茶树自发现以来,经历了从生煮汤到饼茶,从绿茶到多茶,从手工制茶到机械化制茶的复杂变化。各种茶叶品质特征的形成不仅受茶叶品种和鲜叶原料的影响,还受加工条件和制作方法的影响。

茶的使用始于咀嚼茶树的鲜叶,并发展成为生煮汤,类似于现代的煮蔬菜汤。记载春秋时期齐景公宰相晏婴生平事迹的史书《晏子春秋》中有以茶为饭的记载:“婴儿美态时,食除粟之米,煮三五蛋,只饮茶。”据说燕英作为一个国家,吃的都是糙米,除了几个荤菜,就是用茶叶做的“茶菜”。三国时期,魏出现了对茶叶的简单加工,将采集的茶叶先制成饼,晒干或晒干,这就是制茶技术的萌芽。

三国时魏人张仪所作《广雅》中有这样的记载:“荆、巴之间采茶做饼,用米糊做饼。”据说人们会先将采集的茶叶做成饼,晒干或晒干,饮用时磨碎冲泡,加入调料做成汤。到了晋代,越来越多的文人加入了饮茶的行列。不仅出现了《登成都塔》、《楚歌》等品茶诗,还出现了杜宇的《词泽自东隅来,形如公柳》。可见文人“以茶待客”的礼仪是显而易见的,泡茶也是显而易见的。

从唐代到宋代,贡茶兴起,建立了贡茶院,组织官员学习制茶技术,从而推动了茶叶生产的不断改革。蒸青饼在唐代已逐渐改良。陆羽《茶经创作三》记载:“清,采之。蒸、捣、拍、烘、穿、封、干茶。”在晴天采摘茶叶,在甑中蒸,用杵臼捣碎蒸过的茶叶,将茶粉拍成饼状,最后将茶饼放上,烘烤,密封。经过这样的加工,去除了生草的味道,茶叶变得鲜美醇厚。

制茶技术在宋代迅速发展,出现了奶茶和蜡茶。后来,龙凤图案被添加到饼茶的表面,被称为龙凤饼。随着唐宋元时期的进一步发展,炒绿茶的数量逐渐增多。其制作方法一般如下:高温杀青、揉捻、复炒、焙干,与现代炒绿茶的方法十分相似。在制茶过程中,由于对保证茶叶香气和滋味的探讨,人们通过不同的加工方法和从不发酵到充分发酵的一系列不同的发酵程序,摸索出一些规律,从而制成了具有不同色、香、味、形、质特征的六种茶,即绿茶、黄茶、红茶、白茶、红茶和绿茶(乌龙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