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的重点是什么?

中医养生的核心是保持活力。有了充足的活力,身体才能健康,人才能长寿。

四点天人合一。

元气来源于先天的父母,在后期得到谷的滋养,从而调节和维持人的出生、成长、强壮、年老、自足等生命的全过程。元气充沛,轻症不用药物就能康复,重症用药物或疗法就能克服。如果生命力下降,尽管治疗有效,还是难免死亡。

中医认为,人要适应自然气候的变化,否则就会生病,甚至死亡。中医叫“天人合一”,也叫“天人相应”。人的健康长寿不能违背自然气候变化规律。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除了要适应寒、热、温、凉四季之外,还要注意避开风、寒、热、湿、燥、火六淫,更要注意防止气机不正常。这个季节由于气候、大气异常而引起的疾病,称为时令病。

如何避免邪气致病,首先要“动以避寒”、“隐居避夏”,同时要心情舒畅,没有杂念和妄想,保持身体的活力和抗病功能。这些预防措施对年老体弱者更为重要。这也叫调整到四点,与人体相协调。适应季节气候的突变是中医养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心态平和,气血通畅

中医认为,生命活动依赖于气血的通畅,所以“疏散气血,使之通畅,达到平和”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伟大方法。影响气血瘀滞的主要因素是情绪不愉快和心绪不宁。情绪平和可使气血运行保持动态平衡,情绪异常可使气血运行紊乱。据统计,90%以上健康长寿的人,性格都比较温和、开朗、乐观。中医把人的情绪分为喜、怒、忧、思、悲、惧、惊七个方面,也称为“七情”。情绪过多会导致情绪躁动,损害人体的活力和功能。七情分别与人体五脏相关,如:怒过度伤肝、喜过度悲、哀过度伤肺、忧过度伤脾、慌过度伤肾。如果过度愤怒伤肝,可导致肝脏生理功能失调,肝气郁结,火上浇油,出现头晕、头痛、心烦、急躁、口苦等症。肝气长期郁结也会导致脏腑关系失衡。首先会影响脾胃,引起胃病。临床上很多常见病,如高血压、眩晕症、胆囊炎、胃炎、神经衰弱等,多由情志不宁引起。可见情绪与人类生命健康的关系有多密切。所以,情志平和是中医养生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动静结合,形神统一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可以强健筋骨,增强身体机能,使人强壮。但锻炼一定要活动与活动相结合,形神合一。比如运动时心神不宁,胡思乱想,反而会促进气血紊乱。只有形神统一,相互利用,相互依存,才能使人充满活力,健康长寿。五禽戏、气功、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都需要身体活动和冥想来达到形神合一。可见,运动、形神结合、形神合一是中医养生之道的重要环节。

饮食节制保护脾胃

面包是生命的支柱。饮食是人类生命活动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但饮食的消化、吸收和排泄必须依靠脾胃的健全功能。人体的所有组织和器官,只有通过脾胃对水和粮食的消化、吸收和分配,才能维持其正常的功能活动。所以养生非常重视保护脾胃。实践证明,长寿健康的老人都是饮食良好,脾胃健康的人。同时脾胃功能完善,可以增加人体元气的抗病能力,也就是免疫功能。汉末名医张仲景也指出:“脾旺四时不受邪”。因此,历代医家在防病治病、养生保健中非常重视调理脾胃。

脾胃功能受损的原因很多,如气候突变、精神刺激等。,但主要表现在饮食方面,暴饮暴食,吃生冷油腻之品,或过饥过饱,饮酒过量等。,会损伤脾胃。金元名医李东垣也指出:“脾胃气弱,饮食自倍,则脾胃气伤,元气不能充,百病皆因之。”饮食方面,最好有规律,定量,定性。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饱,晚餐要少吃,保护脾胃。

中医也很重视食物种类。如《苏文·器法论》说:“五谷为滋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这说明人们把大米、小麦、谷类、豆类等。作为主食,然后吃一些水果。少吃肉,多吃蔬菜来补充自己的饮食是有好处的。现代对人体营养的科学研究提出,主食要粗粮细粮搭配,食物要七八分饱,不甜不腻,多吃蔬菜,适当吃一些水果、瘦肉、鸡蛋、鱼虾,保证人体所需的蛋白质和各种微量元素,保持身体健康。有食疗、药膳等。,可以适当选择。

滋肾固精滋补身体。

肾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中医称之为“先天之本”。它充满肾气,能使人精气充沛,生育力强,思维敏捷,筋骨强健,耳聪目明,老有所养。所以历代中医主张以补肾固精为养生保健的重点,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有些人虽然年过古稀,但仍然聋、瞎、无毛、精力充沛,都与肾固精有关。相反,有些人年龄不够大,但还没老就老了。肾精不足的原因很多。最常见也最容易导致肾虚的是中青年时期性生活过多,妄想过度劳累,不懂得养生。所以在中青年的时候,不懂得补肾养生。病已造成,悔之晚矣。所以,想要健康长寿,在青年和中年时期就要有适度的房事,注意滋阴强肾。

几千年来,中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精、气、神充盈,很难达到长寿健康,但如果能做好以上五个方面,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疾病与健康,衰老与长寿都与许多饮食有关。除了一些外在因素,我们自身与长寿的关系尤为重要,尤其是对于生命力的维持。中医养生的核心是保持活力。有了充足的活力,身体才能健康,人才能长寿。那么应该如何保持活力呢?

老年人如何养生

生活健康

秋季睡眠健康要分为初秋、中秋、深秋三个阶段来调整作息时间。现在初秋已过,在中秋和深秋,要遵循避湿、防寒凉的原则,采取早睡早起的方式,适应大自然的变化,早睡养阴,早起养阳。秋季早起睡眠养生,可以使人早醒,精神饱满,从而避免秋乏的发生。一般来说,秋季晚上9:00-10入睡,早上5:00-6:00起床比较合适。

秋天冷的时候,要经常保持室内通风。当室内外温差为10℃时,室内空气可在15分钟内进行交换。室内少抽烟,减少污染。厨房最好安装换气扇,庭院和室内可以养一些花草,调节空气湿度。

秋季防静电伤害。为了防止静电的发生,室内要保持一定的湿度,经常拖地,经常洒水,或者用加湿器加湿;经常洗澡换衣服,消除人体表面积累的静电荷。发现头发梳不动时,将梳子在水中浸泡片刻,等静电消除后再梳头。对于老年人,应选择柔软光滑的棉质或真丝内衣和内裤,尽量不穿化纤服装,将静电的危害降到最低。

“秋冻”不能简单理解为“天冷不穿衣服”。天气突然转凉,就要适当添加衣物,否则不仅不能防病,反而会招来灾难,生病。宜“适当添衣”,让自己有点冷而不觉得冷,而不是穿得暖暖的,裹得紧紧的。“秋冻”的另一层含义是,深秋时节,添加衣服的时间可以适当推迟,但要自己能接受。

饮食调节

1,冷暖。日常早餐,以温热食物为主,如红枣干姜粥、核桃仁、甜杏仁、葡萄等。,还可以吃豆浆、胡辣汤、羊肉汤、醋炒白菜、糖蒜等。

2、燥湿祛风。如遇阴雨潮湿天气或体湿便溏,老年人应增加祛风除湿的饮食,如大米、扁豆、赤小豆、薏苡仁、莲子、栗子、葱、姜、花椒、茴香、丁香、胡椒等。

3、润燥养阴。在天气干燥或口干便燥的情况下,老年人应选择滋润养阴的饮食。这种饮食可以增强免疫力,可以选择全麦面粉、麦仁、豆芽、豆浆、花生、芝麻、红薯、山药、南瓜、萝卜、大白菜、莲子、百合、木耳、梨、苹果、葡萄、枸杞、大枣、甜杏仁、甘蔗。

4.收敛了杨的气势。饮食中加入山楂、五味子、柿子醋等酸味食物,可以收敛阳气。如果没有天气寒冷或身体受凉,老年人应尽量少用或不用发汗的食物,如大葱、生姜、辣椒、芥菜等。

5、五味调和。这是健康的八大基石之一,老年人要注意以下关系:辣味与酸味或苦味相互制约;甜味和咸味或酸味相互制约;咸味和苦味或甜味是相互制约的。

精神和运动后护理

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秋高气爽,大自然的萧瑟景色很容易引发老年人悲观、悲伤的负面情绪。研究发现,不良的心理刺激会抑制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容易导致内分泌和代谢紊乱,从而引发多种疾病。因此,老年人应特别注意心理保健。

秋日阳光和煦,元叶金黄,秋高气爽,正是老年人闭目养神、汇聚精英的好时候。这时候,老年人要去公园、乡村、山林等有繁华、幽静、幽雅的地方做闭关休息气功。闭上眼睛,先放松眼睛,再放松面部,心就会涌出来,眼睛就会有神。很多名人光棍,除了忙碌紧张的脑力劳动,还可以做闭关操来调理体力,可以达到奇效。

此外,秋季是旅游和登山的黄金季节。老年人可以一起去野外乡村,登高远眺,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如盛开的秋花,红叶胜火。如果所有的惆怅和惆怅一下子没了,开朗和谐的心情会让你焕发出青春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