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荣的《哲学与生活》。

哲学作为一门科学,本来只是一种生活态度,就是保持好奇的天性,探索万物的真相。这种态度就变成了“爱智慧”。诚然,没有生活,哲学就会空虚,没有哲学的生活就会盲目。

方东美先生说:“哲学不能烤面包,但它能使面包变甜。”换句话说,哲学不能当饭吃,但可以让人知道吃什么。

当我第一次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领悟了两件事:第一,人生就是买面包、烤面包、吃面包的过程;第二,面包要好吃,就需要调味的蜂蜜,而且那个蜂蜜应该是哲学。我们可以理解,活着是一回事,活得有意义是另一回事。哲学是一个致力于异议的万花筒,所以意义是指理解的可能性。比如我去外国餐厅,看到菜单是用英文写的,我完全看不懂,所以这个菜单对我来说毫无意义。所以如果我不想闭着眼睛点菜,我就要观察下一桌客人桌子上的现成菜,然后指着服务员。如果不谈哲学,可能会陷入盲目碰撞,或者随大流。

如果我们去图书馆查资料,一定要按照书目编号。这时我们会发现,数字“0”代表的是大类,即字典、百科等工具书,数字“1”是哲学类。为什么哲学排在第一位?这是因为在西方学术传统中,哲学的作用早已被界定,哲学被认为是根本性的、综合性的,即它可以为一切知识奠定基础,综合一切知识。

博士学位的英文是poliosophy博士,即“哲学博士”。意味着任何专业学科的最终状态都是哲学的水平。

哲学的本义是“对智慧的热爱”

哲学上的“爱”重在“友谊”。友谊是温柔而理性的,从相互欣赏和尊重开始,然后鼓励彼此一起走上人生的道路。换句话说,当一个人热爱智慧的时候,他并不是过于狂热地固步自封或者没有任何可怜的博爱,而是一种温和理性的友谊,这种友谊使我们对智慧采取更正确的态度。

每个人都需要哲学。

人生如读书,好好练。终于可以摆脱了,不然人辛苦的生活还有什么必要?比如,人为什么要读书?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多读书吗?当然,减少我们生活中各种不必要的麻烦,并不是读书的目的。

在《鲁春秋》的记载中,有一个叫宁岳的人。他十几岁就开始给别人打工,每天从早到晚都很辛苦,但工资只够维持温饱。看到自己生活无望,他问一个朋友有什么办法可以摆脱这种痛苦的生活。

这位朋友告诉他,如果他愿意学习,30年后就可以避免这种痛苦。宁玥从此没日没夜地听、学。十五年后,她变得非常博学。一个贵族请他当家教,生活就此改变。

当然,这个故事是一个特例,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人都忘记了他们设定的目标。但这也说明,一个人如果有高度的自制力,就能摆脱身体的惯性和虚弱,让心灵更加自由。人的本质在于心灵,因为身体会衰老,再怎么努力也是不可避免的。如果靠身体,只会一步一步走向坟墓,根本没有希望。相反,如果我们明白人的本质在于精神世界,那么无论身体如何变化,心灵都有另一片天空可以翱翔。

可见,哲学对每个人都是必要的,因为人性中有一种哲学倾向——每个人都希望自由,希望能够做自己,摆脱各种限制和压力,作为一个人获得越来越多的快乐。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种状态呢?热爱智慧。热爱智慧就是进行哲学思考。它就像一座人生的灯塔,让我们知道去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