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把孩子加到朋友圈怎么不被拉黑?
为什么家长的“网络困惑”越来越多?
广东省妇联“家庭教育”家长学校副校长哈英敏说,近一两年来,家长遇到的“网络困惑”越来越多。困扰家长的不仅是“孩子沉迷网游”等老问题,还有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带来的“沟通障碍”。
“例如,孩子们在社交媒体上喜欢使用的新词和表达方式经常在现实中使用。当父母不理解这些话的时候,孩子会认为父母是‘格格不入’的。再比如,孩子整天沉浸在玩微博和微信中。父母很想知道孩子的真实想法,于是穷追不舍,要求加入孩子的‘朋友圈’,但很快就被孩子拉黑了。”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广东省妇联和广东省家庭教育协会花了一年时间组织编写了《儿童家庭教育手册——网文》,目前正在印刷中。打印后会通过街道、妇联服务站点发布,也会放在广东省妇联网站上,供家长参考。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家长正确看待网络时代和社交工具带来的‘代沟’。手册里总结了很多‘网络新词’,供家长学习,不过这些词很快就会更新。归根结底,最重要的还是父母观念的转变。”哈英敏说道。
与孩子沟通畅通的家长黄女士,在这方面有很多“经验”。所以她说,她女儿自己也学了很多新词,比如“二次元”、“大触”、“平行世界”,这些词有的来自动漫、网络小说,有其文化内涵,有的来自科幻小说,其中也包含很多“科学元素”。“一般来说,孩子没有耐心向你解释。不知道,就走不下去了。但其实自己在网上查是很容易的,父母也可以了解一些新的动向,挺好玩的。”
防止孩子沉迷网络游戏的关键是协议
很多家长指出孩子沉迷网络游戏,但各种方法收效甚微。有专家表示,只有参与儿童网游,了解孩子在玩什么,才能更好地沟通。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儿童心理学专家高兰认为,我们首先要整合、了解孩子在玩什么,然后才能判断,这也是沟通的基础。
哈英敏认为,对于大多数成年人来说,儿童游戏可能并不好玩,但儿童的上网行为也可能是一种现实的投影。通过观察孩子喜欢的游戏内容,也可以了解他们内心的需求。比如一个孩子爱赛车游戏,说明他追求某种刺激。如果现实中能安排一些激烈的活动,孩子就不会单纯依靠网络来满足。
“妮妮妈”的开放是为数不多的赞成孩子玩网游的家长。女儿妮妮在小学时曾玩过三国、魔兽等游戏,但妮妮的妈妈在仔细了解这些游戏后,认为“这些游戏大多是技巧性的,比如通关游戏,可以培养全面的解题思维。”尼尼玛认为,控制孩子玩耍时间最有效的方法是双方做出约定。“一般玩一个好游戏需要1个小时以上,所以约定每个游戏时间为1小时。如果你不遵守,你将付出代价。虽然你们会为此争吵,但目前还是比较有效的。”
不被黑的关键是保持距离。
很多孩子都有自己的微信和微博。看到孩子天天拿着手机,家长也想通过社交工具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于是,很多家长以软磨硬泡的方式加入孩子的“朋友圈”。但这些家长很快发现,“朋友圈”里几乎没有孩子的更新,后来才知道被孩子“黑掉”屏蔽了。
为什么孩子会“黑”父母?对此,《儿童家庭教育手册——网络篇》指出,儿童网络社交场所原本属于同龄人的聊天空间,有着特殊的受众群体。家长的积极参与“破坏”了同龄人的圈子。同时,孩子也不喜欢家长宣传的各种“鸡汤”“养生”的文章。此外,虚拟世界中两代人之间的沟通障碍必须在现实世界中面对面解决。家长要避免给孩子一种无所不在的印象,保持一定的距离。
女儿的朋友圈一直对她的父母方杰开放,她说:“进入孩子的朋友圈是有一定技巧的。秘诀就是低调,不发表太多意见,不做太多评论。只是看看。另外,不要在朋友圈说孩子发了什么。比如你在教孩子的时候,最近在朋友圈说了什么?另外,不要好奇,也不要太热情,让孩子觉得你在监视她。”
就此问题,记者采访了多位青少年,他们也分享了自己最反感父母的社交媒体行为。这些行为包括:经常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孩子不希望公开的照片和个人隐私;经常在社交媒体上转载各种推送文章;设置在线提示,一旦孩子登录社交媒体软件,立即唠叨;我喜欢了解并深入了解我的孩子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的内容。经常把孩子拉进一些不熟悉的群聊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