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漆器有什么特点?
短暂的隋朝结束后,取而代之的唐朝经历了贞观之治、贞观遗风、开元盛世、元和中兴,从而创造了中国封建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但是,作为一个有着几千年传统的工艺门类,唐代的漆器仍然保留着相当的生产规模。
唐朝时期,漆器的品种不断丰富和细化,包括日常生活用品,如碗、盘、盒、壶、灯、勺、书盒、镜、瓶、花瓶、镜盒、琴等。,还有手工艺品。其形制多种多样,圆形器物的口缘喜欢用多弯形,而方形器物则喜欢用角形。
如湖北监利发现了一批唐代漆器,有五弯梅花瓣形圆足碗、五弯梅花瓣形碗、五弯梅花瓣形盘、角子形漆盒等。
到了唐代,漆器胎除了木胎、皮胎、夹胎之外,还用木条包裹。胎质的制造方法不同于传统方法。具体做法是用很窄的杉木细条,卷成容器的形状,均匀地裱上麻布,然后上色。胎质轻、薄、结实耐用,易脱水保存。
监利发现的这批唐代漆器,除漆勺为整木雕刻外,其余均为木条制作。这批唐代漆器的发现,把我国古代漆器木条盘绕工艺的出现时间提前到了唐代,为研究我国漆器工艺史提供了实物资料。
唐代漆器的装饰技法瑰丽,各种新工艺、新技术层出不穷。金银整平、漆雕、螺钿镶嵌等工艺相当发达,出现了金银整平、螺钿等名贵漆器,使这一时期的漆器装饰华丽精美,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重视镶嵌装饰是唐代漆器的主要特点,特别是在金银脱离、螺钿镶嵌等方面,较汉代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到了唐代,金银雕刻得更细,凿得更细。
金银平面漆器是唐代皇室的高档礼品。唐代金银平面漆器的制作有明确的分工,即平面花件由金工雕刻,再由漆工镶嵌在漆器上。
唐代的金银平面漆器大多是中唐时期制作的。制作中心是长安的官作坊,也有四川、洛阳、扬州的制作。
盛唐时期,金银制品在上流社会十分流行,这充分反映了唐朝经济鼎盛时期达官贵人对富丽商品的追求和爱好。如陕西Xi安唐墓中的“阴平托宝箱花镜”,河南郑州的“金银平花鸟镜”,甘肃武威唐墓中的“金银平托宝箱花漆碗”,以及“金银平漆鞍”,都是唐代漆器工艺中的珍品。
镶嵌珍珠母的技术在中唐时期广泛流行。它只用贝壳,或者用玳瑁、琥珀、绿松石等。在漆器上产生浅浮雕装饰效果。
例如,在洛阳唐墓中发现的“花鸟人物珍珠母镜”显示了一棵美丽的花树,一位老人在树的一侧弹钢琴,另一位老人在树的另一侧拿着杯子听,身后站着一名服务员。在镜钮的下方,有几块岩石,雕着鸳鸯,鸟儿栖息在岩石上,仙鹤在周围漫步。人物的衣服,鸟的羽毛,花的脉络,都是用细纹雕刻出来的,精致而奇妙。
唐代佛教文化兴盛,夹在漆器中的工艺也被用于制作佛像,于是出现了夹在漆中的佛像等大型漆器。因为这种塑像轻巧,便于携带,不怕日晒雨淋,所以受到佛教徒的推崇。
夹是制作漆器的一种方法。早在汉代就流行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开始用制作漆器的方法塑造佛像。这样塑造的佛像,比铜像轻,比泥菩萨结实,更柔和更逼真,所以流行了一段时间。
它的制作方法是先用泥土做成佛胎,然后用颜料在泥胎外面粘上麻布,待颜料干透后,反复多次上色,最后取出泥胎,所以又叫“空象”。
夹子的形象在唐朝还是很受欢迎的。“唐叔?《武侯传》记载:“我挂我牌坊四年为名人堂,命我为大夹塑像。“《太平广记》引王人禹《玉堂闲话》:“我曾在洪州游郭虹,见三宫功德像,插于玄宗年间,制作精美。"
到了唐代,加格造像的水平已经很高了,最著名的是一尊99厘米高的加格佛像。据说唐代伟人的雕像是“像一千只迎宾船,小指里并排坐着几十个人。”唐代中日两国僧人合作制作了毗卢泽那像和鉴真和尚像,都是不可多得的佳作。除了佛像之外,在唐代,这种制漆方法也用于建筑瓷砖。
在唐代的漆器中,素色漆仍是主流,包括黑、红、金、绿重漆,文献中也有记载的一种“回红漆”。
唐朝以前,漆雕的工艺是先在漆胎上刻出一定的图案,然后再上色。到了唐代,这种工艺有了很大的创新,创造了漆雕工艺。
唐代的漆雕是先在漆胎上涂上几十层或几百层漆,然后阴干。待漆层稍干后,在其上雕刻山水花鸟、人物亭台等各种装饰图案。
雕漆有很多种,在漆胎上用纯朱砂雕琢的品种叫“挑红”;用黄漆者,谓之“除黄”;涂黑漆的叫“涂黑”;使用多色漆层者,称为“挑色”;用红黑相间的颜料在雕花图案上涂色,这种雕花颜料的图案倾斜成红黑线,称为“挑犀牛”。
许多历史文献都记载了唐代的漆雕。如明代著名漆艺家黄大成在他的漆艺专著《漆饰录》中就记载了唐代漆雕的品种和切割方法。
在漆器的生产方式上,供皇宫和宫廷使用的漆器工艺品主要由官方作坊生产,其原料主要依赖贡纳尔的产地。朝廷设立的漆器制作作坊由少府监负责,少府监还设立了漆器工匠培训班。新唐书?《百官志》卷四十八记载:
少政监,掌政之术。精雕四年教。三年的车床和乐器工作。两年的工作。一簇竹漆是半生不熟的工作。
此外还有民间漆器作坊,著名的漆器产地还要向朝廷进贡。新唐书?《地理》载:“相州土贡漆器库鲁镇取二十品,文华取五品。”“库鲁珍”漆器不仅在唐代香洲出产的漆器中名列前茅,而且是当时中国最好的漆器,“香样”漆器更是名扬天下。
如《全唐文献》中记载,唐人张廷廉在《请河北省准式折免表》中说:“襄州人善漆器,世取其法,谓之‘项样’。”
“库鲁珍”以轻盈、美丽、多样著称。其中十折纹和五折黑漆沙砾纹的色彩最好,一直是宫廷贡品。
“库鲁珍”也深受边疆少数民族的喜爱,成为内地与边疆交流的珍贵礼物。
大诗人王维,任尚书右丞,曾在自己的庄园中经营漆园,《王右丞集》原序记载了漆园的情况。可以看出,漆器的制作在唐代非常兴盛。
唐代漆器主要见于河南、湖北、江苏、陕西等省,甚至新疆。
例如,在河南郑州郊区的一座唐代墓葬中,发现了一面平背的花鸟纹金银镜。这种镜子的做法是以铜为胎,先在背面画背面,再镶嵌雕刻好的金银片,类似于珍珠母镶嵌工艺。
在河南洛阳市郊区的一座唐墓中发现了一个人物花鸟纹,他的背镜上有珍珠母图案。这面镜子有铜胎,镜背画在地上,图案镶嵌贝壳。
河南省单县唐代姚易墓中发现一批残漆。虽然漆皮已经与漆胎分离,但仍能看出是夹层胎,黑红色漆面,圆形足器,平底器。
此外,陕西后川唐墓发现的镶云龙纹螺钿铜镜,直径22厘米,边厚0.6厘米,圆镜,圆钮,无钮座,高边。
镜背绘于地,一龙嵌珠母贝,盘绕于云端。龙三爪,体态丰满,首尾圆扣,口至扣珠,弯颈,尾缠后腿,两前肢有力伸出,后腿一条一条伸出,体态活泼,描写生动。镶嵌的彩壳闪闪发光,色彩斑斓,是价值很高的唐代工艺品。
江苏扬州发现10件唐代漆器。这批漆器采用的是素黑漆,有木漆和竹漆两种。
唐代花鸟镶嵌珍珠母黑漆经盒保存在江苏省苏州市瑞光寺塔。盒子长35厘米,宽12厘米,高12.5厘米。木制轮胎,矩形,顶部类型。
盒下有须弥座,壶门并列,内施金平纹,如出芽。盒体的竖壁上嵌有石榴、牡丹等图案。封面3组圆形图案,墙上小鸟图案,用花和叶隔开。以上纹饰镶嵌珍珠母,纹理刻线。盒内卷轴上最早的铭文是931年,因此盒被定为晚唐至五代之间的产物。
湖北监利县福田乡发现一座唐代砖墓,内有大量珍贵漆器。这批漆器是木制的,外面是棕黑色的漆,里面是朱红色的漆。造型精美,保存完好,包括漆碗、漆盆、漆盘、漆勺、漆盒等。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发现唐代珍珠母木漆奁。这件漆器是木胎,由胎身和胎盘组成。
陕西省主要是来自扶风法门寺的一批精美的唐代漆器,其中最著名的是一个秘密瓷器制成的绿色,沉重,涂漆,镀金的扁碗。秘色瓷已经是国宝了,漆器用秘色瓷制作,非常奢华,可见其珍贵。这个碗里面装的是秘制瓷器,看得很清楚,外面是金银平的。
此外,在Xi东郊长乐村发现了唐金印金线缎带纹漆背镜,直径22.7厘米,厚0.9厘米。漆面背面为青铜色,圆形,薄书圆钮,素边内侧竖壁。
此镜是盛唐时期金银整平工艺镜的典型作品。镜子背面的图案可以分为两个区域。内区以镜钮为中心,饰以银荷叶。脉络清晰生动,外有金色同心结。
在外围区域,有四只嘴里衔着丝带的金鸟,绕着画面中心向同一个方向飞翔,中间隔着一朵银色的断枝花,鸟的羽毛极其精细。边缘附近饰以金色同心结鸾为祥瑞之鸟,既可比喻才子佳人。是唐金印平镜中最常见的装饰。
古诗词中已经有“凤凰金如一缕,镜玉为一台”的说法,而韵则是寿,长则寿,同心结则永结。
此外,在黑龙江宁安渤海上京龙泉村遗址还发现了一个镶嵌银线的扁漆盒子。在四川、山东等地也发现了唐代的金银平面镜,在陕西、山西、河南、广西、湖南、辽宁、内蒙古等地的唐代墓葬中也有轻漆器。
山西太原金胜村唐墓发现12块红漆盘。在洛阳发现“高氏父亲珍珠母镜”;三门峡发现“云龙珍珠母镜”。
唐代漆器很少,因为漆器技术的繁荣促使人们崇尚华丽奢华。一件好的漆器工艺复杂,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使得朝廷不得不限制漆器的制造。不过当时非常有名的品类是漆琴。
用漆装饰,唐代著名的秦有紫色的“九龙围裴”,栗壳色的“大圣”,朱红色的“飞泉”,黑色的“玉玲珑”。
钢琴制作大师往往是绘画大师。木材、底灰、大漆的选择非常严格。这样才能做到音色悦耳,造型美观。一架著名的钢琴往往是一件美丽的艺术品。
比如九天环秦沛,全长123.5 cm,弦长113 cm,肩宽21 cm,尾宽15 cm,最大厚度5.6 cm,底厚1.1 cm,颜色为紫色。
腹音微扬,琴背龙池顶刻篆书“九龙围裴”,龙池下端刻篆书“含”。水池右侧有10字及“诗梦斋”。
此琴的额头圆而宽,琴颈的宽度和长度延伸到三个徽记之下,腰长横跨在七个徽记的八个点和十一个徽记的两个点之间。琴面的弧度从边缘逐渐长得像天空,丰满圆润。
整个琴身由圆弧连接,线条过渡自然流畅。尤其是在结尾部分,从十三徽下逐渐圆润,冠角线条精雕细刻,改善了琴身的单调,为粗犷的琴身增添了些许灵动,使整个琴身在庄重中显出巨大的气势,具有典型的盛唐风格特征。
小九琴是中最稀有的一种,材质为泡桐,龙池和凤奴马中间呈凹圆形。枣木岳薇,月山跨头,角尾有方冠角和尖结。自古以来,这架钢琴就享有盛誉,被誉为“名琴唐品”和“不死之身”,让人过目不忘。
唐代大圣的乐器,长120.5cm,额高19cm,肩宽14cm,厚9.5cm。琴头是弧形的,琴颈是斜的,靠近肩的收获是小弧形。在第九和第十个星座有一个带有内收弧线的腰。钢琴表面的微弧氧化。背面龙池、丰满为圆形。琴身有断纹,如蛇腹、牛毛、流水、龟背、梅花。全身涂上原粒色,再用朱砂漆多处修补。
“孤草”四个字刻在大圣肩膀的中央,“于震”刻在龙池的下方,“太和丁伟”四个字刻在龙池的内底周围。此外,琴尾还刻有学琴大师杨宗基和杨弟子李伯仁的题词。
唐代漆器与当时铜镜的发展有关,如螺钿人物花鸟纹画了一面直径23.9厘米、边厚0.5厘米的镜子。镜子是圆形的,按钮一样,没有按钮座,边缘很高。
镜子背面镶嵌着厚厚的珍珠母片,上方是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树顶有一轮明月,几只小鸟在枝头跳跃。一只狗蹲在树下,两边各装饰一只凤头鹦鹉。
两个老人面对面坐在一棵树前,中间放着酒壶和酒瓶。左边一个放着音乐,右边一个举杯喝酒,身后站着一个拿着东西的侍女。底部是戏水的鸳鸯,留白用落花落石装饰。每一件贝类都雕有皮毛,是唐代的稀世珍品。
还有一面绘有珍珠母人物花鸟纹的彩绘镜子,直径14cm,厚0.5cm,青铜制成,圆形,较薄,半圆形旋钮,边缘平坦狭窄。因为这面镜子在黄土里埋了很久,剩下的油漆不多了。
镜钮周围排列着贝壳的雕叶、人物、鸟兽等图案,剩余的充漆面上覆盖着绿色和黄色的沙砾,完全掩盖了油漆的本色。这种做法在现存的唐珍珠母镜中未见。
这面镜子很小,纽扣低平,珍珠母花纹密密麻麻,表面没有毛发雕刻。从这些特征来看,这面镜子应该是中唐时期珍珠母镜衰落时期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