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处世之道:先修心是什么意思?
王阳明心学是一种人生哲学,告诉人们对待世界应有的态度和价值观。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既是认识论,也是实践论。阳明心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人如何修心。只有头脑明亮,未来才会光明。
阳明心学强调心即理,导致良知、知行合一。它的中心原则是基础:?“人心是也。世间有心外之事,心外之事有理。”良知是主心骨:“心自然会知道,见父自然知道孝顺,见兄自然知道慈悲,见童子入井自然知道慈悲,这是良知,不是虚妄的外需。良知若生,则更无私,即所谓‘充其慈悲,仁不可用’。”知行合一是阳明心学的实践方法。“一个味道说,知是行的理念,行是知的功夫。”阳明心学是真正的心性修养之学。
王阳明从小就渴望成为孔孟那样的圣人。读书时,他听说老师把获得功名视为人生第一要事,王阳明当即否认。他认为成为圣人是人生的终极追求。阳明心学就是在他的追求下建立并逐步完善的。所以阳明心学的核心内容是如何成为圣人。
让我们一起走进王阳明的世界,踏上心灵净化之旅。
王阳明一生渴望成人成圣。在传统儒家的理论中,圣人就是能够克制私欲,成人的人。在道家的观点中,凡是能够摒弃内心的杂念,做到心外无我的,都可以称之为圣人。但是古往今来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人毕竟是一种充满欲望的生物,也正是因为王阳明最终做到了,所以才如此被世人推崇。
大明郑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王阳明率军进入广东龙川剿匪,仅用了几个月就把横行数十年的土匪放倒。?“山中破贼易,心中破贼难。和只截老鼠贼没什么区别。圣贤若扫遍知己收清之功,乃君子之大成也。”剿灭土匪后,王阳明在给弟子的信中是这么说的。消灭王阳明心目中的山中盗贼并不难,但除掉心中的恶魔才是阻碍人进步的真正因素。那就是我相信人心的力量是可以战胜外界恶劣环境的。能看清别人的人是聪明的,但能正确看清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王阳明心学源于陈宪章和詹若水的《陈展心学》。陈宪章是明代心学发展的先驱。他开创了明代心学,詹若水在陈宪章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心学理论。直到王阳明的时代,它才真正成为心学的杰作。
王阳明、孔子、孟子、朱合称为“孔孟朱王”孔子创立了儒家,孟子是儒家的集大成者。到了宋代,朱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儒家的理学,即强调外力对人的规范作用,主张向物学习。王阳明对朱的理学进行深入研究后,发现其理学观点存在不足。在他看来,理学过分强调外力的作用而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未能达到知行合一。在王阳明看来,任何事情如果不被人感受到,都是没有意义的。
为了证明和解释自己的理论,王阳明曾经对花进行过比喻:当你看到一朵花的时候,它是绚烂的,是真实的;同样一朵花,当你不看它的时候,它就不再存在,失去了意义。这个理论的核心是,所有的事情,只有人心才具有真正决定性的作用。世界的好坏取决于人们如何看待它。人的心情是明朗的,世界是美好的。如果人们失去了良知,世界将陷入黑暗。王阳明的思想继承自孟子。早在一千年前,孟子就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找回自己失落的良知。
古往今来,圣人的任务无非两个:一个是拯救世界;二是挽回人心。在王阳明看来,人心就是世界,所以拯救人心就是拯救世界。
王阳明心学最基本的部分是心即理。王阳明认为,“心即理”的价值在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他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要求人们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是儒家的三纲。出自《礼记·大学》:“大学之道,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所谓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意为发扬光大,蓬勃发展,第二个明是形容词,意为光明。所以,明明德的意思是:发扬善良的美德。是阳明心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中向善的关键就是要摆脱自己的私欲。王阳明认为,
克服私欲是一个人的重要品格,其重要性甚至超过了一个人原本美德的优劣。
自古以来,克己奉公一直是贤臣之道。要想成为圣人,摆脱自己的欲望就成了不可或缺的性格。克己,就是找到自己真正的内心,抛开一切杂念,把自己内心的良知外化于天地之间。这就是所谓的知行合一。
在王阳明心学中,知行合一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所谓“行行合一”,就是在“一念发射地”坚决摒弃邪念,积极行善。王阳明认为,在实践中,邪念容易消除,最难消除的是人们心中的邪念。所以想要从源头上消除恶行,需要在头脑中树立行善的观念,在现实生活中保持一颗仁义礼智的心。
良知说认为人生的根本任务是把自己的良知转化为善行。这样,只有理论没有实践,知行关系才会割裂。在王阳明心学中,良知的根本任务是内圣外王。一个人的良知是与生俱来的,所以良知是修养观念和修养行为的结合。而心是万物之本。要规范人的行为,首先要教育人心,要修养自己,首先要修养人心。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一生所倡导的,但在王阳明中年时期却很少被提及,因为知行合一的理论已经融入到良知这个更为凝练的命题中。良知是理论,是实践,良知是知行合一。
总结:
王阳明是心学大师。他一生致力于心灵理论的发展。在他的努力下,心性论成为儒家学派中不可或缺的知识。他从小就树立了成为圣人的崇高理想,也正是以圣贤的要求,在实际生活中规范自己,成为世人公认的“完人”。他用生命实践了他的理论,这是一本活的教科书。他用一生证明了自己理论的合理性,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王阳明的心性思想及其精神品质仍值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