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概念及其来源文献
三国魏养生论:“故神农曰,‘吃药养命,中药养性’者,真正知命之理,因以辅养之。”金章华《博物志》卷七:“中药滋养自然,谓相思生气,黄花菜忘忧。”宋绪宣《庙堂》诗说:“常杰有病,疑中医,有意求真经相助。”2.中医用药中,植物是最多的。
我国劳动人民在几千年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实践和不断的认识,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医学知识。由于太古代文字的缺乏,这些知识只能由老师口述。后来有了文字,才逐渐记录下来。
有医学书籍。这些书起到了总结前人经验,便于流传和推广的作用。中国的医学有几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人民长期与疾病斗争的非常丰富的总结,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为草药占药物的大部分,所以记载药物的书籍称为“本草”。据考证,秦汉时期,流传的本草很多,可惜这些本草都失传了,找不到了。已知最早的本草著作叫《神农本草经》,作者不详。根据里面记载的地名来看,可能是东汉时期的医生修改的。《神农本草》有《神农本草经》三卷,载有动物、植物、矿物等365种药物。每种药物都有其特性、功能和适应症。另一个有序的例子,简述了用药的基本理论,如毒性、四气五味、配伍、用药方法以及丸剂、散剂、膏剂、酒剂等剂型。南北朝时,梁代陶弘景(公元452-536年)编撰补充了神农本草经,增加了汉魏以下名医所用药物365种,被称为《名医别录》。每味药既补充了原味、功能、主治,又增加了产地、采集时间、炮制方法,极大地丰富了《神农本草经》的内容。到了唐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对外交通的日益频繁,政府任命李记等人主持了《道氏注本草经》的修订工作,称之为“唐本草”,随后又命苏静等人再次修订,增加了114种药物,并于咸清四年(公元659年)颁布,称之为“新修本草”或陆续输入外国药物。为了适应《唐鑫本草》,此书由当时的政府修订颁布,可以说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药典。这部《本草》收录了844种药物,并附有药物图谱,开创了中药著作图文对照的先河。它不仅对中国药物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很快就传播到了国外。为世界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以上是对中国古代药物知识的三点总结。此后,由于药物知识的不断丰富,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新的总结。比如宋代的《开宝本草》、《甲酉补注本草》都是总结性的。北宋末年,蜀中医家唐慎微编撰了《经史证应急本草》(简称《证本草》)。他将《加友补注本草》与《图说本草》合并,增加了500多种药物,收集了许多医家和民间的单方验方,补充了大量从历史文献中获得的药物资料,使该书内容更加充实,体例更加完备。政府派人修改了三次,增加了大观、政和、绍兴的称号。明代伟大的医学家李时珍(公元1518 ~ 1593)在《证本草》的基础上进行了彻底的修订,编撰了符合时代需要的《本草纲目》。这本书包含1892种药物,有11000多个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