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酒历史渊源:北京有竹叶青,山西有二锅头。
清乾隆四十八年,高天风编著《通州志》“地俗?土特产?《品类》卷中记载:“酒分黄、焦两种。竹叶青,国酒之名。"
清光绪5年版《通州志》卷九《地俗?《土特产品》也记载:“有两种酒,烧黄的,竹叶青的,这是国酒的名称。“说明在清朝中期,通州曾经出产当时的竹叶青酒和二锅头酒。不知道为什么后来通州的竹叶青不见了。有意思的是,山西的二锅头后来也消失了。不知道当时有没有专利制度或者商标权,需要进一步研究。
清代大兴人李汝珍写的小说《镜花缘》里介绍了几十种清代的酒。记载的70种名酒中,直隶东路酒产于通州地区。
北京酿酒总厂1979至1980生产的“北京酿造”中,通州老窖、襄阳二锅头、鹿泉酒、永乐酒等。均有介绍,其中通县酒厂生产的通州老窖中标1978-1979。
在北京糖烟酒公司1986出版的《北京酒》中,王书田先生介绍,明清北京有皇家制酒作坊,专门为宫廷酿酒。品种很多,有“珍珠红”、“竹叶青”等,同时他提到了北京民间酿造中的“通州竹叶青”、“张家湾湾酒”、“马蜂窝壶中的九韶”等。书中还介绍了通州老窖、通州精酿、双曲、福酿、健胃补酒、通县酒厂生产的向阳牌二锅头酒和永乐店酒厂生产的酒精自酿曲酒、特醇酒、陈年酒精自酿静乐牌二锅头酒。
《北平风俗与饮食》第228页记载:“京兆人之饮:酒,通县竹叶”;1943张江主编的《中国史志·地志(倪)》中有“三字牌札幌:竹叶青”的记载,充分证明了当时通州的竹叶青风靡一时。
据《大兴府志》记载,元代通州(当时属大兴府管辖)出产名为“醉流霞”的酒。解放后,大兴酒厂模仿五粮液工艺,自行研制出浓香型白酒。经查地方志,命名为“醉流峡酒”,其名沿用至今。
此外,著名的同仁堂虎骨酒、国贡酒都产自通州。目前在工商局注册的同泉永酒厂,是同洲酒厂与同仁堂药业酒厂合作不成功留下的重要资产,也是同洲酒业发展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