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道教为元气服务的方法简介
目录1元气的具体取法2《胎息杂诀》介绍两种操作方法3参考资料中元气的具体取法。第一,在取元气之前一定要理清自己的内心,这样才能做到淡泊从容。让承诺自然到来,不要等到口鼻紧闭,只是慢慢的,气往上走,抬起头来咽下去。左边呼吸,右边休息,用气输送下腹之气,或者有意引气输送到胃部,再向下流到丹田,像以前一样从容咽下。如果咽下剩下的一口气,说明腹部不会分离,腹部会进入四肢不分离。一般来说,气不是玄奘来的,但必须调整,使流通,不准喘气。气分未能达腹,虽强而难达。所以第一次服用的人,要谨防过饱,但如果食量少,一定要勤快。勤即气自流,自然之功。这是喝自然征服世界,细看诸神,从35开始,到79结束。以仰卧位躺在枕头上,肩膝收缩,双手伸直,肋骨绑紧。用俯卧法将床植入腹部,使胸部得到支撑,手脚并伸。上咽使气自左而下,下咽使气自右而下。死的时候要安静。体液来的时候不要吞下去,但是一定要有生产力。用收入的话会引风,千万不要大意。在你呼吸的中途,也就是不要随意休息,等到你的心脏呼吸了,再恢复就可以了。第一次用气,一定要沉着冷静,气才会流通。如果你被束缚,你会窒息寒冷而不流动。初学者先是觉得肚子很饱,气息无穷,但是吃的少了,也就是觉得自己变脏了,然后有意识的往腹部走,然后开始觉得气息在全身循环,身体顺畅,也就是神仙自然造成的。
第二个服务是基于气海。气海是收气之始,发气之始,在肚脐以下三寸。婴儿出生时,只有脐带与母细胞相连,它的带子就像空气中的管子,所以气体的形状是逐渐凝聚的。人要想长生不老,就要立足于根。人不知根,向外求援。气海与肾相连,属非桂水,水属海,故名气海。气以水为母,水为阴。阴不能单独生成,必须和阳搭配。心属南火,是旺阳之主。它知气海,用心守护,太阳下山,阴报,于是化为浮云,热气腾腾,无所不能。凡是困在气里的人,全身都是病,或者说药治不了。尤其是他必须真诚地抛开外在的想法,在气海中屏住呼吸。手放在肚脐下等待,当你的呼吸有反应时,你就会脸红。如果你在喘气、抚摸、尖叫或受伤,如果你拉了什么东西,你也必须等待,用你的眼睛打赌。就是阳光照阴,阴升,也可以是津液。这么长时间,鼻子没有呼吸,感觉到海中之气可以用耳朵。每次用气之后,都要稍微调整一下气息来驱散。不散的话,以后会又酸又肿,最后也不会好。
第三,茅山圣人采取内气战术。侧卧,右肋着地,双脚微缩,头朝南,脸朝东,双手紧握,脸颊并拢。关闭内气,试开咽喉咽,如此七咽,一呼气。如果生病的时候深信不疑,咽一次,咽两次吐一次,再咽七次,呼出一次。再调整一次呼吸,让你均匀的吸气呼气,按照上一次的方法咽下去,都是四十次,然后坐起来练习。双膝直立坐着,双手交叉,双膝紧扣。屏住呼吸,鼓起肚子。吃饱了就吐,更调息。尤其禁止大口呼吸。调整好之后,再屏住呼吸,呼气,这样腹部就可以调整了。或者出汗,头脚发烫,这种气都过了,也就是满了的时候,顺滑舒服。老经满脑子都是思想,死是麻烦,但却让思想难做。确信是基于胎息,但无遗漏,是自统一的。常规方法:若能爱精抱固,屏气吞液,则气化为血,血化为精,炼为液,液化为骨。永远不知疲倦,精神饱满。
第四,幻真先生采取的是内蕴生命力的方法。取内气的妙处在于吞咽。人把外气当内气吞,分不清。吸气呼气的人要判断一下或者不要出错。人生而有天地元气,体分元气。他们每一次吞咽和呼气,内气都与外气相对应,海中的自然之气随着吐沫向上,直至到达咽喉。但咽喉极吐时,则须默吞鼓,使之有声,自公左至母右汩汩,收二十四结,如滴水,清晰可辨。这样,内气和外气互相照应,而皎然没有。用心送,用手搓,让它快速进入气海。
带着气息去提炼自己的造型,稍有闲暇就进入房间,脱衣散发,仰躺着,露出双手,不要握得太紧,把头发梳理清楚,摊在桌上,然后调整气息,咽下去。吞咽的时候会屏住呼吸,等待极致。这是灵魂的梦,随它去吧,无聊时吐出来,呼吸时调整一下。天公作美,十次必停。第一次深信不疑的人,没有闲暇时间,逐渐增加一到十,等一等,逐渐增加到二十到五十。如果全身出汗,则有效。安心安心,不要躺在风里。这是一种很好的延年益寿的技术。
委托气法,身心平和,无问、行、住、坐、卧皆可。但是,靠门户调节空气,或伸下床,或端坐,无神无识,使心在太空。所以如果调气,或者十气二十气,就要让气不与意相争。久了,气要从毛孔里出来,不吐了。
第五,隋唐道教在强调元气服务的同时,也非常重视胎息之法。其实这种方法和生命力的服务密切相关,在服务生命力的时候经常用到。《云起七征》第五十八卷记载了精微胎息论、胎息精要、胎息杂诀、胎息公式,第六十卷记载了服胎息公式、胎息之书,以胎息为主。此外,关于胎息还有很多零散的气法。这也是当时道教生命力的一大特点。
什么是胎息?《颜修养略》说:“人可根据母腹中婴儿的内气持一,名为胎息。”胎息公式说:“时间长了,口鼻没有呼吸,如婴儿在胎儿体内通过脐带呼吸,故称胎息。”《胎息杂术》认为:“有胎息者,而无内外之气杂,故此谓胎息”。《胎息精要》指出:“古之练胎息者,寻其著作,未至玄门。按他们的话说,都知道自己有得有失。或云无息为胎,屏息无息为息,执己门,无息,失后学。”“流产的人是天地阴阳。初为气之精,为气所形。形体一旦建立,精气就会凝聚成双瞳,双瞳者为父精,名为纯阳之精,所以能分辨一切。玄奘也受母亲殷琦的影响,也就是鼻子和嘴巴。就是知道形是受气之本,气是成形之根的人,那么这两种气就是形的根。根确立后,就可以和母体一起呼吸,在十月形成。所以,耕耘者是有效的。夫云是根本,这个胎息也重要。可以看出,道家对此的解释是不同的,但对胎儿时期婴儿呼吸状态的比喻是一致的。
胎息的具体方法也各有见解。《精微胎息论》说:“若为胎息所服,子夜后取内气,吞七次。每次咽的都是六七口气的气,也就是吞的比较多。每一个咽都像水一样流动,呼吸的声音也是呼吸的声音。凝结于气海,腹中胎满,气止于胎(气海有气,则为胎息之道)。化气,即清气凝成胎,浊气出(散于手足发)。怀上你,就解除了一切疾病,渐渐地过了仙气。服气的时候一定要有关节,有胃有海,精力充沛。固定后,即关节仍然闭合,鼻子慢慢露出,吸收外界空气。自然内外分不开,胎儿体内的空气也放不出来。然而,潜在兴趣指数的范围从10到100,从100到230。这是个小关,就是眼观六路耳聪目明,百病皆治。如果口鼻不通,学胎息是绝对不合理的。如果口鼻不通,就是牲畜损伤脏腑,有什么好处?凡是鱼饵充满了内气的地方,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又从容淡定,气道通畅,关节打开,和谐包容,一天都不会散。后半夜,你吞七口,就是闭气,但是内气出不来了。口鼻往往慢慢告诉收银员,外气和内气不混。五更,你又拿七只燕子,平旦又拿七只燕子,都停在二十一。如果你暂时不吃东西,这个数字是没有限制的。空腹就是咽中之气,咽中之气常饱而不饥不渴。刚开始很难,时间长了就习惯了。自然是内外气不混,关节逐渐打开,发丝顺滑,气来气往,外气慢慢导入鼻中不假。这就是胎息的妙处。
《胎息杂招》介绍了两种操作方法,慢慢把空气吸进收银台,生命力就出不来了。做功的人把内气收起来,鼻微引,使之不返喉,气逆满上冲,无法压制,慢慢释放,通畅无阻。等气息调整好了,就是再合上,在鼻子里慢慢的切进切出,不要让到喉咙,尽力克制,突然洋洋自得,内外调泰,在这里呼吸一千次都不知疲倦。胎息之美,在于无忧无虑,与自然合拍,有余烬枯木之感,即脉象通顺,关节顺畅。担心一百件事,就开始一件接一件的死,想做最好的永远不会成功。这种方式极其微妙,只有出尘者才能做到。不脱离名利,就白介意。死的时候屏住呼吸思考,就是流水的意思。前浪走了,后浪还在继续。胎儿呼吸艰难后,关节打开,毛发通畅,就是按照这个来的。但是鼻子里有轻微的引气,从四肢百脉孔里出来,一去不复返。之后空气继续,但诱导不吐。关键是要慢。云气虽画而不吐,但不画入喉,略散,故内气不散。胎息公式说:“要想有胎息,首先要待在一个安静的房间里,不要让任何人进来。坐直,左脚放在右脚上,松开腰带,慢慢约束四肢,双手放在腿上,即呼气三五次,避免停滞。洗心革面,放轻松,谦虚踏实,慢慢转身,舒展污浊的树叶。”于是,也就是鼓后三十六天,然后我以为眉间一寸是名人堂,两寸是洞房,三寸是丹田宫(又称泥丸宫)。第二次在腹部,第二次在腹部,第二次在五脏,从心脏开始,遍布五脏。藏于五脏,各有其气,与三丹田中的素云相合,再留于头后,回春分光,九色升起,可长三尺余。欲在其中,口鼻紧闭,心气充盈,胎气出入。如果气短,可以用鼻子小心呼吸,等待气候平静。也可以用心留着,汗流浃背当通行证。若身热闷,即心足气盛,且如一餐,名满意兴。重新吞咽,观察五脏和大腹穴。我没闻到。用绳子把我的脖子绑了30年,我不呼吸也不呼吸。经常肚脐呼吸,在水下坐十天五天都可以。《胎息经》说:“胎从潜气缚,气从胎歇。气入身生,神离身死。明知道空气可以长生,坚持虚无养空气。神做什么事就做什么事,神活着就活着。想长生不老,就要对视。你不动念,就永远不来也不去,永远不出也不入,自然住在那里。勤勤恳恳地做,才是正道。此法与上述方法不同,重在坚守虚无,保持一种无所谓的神情。可见对胎息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在具体操作上也各有各的见解。也可以看出,胎息和服元气的根本方法是一样的。隋唐服元气论强调胎息的重要性。这也是当时深信不疑的道教的方法特征。
道教气功是中国养生文化的精品。它积淀了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有些不符合现代科学,但其主要部分仍是原始生命科学的结晶,是道教对中国古代科技的一大贡献。这一贡献对人类生命科学和医学养生的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值得我们深入探索和认真总结。隋唐时期,道教注重为元气服务,总结出一套方法,成为道教气功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它继承了汉魏南北朝道教气功的成果,加以总结和完善,为唐末五代和宋元时期内丹的兴起做了修正准备,奠定了基础。这是从外部危险到内部危险重要过渡时期。隋唐道教为元气服务的方法,可以说是中华养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七征云》卷五十八,《道藏》(台湾省美术文本,下同),卷三十七,第29742页。《云起七征》(卷58),《尹真人取元气之术》,《道藏》(卷37),第29742-29743页。《云起的七个征兆》(卷58)“服务生命力的方法”。《道藏》第37卷第29743-29744页。《云起七征》卷58,《道藏》卷37,第29739-29740页。《七星云》卷60,《道藏》卷37,第29766-29770页。《云起七征》,卷五十九,《道藏》,卷三十七,第29747页。《云起七征》,卷五十八,《道藏》,卷三十七,第29746页。《七兆云》卷五十八,《道藏》卷三十七第29741页。《七兆云》卷五十八,《道藏》卷三十七第29741页。《云起七征》,卷五十八,《道藏》,卷三十七,第29739页。《云道藏·七兆》第58卷第37卷第29741-29742页。《云起七征》卷58,《道藏》卷37,第29745-29746页。《七星云》卷60,《道藏》卷37,第29772-2977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