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乡古宅记忆

潘敬之先生是潘荣贵公爵的后裔。他带我们参观了仅存的“桥下潘达屋”和“西门潘达屋”。这两座古宅建于清代。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依然完好无损。西门潘达府的前门面向闹市区,后门面向太平池。坐南坐北,三进。左右各有厢房,由台门、前室、正房组成一个院落。院内亭台楼阁、假山、奇花异草,美不胜收,可与余大屋、沈泰丰等古宅相媲美。在金乡众多的明清建筑中,潘家楼无疑是杰出的代表。

第一,贵族家庭盛产黄金和农村卫生

据光绪《潘氏族谱》记载,南宋末年以前,潘氏家族居住在平阳西门。后来由于元兵入侵平阳,始祖一家由海路逃到宁波(鄞县),定居在鄞县城前街,后从宁波返回平阳。林公公有三子:海城、克里斯蒂娜、韩海(《谱》中“海安”),韩海(海安)在观海卫任职(康熙二十年前属定海郡,后改为镇海郡,沿用至今,非今舟山定海)。明初辛公、冯公出兵建金乡魏,海公领兵移至平阳金乡,于是移至金乡盘石。大哥叫龚海成,住在长江以南的潘家庄、板浦和何志村。

定居金乡卫的海安,被授予千户指挥公职。因战功提升为游击战,在金乡被授予安远将军、不举卫西门。从此,潘氏家族在金乡兴盛起来,成为金乡名门望族。

明末清初,金乡城经历了陈仓起义和顺治迁边之灾,城内贵族家庭纷纷逃离家乡,几乎是一座空城。潘氏家族在迁边之乱中丢失了家谱,所以在下一代,潘氏家族的事迹无法得知。随着康熙展界的恢复,原金乡各大家族陆续回迁。潘氏族人回到西门的故乡,重建家园。从此文物常新。

金乡的潘家三房最红火。九世纪时,是应教公,名昭隆,名迁西。我老实勤快,因家事休学,捐官。英教公生三子,长子飞,次子散,三子荣。三个儿子都是学文学的,分别考取了贡生。英教公经营有方,管理有方,生意兴隆,是金乡市有名的富户。自从英角公开盖房子后,此后几代人反复盖。潘宅因其建筑精美,规模宏大,成为金乡城为数不多的名宅之一。

潘的祖先是如何致富的?族谱中没有具体记载,后人也不知道详情。据金祥《殷家谱》记载,擅长制作蜡烛的宁波人殷,看中平阳沿海渔民对蜡烛的需求,迁居金祥市,创建了“殷大同”商号,专营蜡烛,生意兴隆。后来,尹把分号“尹大同”开到了福建潘的地方。谁知,店里的店员不小心打翻了蜡烛,结果尹的家产几乎全部被一场大火烧毁。尹并没有气馁。他回到金乡城寻求东山再起。他得知潘囤积的油(制作蜡烛的原料)有点变质,急着要卖掉。他主动以很低的价格买了下来。正是潘家的这批油,让“尹大同”活了下来,重现辉煌。但根据潘氏家族的说法,潘氏与殷家有血缘关系。为了帮助处于困境中的尹家,他把一半的油给了尹。潘与殷石油交易的具体真相我们不得而知,但笔者在殷与潘的族谱中发现,他们几乎世代联姻,潘家极有可能就是靠经营石油生意发了财。

金乡还流传着一个传说,尹家和潘家曾为了攀富上演过一次“斗智斗勇”。尹家的女儿嫁到潘家后,尹家提前派人偷偷量了潘家大月台门的宽度,故意让新娘的轿子比月台门宽。当天,欢送会因潘家台门口轿子难行而焦虑。潘大师知道这是公婆故意造成的问题,便悄悄吩咐家人把一筐筐银币抬出来,堆在墙下,直到与墙平齐,好让轿夫从阴山过墙。当然,这个传说不一定是真的,但潘家富鱼至今让金乡人津津乐道。

第二,潘荣贵冒着生命危险起诉黄梅

在潘英娇的三个儿子中,潘荣贵是最优秀的。潘荣贵(1728-1810),本名如磐,本名枕岩,本名宗彝,生于戎族。自幼天资聪颖,1753岁入郡学,丙子(1756)捐贡。宝台在《潘先生八十寿辰(代)序》中称之为“乡村城市典型的英伦之风的缺失和旧雅”

嫁给了深爱着他的袁。不幸的是,袁的命运并没有永远持续下去,留下了三个年幼的儿子要养活。潘荣贵深爱着他心爱的妻子,而且从未结婚,因此他深受村民们的尊敬。

潘荣贵在任侠行动,慷慨节俭,勇于承担责任。当时的平阳县令黄梅贪凉聚敛财富,使平阳士绅易受剥削。其中,吴荣烈、潘荣贵、董正贤等乡绅利用浙江秀才窦光鼐到平阳游玩,联名指责黄梅补亏,中饱私囊。有“钢铁帝国”之称的窦光奈怒不可遏。他接受了乡绅的申诉,上书朝廷弹劾黄梅。谁知道黄梅背后有阿桂等朝中权贵撑腰?他们反驳说,窦光耐鼓动平阳百姓诬告黄梅。乾隆皇帝分不清真假,就撤了窦光耐的官职,下令将此案送往杭州共同审理。为了取证,窦光鼐再次前往平阳,并邀请吴荣烈、潘荣贵、董正贤等乡绅陪同前往杭作证。其实大家都知道,联审的官员都被权臣阿贵买通了。在这场正义与邪恶较量的官司中,每个人的生死都是无法预料的。联合审理前,窦光耐痛心疾首地说:“我愿为此事献出生命,你也受牵连。你有什么遗憾吗?”吴荣烈、潘荣贵、董正贤等乡绅决心决一死战,与窦光鼐共进退,大家都写了遗书。在法庭对质中,联审的官员确实刁难。潘荣贵忍无可忍,当庭高呼:“自古人皆有死,人无信不立!”审问者互相照应。

最后,窦光鼐将吴荣烈、潘荣贵等乡绅提供的物证通过朝中大臣直接送交乾隆。铁证如山。乾隆皇帝得知真相后立即下令彻查,黄梅案出现转机。最后黄梅等官员受到了应有的惩罚。黄梅案的结局让吴荣烈、潘荣贵等江南乡绅引以为豪,但这个案子也耗尽了所有人的精力。此案之后,这些江南乡绅无心参加乡试,隐居家中,四处游仙,为子孙上课。

笔者查阅了金乡潘氏、峡口吴(今前镇)、东庄董氏(今龙岗镇)的族谱,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三个家族是相互通婚的。例如,的儿子潘,原是东庄武术家董大彦的长女。据《民国平阳县志》记载,董大眼,本名韩石,名敬斋,住东庄,乾隆十八年为武官。潘原来嫁给了早亡的董适,又续娶了董大眼的三个女儿。和吴荣烈、潘荣贵一起去杭州诉苦的董正贤是董大眼的侄子。潘的儿子潘友元娶了夏口的二女儿吴乃康,吴荣烈是吴乃康的舅舅。“黄梅案”被称为浙江三大悬案之一,轰动全国。在这场官司中,吴荣烈、潘荣贵、董正贤三位乡绅,可以在这场官司中亲如一敌,为人民生死与共。除了报答窦光耐的恩情,他们还应该和孩子有一份可贵的亲情。

晚年,潘荣贵热心于当地的公益事业。他还在潘氏修宗祠,追溯姓氏起源,手编潘氏族谱,为后人留下了遗产。他在金乡市过着平静的生活。他八十大寿时,温州知府送来了鲍太岱写的《长寿序》。在朝廷眼中,潘荣贵“心老体老,须发皆白,但说起来,色温强,达人情世故。”他钦佩潘荣贵在黄梅案中作为儒生的慷慨和侠义的品格,称他为“伟人”。

三、发家致富好潘雪柔

潘荣贵有三个儿子,长子潘,次子潘,三子潘学畴。这三个儿子从小学习文学,都有所成就。潘石屹的三个兄弟总是很友好。长子潘(1759-1843),字靖康,作诗,隐退朝廷。他年轻而暧昧。身体虚弱的时候,他研究经史,做书法家。他在甘龙桂茂(1783)县考中得了第二名,官考中得了第一名,进了县学。同年,我从窦光鼐那里得知我是一名博士生(也就是龚升),进入了国子监。但此后多次参加乡试均告失败,于是放弃科举,专心管理国内事务。嘉庆任申(1812)捐赠了首席秘书文立的头衔。

失意之余,潘投身商界,却如鱼得水。他以500多两白银为资本,到温州城开了“汇川”和“广兴”两个典当行。在温州城里,他交了两个朋友,经营得不错,典当生意红火,财源滚滚。虽然他是个商人,但潘没有任何经商的习惯。他喜欢和文士交朋友,他因慷慨和富有而受人尊敬。

不幸的是,他的长子潘幼元英年早逝,这使潘感到深受伤害。从那以后,他就没有做生意的打算了。他结束了在温州的典当行,回到了金乡城。他会从温州有所收获,加上祖上留下的财产,大力购置田地,建造豪宅。据光绪《潘氏族谱》记载,潘回到金乡,又加了五千亩地。在钱伟街建造了11栋新房子,加上原先购买的17栋房子。潘家有100多家店铺。也许街一半以上是潘的。潘把潘氏家族的事业推向了一个高峰,他的财富远远超过了他的父亲。

潘虽然是个商人,但他的见识和度量却是一般商人望尘莫及的,在慈善事业上也从不落后于人。潘通常不轻易答应,但他信守诺言,从不食言。道光十七年(1837),平阳县令廖仲基欲重建平阳城,潘率先出资,带动其他乡绅积极出资。据民国《平阳县志》记载:“道光十七年,知县廖崇有机会与潘等人重修。它有18英尺高,覆盖了642人。”平时为人善良正直,“当众输了高兴,急了高兴”。他救济那些丧偶、孤独和流离失所的人。

潘曾在平阳县亲眼目睹父亲、吴荣烈、董正贤等乡绅辅佐窦光鼐与黄梅进行生死较量。嘉庆年间,平阳又发生了一起案件,北港儒生林仲英状告平阳县令徐英台,最终让徐英台等官员得到了应有的惩罚。潘对林中英的遭遇深表同情,并给予了无私的帮助。林仲英官司胜诉后,潘曾写诗:

我毫不犹豫地去旅行是很难的,只是因为我很沮丧。

唐瑄的品牌和护肤、消炎等等是一样的。

残忍的人悦纳事物,贪婪的仆人却加添食物。

还好我低头看了盛泽丹,洗去了委屈,铺好了枕头。

在诗中,潘深刻地揭露了地方官员的贪婪和冷酷。晚年,潘享受生活,注重养生。他在自己家的东北面建了一个“土丘处”作为隐居的退隐之地,并精心布置了这个地方,“背上有假山,四周有花木,有鱼有鸟有畜,有池有泉有点缀。”业余时间,潘迟到,抄的字帖,上课指导儿孙读书。过一个桌子总是满的,杯子里的酒不是空的生活。80多岁了,潘雪柔依然精神矍铄,身体很好。他出门不用拄拐杖,不用撑着,后来也因为偶尔感冒去世了。同治二年(1863),次子潘继孚让秀才杨选卿写申论。著名学者高柏园赠“隐居城市”牌匾,附言:“蔡州不偏智,故能推知天地”。

第四,富有而善良的潘文·龚雪

潘荣贵的二哥潘荣光,是个避讳,字贤,号智太,又是个官学生。他也是城里有名的乡绅。他有三个儿子。长子早逝,次子敬绍早逝。只有三儿子潘继承了父亲的事业,支撑着潘氏家族庞大的家业。

潘(1764-1833),字敬群,本名,本名云忠,是人,是恩人。大哥死得早,留下一个女儿。潘把嫂子看得服服帖帖的,死了,侄女就像亲人一样。长大后,他亲自将她许配给郑家楼的学生,并生下了郑,他就是后来建造陡门的总导演。潘还有一个妹妹嫁到了金乡的徐家。她的丈夫死得早,成了寡妇,留下了两个儿子,徐正曦和徐欢然。潘龚雪同情他的遭遇,并提出了两个侄子。

潘从小学习文学,为了管理家务放弃了科举考试。他喜欢和文士交朋友,建造几十座中国房屋,住所叫“伊汤怡”,在房屋后面建花园,假山,开水池;另建一宅名为“攻方旋”,其间文人流连,吟诗作赋,弹唱琴弦。保太写了一篇攻击方旋的后记,描述了当时对方旋的攻击:

“潘先生,君先生,建三室,栽花栽树,建元璋奇石,建庾信小花园。药露红,蕉风可笑。每当春醪抚夕,秋琴开昼,或唤赏,或寻伴。山边帽之游,水之监,松之趣。帘卷处,深绿至眉;槛雕时,香尽袖上。依深美曲,歌采于风中人,情在思,亦可怀。臭死了,要戴香兰;”意为德香,欲修之。"

诗人鲍泰还写了一首题为《三狮图,潘芸杯专题》的诗,他在诗中写道......虽隐隐骨怪,其气已势不可挡。京生海豚和狗怎么会有这么坏的宝宝?”在这首诗中,鲍泰可能隐喻潘是一头狮子,并赞扬他的努力和荣耀。

潘是敦人的好邻居,扶危济困,如补贴修城墙,赔军饷;在当地,有建渡口、修桥等慈善行为。晚年身体健康,精神矍铄,可谓生活优裕。在他60岁生日时,他的侄子郑志坚(郑的父亲)赠送了一块“松陵”牌匾。在他七十大寿之际,他的两个侄子和徐欢然送来了一块“惠德”的匾额,上面记着潘的养育之德和再生之恩。“好吧,我不那么孤独了,舅舅的长时间曝光养育了我,无私地让我受益。吃到地里,小米多,大米多。这房子凉爽宜人。给了房,就有了和谐的家。”如果它是干的,它会茂盛。"

夏口的吴乃仪、平阳派的叶适也写了祝寿词。其中,吴乃仪在《吟翁六十寿辰序》中写道“此翁风流倜傥,客语自绛雪饭来,老子手舞足蹈。我相信是梅花。”叶适称赞他“强孝、淡味、功名。”姿势和玉金一样,程度会亮风。"扇着祖先的芬芳,闪耀着游戏的光芒."

五、潘石后人多才多艺。

潘氏子孙富有,好学,管理有方,维系了潘氏家族近百年。比如潘,潘的二哥,就是大家熟知的和。平阳教叶适为潘题词:“刻苦读书,少交朋友,以文注乡...虽不广为人知,但不愧为酒鬼儒者。”他的长子森春宫,本名淑里村,是在嘉庆元年(1811)由俊秀赠给布政司的。岑春红的长子潘继忠,石全人,是郭健的学生。他帮助他的叔叔潘修建祠堂。可惜他多次科举失败,最终捐给了巡抚。潘石泉平时喜欢读书、吟诗、品酒、弹琴、下棋、书画来娱乐晚年。当他60岁在荣庆时,他的亲戚和朋友送给他一块“首开”的牌匾。南楼诗人郑曾写过一首诗《送别潘石泉》:

狮子山上的云和树的颜色是无边无际的,所以当你回头看的时候不要讨厌它。

文还活着,而的梦是难忘的。

我羡慕你像潘岳一样思考,但我为郑庄感到羞耻。

西园什么时候再聚,勤动手?

潘之子潘有元(1797-1823),本名华南,字丙极,嘉庆二十三年(1818)获二等御制专利。潘有元勤奋学习诗词书法,可惜参加了几次。潘雪柔命令他放弃科举,帮助他管理家族企业。后来他照常向同治汇报了捐款的事。潘佑元节俭、宽容,并专攻书法字帖。牌匾上仍有铭文,但他27岁就去世了。潘有元与夏口吴乃康的二女儿吴乃康结婚,生了两个儿子。长子潘大夫(1817-1864),名明哲,为监,捐光禄寺部,捐运盐部,被朝鲜任命为大夫。郑曾写过一首诗《肖春谢潘大夫渡河送别》:

公鸡啼叫,风一路帆。

山还在夜月,雨就要下了。

更有浮梗的痕迹,对柳条的无限情怀。

我曾记得,我也曾在窗边点着蜡烛,频频推销着关于春夜的新词。

潘幼元(1823-1866)次子潘继孚,本名垂绪,参与平阳城墙修缮,议八品省院巡抚。潘继孚长子潘庆洪,南楼诗人郑之子,名。咸丰做主管多年(1859)。郑有《赠潘继孚、昆嵛及、秦记》:

每次对方圆微笑,我就知道哥哥有麻烦了。

30年,契约偏爱,两代人结盟。

站在钢琴上,尊重感情,很难谈及历史和梦想。

更多的是对宝叔的怜惜,处处以温柔著称。

潘有元的二女儿夏,夏八妹的上司,曾帮助张嘉普与郑对抗钱会。他们一起建造了一座体厚体薄的陡门。

再如潘之子潘复娥(1813-1868),本名淑堂,本名陆渊,道光四岁(1833),赠学生,道光庚子年1840修平阳。他还捐了三百亩良田给平阳苗圃,他对孩子的恩情在同治元年(1862)得到了尊重。在他50岁生日时,郑、夏成秀、吴、许等侄儿献上“盛恒”匾额,称赞他“富而不骄,性善”。同治九年(1870),平阳县方巍题写的四字匾额赠给潘甲,表彰潘福娥失俸、修城、捐钱济贫、忍饥挨饿等慈善行为。

六、一代名师潘钟吾

一方面,潘氏家财万贯,可与金乡俞氏、夏氏、殷氏比肩。金乡学者夏少秋曾这样描述潘家的盛况:“庆酒欢唱,总是宾客盈门,灯火辉煌,杂糅嘈杂,真是互感天地之福。”潘体光,洪之子,人称“先生”。他英俊潇洒,精通诗歌,热情好客,挥霍无度,但不幸英年早逝。从那以后,他的家道就一直在走下坡路。迪美的妻子石喻是金乡著名乡绅于小兰的女儿。她22岁开始守寡,但她很聪明,持家有方。十几年来,几乎是一塌糊涂的家庭经营得很好,仓库也很充裕。据夏少秋在《儿女之母六十周年》中记载,当时金乡的潘氏家族与俞氏家族、夏氏家族并驾齐驱。但此后,俞氏、夏氏只觉自给自足,潘氏得以“事业辉煌于世,夏宅满渠渠,门庭如旧。”感谢余的工作。于苦心养大独子潘钟吾,延长师承,严格监课,稍有懈怠即鞭笞,终于把他培养成人才。

潘忠武,本名皮奎,字程烈,在金乡才华横溢,为人正直,是老乡们称赞的名人。民国十二年(1923),平阳县第五小学(金乡小学)校长余先生让位,潘忠武接任校长。潘忠武热爱学校,下大力气修缮校舍,培养人才。当时金乡的学术界非常活跃。为反对军阀战争,推动国民革命,留学文祥的苏和陈世春于暑假回到金乡,成立了“醒狮制衣讲习所”,并拍卖没收的日货运动所得作为活动经费。潘忠武老师和余云小学老师也非常热情,对讲座俱乐部给予了大力支持。潘忠武甚至让苏等同学借用潘佳开始准备节目,指导他们日夜讨论排练。讲座社曾经演出过《东亚风云》《孔雀东南飞》等反映抗日救亡题材的剧本,醒狮古装讲座社一直坚持到1924。

潘忠武是金乡有名的乡绅,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他和蔼可亲,为人公正,对家乡充满期待。在刘绍宽的日记中,有很多潘忠武参与调解社会纠纷的事件。潘钟吾也是一位诗文俱佳的学者。当时平阳最著名的人物是刘绍宽、夏少秋和王理孚,他们组成了“E社”,定期举行“诗钟”活动。潘忠武也多次参加活动。在《E社》(第五期)中,作者发现了潘钟吾的诗:

看满地的荆棘,随心所欲的起起落落。

寄诗酒愁,闲来种。

每一个入世的人都是醉了,我也乐于欢迎他。

你要知道,君子强体壮,抗霜降寒。

此后,笔者在《吴社十周》中发现了潘钟吾的《七绝》四首,从中可以领略到潘钟吾非凡的诗歌才华:

一首是《春光明媚》:

春天的天气非常美丽,到处都是刘梅。

最深情的蝴蝶是一对蝴蝶,一只只绕着太阳穴飞。

二、淳阴:

没几分钟,春色破寒,炊烟拔不开。

柳岩很懒,没有放下花,整天都在下雨。

第三个是春山。

千山万峰饰新,雨后我爱他。

即使在草丛里,我也忙着找人拾香。

第四,“泉水”

鸭绿春波作格局,落花散鱼。

问他一年下多少雨,涨到黔西。

潘忠武家有一座小楼,叫“印石轩”,是一群文人聚集的地方。民国甲子年(1924)九月初九,刘绍宽赴金乡投宿潘钟吾《印石轩》,与夏少秋、鲍仲甫、陈普生、隐帝安、夏圣泉等友人。刘绍宽为这一雅集写下了一首长诗:“甲子庆重阳节,风和日丽。我住在狮子山脚下的盘石。打开窗户欣赏风景,我却和群山一起快乐。有七八个朋友,也会停下来。与酒同来,与王洪打算的盛会...

作为金乡最著名的乡绅之一,潘忠武深受百姓尊敬。但在1949之后的土改中,潘忠武一次次倒霉。先是把富丽堂皇的潘宅没收了,然后把他家的良田全部还给了公家。潘忠武自己也被扫地出门,生活在围墙下,最后死于贫困和凄凉。他的悲惨遭遇让人感慨无限。

民国时期,潘氏家族也出了不少人才,除了潘忠武,如潘体涛,字,浙江陆军小学毕业,陆军步兵中少尉;徐攀(潘长贵)黄埔军校17期毕业;潘忠武的孙子潘志培,毕业于大夏大学,从事教育工作,从温州中学退休。今天,潘的孙子仍然活跃在政界、学术界和商界。

潘家王氏族能延续数百年,与潘氏祖上重视教育是分不开的。据潘先生介绍,潘氏有大量的“笔支田”,专门用来奖励潘氏的子女学习成绩优异。民国时期,大学毕业的奖励20亩,高中毕业的奖励5亩。例如,潘体涛和徐攀考上了军校,并分别得到了20亩田地。上一次获奖的是潘志培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