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马未都文化程度不高,但他看起来很有文化。为什么?

有人说马未都文化程度不高,但他看起来很有文化。为什么?确实现在很多名人学历都不高。

比如中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小学没读完就回家种地了。虽然后来他弥补了,但按理说他也错过了学习的最好时机。

还有近代的大师陈寅恪。梁启超向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梅贻琦推荐了陈寅恪。梅校长问陈寅恪的教育背景是什么,作品是什么。梁启超说这些他都没有,但是他在国外读过十几年书。梅校长问梁启超,陈寅恪的学问怎么比他好。梁启超说我是作家,但我的书还不如陈寅恪的一篇短文,于是梅校长破例聘了陈寅恪。

在上个世纪大师辈出的时候,这种学历不高的大师比比皆是。

那么,为什么这些人学历不高,却显得很有文化呢?这不是偶然的。学历只代表一个人的过去,不代表一个人的未来。人的命运和知识掌握在自己手里,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些人学历不高,但有文化。那是他们背后的辛苦。他们可能没有在学校接受过教育,但社会、世界、书本都是学习的地方。马立克·窦唯人通过自己有意识的学习把自己变成了有文化的人!可能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要听,很多学历低或者没学历的人还在给大学生讲课,甚至是研究生、博士生。

所以,自觉学习很重要。当你离开学校的时候,你不能停止学习。你可以在生活中的任何地方学习。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

首先我想说——学历高不代表教育好。我遇到过很多高学历的人,像小学生一样幼稚,思想酸涩僵化,与社会格格不入。我觉得这种人无论学历多高,都很难取得大的成功。

相反,有些人虽然没受过多少正规教育,但后天学习能力强,再加上悟性高,学习意愿强,能给人既有文化又有能力的感觉。马未都就是这样一个人。

马未都出生于北京,1955,祖籍山东荣成。由于那个时代的特殊性,他只读到四年级,然后下乡当了知青。回城后做了几年机床铣工,1980开始文学创作。

那一年,他26岁,靠自己的力量从事着自己喜欢的工作,学历对他来说已经不重要了。

从他的《今夜月圆》来看,情节生动,用词精准凝练,颇有职业作家的热情,这一定和他平时的努力有关。

据说他很好学,读了很多书。当时,许多人在家里烧了他们的书,所以马未都去捡这些书读回来。比如他把《简爱》这本书看了好几遍,还是不知道书名是什么,因为封面被烧掉了。

广泛的阅读使马未都拥有了比常人更深刻的知识结构和更好的理解力,这不仅体现在他的作品中,还体现在他挖掘作家的视野中,如王朔、刘震云、苏童等。

马未都曾说:“我读过的书比官方系统培养的人还多。如果按照官方体制来学习,我今天是博士后,一定不会这样。”他用一句话做了他一贯的努力。

通过学校教育获得的知识只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后天自我的学习和积累才是最重要的。马未都的知识量很大,而且很全面,所以他给人的感觉是有知识,有见识。

自从成为编辑后,马未都就喜欢上了收藏,他经常去跳蚤市场或者卖古董的地方。当时正好是中国改革开放,大有可为。很少有人有闲心收藏,这给了他机会。

当收藏开始升温的时候,他淘回来的东西会价值不菲,这既是时代给的机遇,也与他个人的努力和远见有关。

众所周知,收藏古董和文物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如果你错了,你会分分钟失去一切。虽然他同时代的很多人都破产了,转行了,但马未都一直能做到,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和他潜心研究是分不开的。

马未都说:“我们不应该太贪婪地收藏文物。当你收藏书籍的时候,首先要做的就是读你喜欢的书。如果你只拿钱去收他们,你就死定了。”

所以他往往一眼就能分辨出一件文物的真伪和制作年代,然后就能知道文物的价格,所以不容易看错东西。

从都嘟来看,看到他这几年主持的都嘟、马硕陶瓷、马未都硕收藏,每一集都有很多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无疑是从他几十年的收藏经验和看过的书籍中得来的。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他一直在玩收藏,主持收藏节目,出版与收藏相关的书籍。他已经是一个伟大的收藏家和民族文化的传播者。为什么要用学历来衡量这样的人?

他最大的光辉在于,他不仅仅是一个收藏家和商人,更有民族大义和民族情怀。比如他创办了关府博物馆,免费捐赠自己的藏品,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些文物。

他在自己主持的一个节目中说:“大多数文物最终都会进入博物馆。他们一旦进了博物馆,就是整个民族的乐趣。”体现了他对文物的责任感,为文物找到了最好的归宿。

也是他高于一般商人和收藏家的地方。

他很精明,很有见地,但他不唯利是图。用他自己的话说,“人生有三个阶段:年轻时逐利,中年成名,有时名利双收。第三阶段是放置你的灵魂。”

所以我想用一个网友的话来评价他——不要感叹前人皆是名人,天下有马未都。

教育分为不同的时期。相对学历而言。同时,马未都的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否则他不会进入报社。再者,教育是一种学习体验,不包括自学。只要你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就一定能自学成才。这样的例子很多。所以,这是正常现象。

以马未都目前的影响力、知名度以及他带给我们的作品来看,马未都不愧为文化人。

为什么马未都可以被称为文化人?我认为有以下原因:

1.学历不等于教育。马伟是一个热爱学习的人。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以及他对中国古典国学和文物的研究,使他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

马未都于1955年3月22日出生于北京。小学四年级还没读完就辍学了。早年去农村当过知青,然后种过苗,再后来在城里当过几年机床铣工。后来开始文学创作,80年代开始收藏文物。到6月1996,在马未都的主持下,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终于获准成立。

自从进入收藏界,马未都的生活就完全开放了。

在进入收藏圈之前,马未都因他的小说《今夜月圆》而出名。1981中,《中国青年报》以整版的篇幅刊登了这部小说。后来,马未都成了《青年文学》的编辑。在剪辑期间,马未都以自己的学识发现了王朔、刘震云等一批作家,并与他们一起组建了“海马电影制片厂”,创作了颇具影响力的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海马歌舞厅》。

之后,马未都撰写了许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如1992出版的《马硕陶瓷》,还发表了大量关于文物鉴赏和研究的论文和散文。其中,2002年出版的《中国古代门窗》还获得了第六届国家图书奖和第二届国家优秀艺术图书奖一等奖。

2008年,马未都先生做客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连续播出52场讲座。在这52场讲座中,马未都系统讲解了“家具收藏、陶瓷收藏、玉器收藏、漆器收藏”等多门课程。这些课程的专业性和趣味性受到了公众的好评,使马未都成为中国当代收藏领域的领导者。

尤其是在2008年,马未都获得了745万元的版税,在2008年第三届中国作家富豪榜中排名第五。如此杰出的成就使马未都成为全国名人。

从上面马未都的经历可以看出,马未都是一个爱读书、爱读书、爱研究、爱学习的人,因为我们都知道,要想在文学创作上有所成就,要有鉴别文物的能力,就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研究。这些都是考验一个人真实能力的技术活。没有实践能力,马未都不会取得如此高的成就。

以成就和结果为英雄,马未都是当之无愧的文化人。

2.马未都的文化还体现在他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气节上。

说到马未都,你就不得不说“关府博物馆”。关府博物馆是马未都先生于1996创建的博物馆。关府博物馆强调“与古人对话,与文化同行”。展览注重开放的形式,人与历史的交流,传统文化的亲和力。1996以来,关府博物馆举办了多次展览,让世界和世界人民看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典雅、庄重和文明魅力。

马未都强调,博物馆是承载文化和人类历史的地方。从这个角度看马未都,我们不得不说,马未都是一个具有重大历史责任感的人。因为他不仅是作家、商人、收藏家,还是传播者、教育家。他用自己的书、文字和演讲传播中国文化之美,让更多人了解文物,并将其引入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

这些是马未都先生带给人们的伟大作品。这些东西是有价值的,可以帮助人们解惑。因此,马未都在不断展示他的个人价值,并把它传递给更多的人。

3.利用新媒体为现代人提供更多的文化精品。

了解马未都的人都知道,马未都有很多视频节目在网络上传播,比如看杜杜,收藏马未都,国宝100,自然史奇妙夜等等。

这些节目是马未都个人魅力和个人文化知识的伟大载体。通过这些节目,我们可以听到很多关于中国文化和历史的有趣的事情和知识,学到很多有价值的东西。不仅作为一种消遣,而且作为一种学习手段来增加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智慧。

通过马未都的讲解,我们了解到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东西,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马未都的文化比很多高学历的人都要高。

总的来说,学历是我们接触这个社会的一个标签,但不是链接这个社会的武器。真正链接这个社会的武器是我们的真才实学,需要不断的学习、研究、实践才能一步一步的习得。所以,我们不能仅凭学历来判断一个人是否有文化。

有时候学历。

说一个我亲眼看到的例子。我一个朋友报了个硕士班,还挺为他高兴的。但是等我毕业写论文答辩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个硕士是怎么回事了。先是拼凑了一篇“论文”,然后到了答辩的时候,老师提前跟我打了招呼。结果当然是顺利硕士。

最近这位朋友申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公立大学的博士学位。因为没有英语等级证书,他在百度上下载了一个英语培训机构的证书复印件。至于题目选项,他请人帮他写了。

我这才明白,为什么中国的学历在国外不被认可,被别人看不起。

博士学位可以造假,什么学位不可以?

孙庆国试探着回答:

学历不等于“学历”,“学历”不等于教育。

孔子的教育是什么,一个字“扯皮”?

如果用数学思维来解释:

每个人都处在最有文化和最没用的文化区间。那就是:大家【最识字不识字】,孔子是万代宗师,国家(朝廷)给他发文凭也没用;

“教育”与“教育”;

“马未都的学历不高,但他看上去很有教养”符合数学设定原则。

孙庆国:机械工程师,高中读了不到两年,私立学校教了不到三年,参加了四次高考(自学高中课本)。

孙庆国:在业余时间,他为NMET奉献了30年,对NMET“不忘初心”、“痴心不改”、“顽固不化”、“一如既往”。

马未都看起来没什么文化,但确实如此。文化有两种,一种是从书本上学习产生的文化。另一种是从社会和周围环境一点一点熏陶出来的实用文化。虽然两者都是学习型文化,但书生型文化和实学型文化的形成都离不开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知识,但它们是不同的。

书法和书法认为,这种区别存在于谁是主人,谁是助手的情况下。学者型是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然后融入实践,实用文化作文是实践型的。虽然这两种形式的文化还是文人化的,这是从知识文化方面来看的,但是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可能是实用文化的经济效益确实高于文人化文化。问题在于从文化到经济的转化形式,一个是直接的,一个是过渡的。所以才会有题主说的。无论如何,学习是他们的共同特征,尽管他们采用不同的方法。

但就马未都而言,很难说马马杜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马马杜1955出生于北京。1981年发表第一部小说《今夜月圆》,在中国青年报。那时候马妈都才26岁,看起来对具体情况一无所知。

比如我们的领袖毛主席,从学历上来说只是个师范生,但书法、诗词、博士生导师都比不上他!军事才能无与伦比,就像当代军事专家与主席相比。

况且老人白石也在私塾读了几年书。他还帮助家人工作,偶尔放牛。但后来他成为了一名伟大的画家、篆刻家和诗人。它的原因是什么,就是坚持不懈,每天勤于观察。虚心好学,不耻下问。

像现在的各大美院,每年搞纯艺术的都有几百人。但有多少人能被写进艺术史?

这说明天赋和教育水平不成正比。最后能不能成功,要靠长期的训练。

郑板桥的诗中说:

四十年来,我画竹枝,我花时间在晚上思考。

赘而薄,画生而熟。

从诗中可以看出,要想有所成就,必须要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勤奋的追求,缓慢的沉淀,最终成为伟大的事业。

为什么马木豆虽然学历不高,但看起来很有文化?为什么?

学历是指完成一整套课程并获得相应的学位。文化是指道德修养和实用知识。

为什么有人说某人的‘头是道’,是指他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加上自己的理解和分析得出的结论。所以很多人听了之后觉得很有意思,很有道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理论,社会是不断发展进步的。许多理论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通过检验,才能达到符合社会发展的真理。

所以文化来源于课本,需要在实践中应用和完善。知识来源于社会和实践经验,但需要文化的补充和表达,二者缺一不可。

以上观点欢迎批评指点。谢谢你。

确实如此!社会在实践,在学习,在实践人才,自古如此!学历高不代表什么都懂!马未都的文化程度不高,但他有丰富的经验,懂得很多。他在社会上学习,也在社会上学习!

朱元璋的精英中很少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但说到兵法,他们几乎是有组织的,有些人对兵法很熟悉。但是文化几乎是文盲!社会就是现实版的老师,让你什么都学!你学历高,教育好,不代表你真的懂!

赵本山学历不高,马云也不高,但都是精英。有当代名人说过,只要一场战争爆发,进入持久战,就会有大量的办公室将军和嘴上说说的将军被淘汰,这是完全现实的。

学历高,文化高,但不一定经验丰富,不一定阅历多。社会经验,军事斗争,真正的精髓,是书本上学不到的,需要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