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死前,为什么三次请朱迪来?
据史书记载,朱元璋* * *有26个儿子。由于朱元璋和马皇后感情深厚,又最爱马皇后,为了表达对马皇后的爱,朱元璋把皇太子授予了年仅13岁的儿子朱标。这种选择无论是从长子继承,还是从感情伦理上,都是没有问题的。为了培养儿子朱标,朱元璋也倾注了大量心血,专门请来江浙一带的名人,如宋濂等人,来教导皇太子朱标,从各方面培养朱标的心性和才能,同时也经常以极大的热情对他进行教导和引导,一心要使朱标成为他心中的理想接班人。
但是天无绝人之路,所有这些美好的计划都在朱彪生病后遗憾地结束了。在朱标做了25年的皇太子,洪武二十五岁的时候,38岁的朱标从陕西考察回来,不幸染上感冒,因得不到医治而死。白发人送黑发人,让朱元璋很难过。但是生活总是要继续的。朱标死后,皇太子的选择再次被提上日程。但这一次,太子的选择让朱元璋很头疼。
按照当时的规矩,优先选择继承人的应该是太子朱标、黄朱(滕),其他的儿子、私生子和孙子。按道理,朱允炆应该是接班人,而且顺序相当靠后,但历史上总有各种巧合。
朱标死后,本应选择长子继位,但不幸的是八岁就去世了,于是接班人的选择就落在了孙子朱的头上,而朱当时只是长孙。然而,不幸的是,朱的母亲,当时的太子妃,死得太早了。在朱的母亲刚刚出生的那一年,事情朝着的方向发展。原王妃死后,朱允炆的母亲成功成为新王妃。此外,朱允炆当时的表现赢得了朱元璋的喜爱,所以朱允炆很幸运地成为了他的第一个孙子。
其实按照上面的继承顺序,我们会发现,朱标死后,继承人的选择充满了变数。其实朱元璋的儿子是有机会成为继承人的,只是朱元璋选择继承人太快了。从1392年大儿子朱彪的死,到1395年二儿子的死,再到1398年三儿子的死,短短几年发生了太多的事情。如果1398的继承人尚未决定,朱迪也可能成为继承人。但朱元璋怕大睡,当然不会让太子的位子有这么长的差距。所以王位继承人碰巧是朱允炆。
从史书中我们可以知道,朱标死后,在朱元璋的26个儿子中,朱迪是为数不多的具有杰出才能的人。朱元璋也肯定了朱迪的才能,曾经对大臣们说:北方还是要靠朱迪来防守。那么为什么朱元璋没有为朱元璋储备这么有能力的儿子呢?原因大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朱迪不是在马皇后出生的。根据延续了数千年的长子继承制原则,朱元璋不会打破数千年的规则,让朱迪成为继承人。
第二,朱元璋曾经梦到一件很神秘的事情。朱元璋梦见一个穿着盔甲的人来找他要皇位。朱元璋也被吓醒了。一觉醒来,有人报告说,一个妃子刚刚生下一个男婴。这个男婴就是后来的朱迪,他的母亲曾经是元朝的妃子。这种现实的映射决定了朱迪得不到朱元璋的爱,更谈不上他的接班人。当然,这只是其中一种说法。毕竟,关于朱迪的母亲到底是谁,有很多说法。
第三,朱迪更适合与国家作战,而不是保卫国家。朱元璋看中了朱迪的才能,但他也知道朱迪的性格与自己过于相似。战后,明朝需要的是休养生息,而大臣们之所以支持朱允炆,是欣赏他是个书生,是个孝子,希望他登基后能以德治国,以文治国。
因此,除了长子继承制的客观原则外,还有各种干扰因素阻止朱迪成为继承人。但实际上,朱元璋也不是没有让朱迪继位的想法,但最终还是为了大局着想而打消了这个念头。
朱元璋活着的时候没有立朱迪为继承人,为什么临死前多次问“王子会来吗”?他的目的是什么?这也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个谜。
一种猜测是朱元璋想把朱迪变成他的继承人。这种观点是基于朱元璋在朱标死后和大臣们讨论太子人选的问题,多次摇摆不定。他也想过立自己的四个儿子,大臣们回答说:“燕王、秦晋王该立在哪里?”。后来,为了安全起见,我选择了朱允炆。所以,朱元璋临死前还不死心,要朱迪上床再告诉他一遍。
另一种猜测是,朱元璋想除掉朱迪,以免后患。明史记载了朱元璋的遗诏。朱元璋要求,他死后,所有的王公都不得进京参加葬礼。就算是普通人死了,他们的儿子也要回家参加葬礼。在古代,朱元璋的做法不禁让人怀疑。唯一的解释是,他担心他的孙子朱允炆不能顺利继承王位,他害怕他的儿子们会以参加葬礼的名义制造孙子的叛乱。
虽然答案不得而知,但今天看来,原因更倾向于后者。其实朱元璋是一个很有见地的皇帝。他认为战斗国家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领主,但是保卫国家需要一个仁慈的领主。以朱元璋的阅历和性格来说,在他生命的尽头,改变遗嘱的机会并不大。然而,不管怎样的猜测,不可否认的是,朱元璋和朱迪都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