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黄帝内经》的健康饮食观

中医的“健康”概念是什么?近年来,有人从多方面论述了中医的健康观,如未病先治、阴阳协调平衡、形神统一、脏腑经络调和等。也有人从时间、空间、社会、身体、心理五个方面揭示了中医健康观的内涵。另外,中医的健康状态定义为人与自然、社会、阴阳动态平衡的结果,是“天人合一”、“阴阳和谐”、“形神和谐”等功能状态。

追求健康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在影响人体健康的诸多因素中,饮食是最重要的一个。因为《黄帝内经》深谙此理,对食材的选择、饮食五味对人体的双向作用、如何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都有深刻的理解和论述。

合理的饮食搭配

《苏文·论脏气之法》:“毒攻邪,五谷养,五果助,五畜益,五菜盛,气味合,以补精气。这五味苦、苦、咸,各有千秋,无论散或收,无论缓或急,无论坚或硬,四时五时藏,病宜五味。”提出四季五脏五味药食,五脏对应四季五行五味。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等药物和食物都有五味,但药物的五味主要用于祛邪治病,饮食的五味是人体营养的重要来源。所以原文中有“毒攻邪,五谷滋养,五果有助,五畜有益,五菜补”的说法。例如,粳米、大豆、红小豆、小麦、黄米等谷物是人体营养的主要来源。桃、李、杏、栗、枣等五种水果只能作为辅助;牛、羊、猪、狗、鸡等五种动物的肉是一种血肉,常用来补充人体;向日葵(冬葵,向日葵。古代重要蔬菜之一,可腌制)、淫羊藿(豆叶,嫩时食用;也指五种蔬菜,如藿香、葱、韭菜等。,仅用作营养补充剂。

在这里,原文强调了饮食的五味可以滋养和帮助人体,只有“五谷”才是维持人体健康最必需的营养物质,才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食,才是主要的食材。因此,它在维持生命功效方面所起的作用被概括为“滋补”。“五果”、“五畜”、“五菜”等辅助配料只是分别对主料(五谷)有帮助、有益处、有补充作用,绝不能代替主料。

强调“五谷为补,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另一个意义是要求人们选择多样化的主料,而不能过于单一。一旦成分单一,就会导致人体从食物中摄取的营养物质的性质和味道有所偏颇。久而久之,就会导致阴阳不和,脏腑失调,影响健康。因为植物性成分和动物性成分不仅有寒热温凉,还有酸、苦、甜、辣、咸。不同性质、不同风味的食材在人体内的作用不同,有辛辣、酸、甜、苦、硬、咸、软等。而且不同性质、不同味道的食材,进入人体后与不同脏腑有特定的亲和力,如“五味各行其道,味酸,肝先行;山谷的味道是苦的,所以先走;谷甘,脾先取;顾维信,先去肺;谷味咸,肾宜先取”(灵枢五味)。可见,只有不偏不倚地调和饮食的五味,五脏之精才能旺盛饱满,从而保证健康。所以原文认为“气味要合而补精。《内经》在这里也突出了“饮食五味,各有所长”的概念。

在合适的时间选择食材

苏文四气调神理论中提到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从其根”的原则,同样适用于健康饮食的理念,即按照四季规律选择食材。

就养生方法而言,就是“春夏养阳”,使身体阳气在春夏发泄,以适应生长季节的规律。具体方法是多运动,少休息,多流汗。出汗是阳气旺盛的表现,故称“养阳”。秋冬季节要使身体* * *充足,阳气内敛,以适应会聚季节的气候特点,即“秋冬养阴”。具体方法是多休息,少运动,少流汗。因为汗液是体液转化的,体液是* * * *的一部分。少出汗既不会损伤阳气,又能保存* * *,故称“养阴”。

唐代医生王冰用食疗选择食材来解释。认为“春寒送爽,夏寒养阳;秋天吃温的,冬天吃热的,滋阴。“这是从原文符合自然规律的精神上表达的。春天和夏天气候温暖。再吃热的食物,会把阳气泄得太多,达不到“养阳”的目的。相反,“养阴”是通过保存阳气来实现的,秋冬季阳气下降。为了“养阴”,就要防止阳气外泄,但如果吃太多寒性凉的东西,就会伤了阳气,这也符合当初“祛寒暖肤”的养生思想。所以“秋吃温,冬吃热”也是顺应自然养阴。王的理论是通过阴阳的调理来达到阴阳的相互平衡,通过应用药物和食物的寒热凉性来制约自然界四季阴阳的盛衰,通过相互克制来达到相互滋养,使阴阳不偏不倚,健康向上。所以王冰说,“之根在阴,殷琦之根在阳。没有阴,就不能活,没有阳,阴就不能转化。全阴是指阳不极强,全阳是指阴不差。显然,王的学说是建立在阴阳相生的基础上的。也符合《苏文刘郑源集大论》中反复强调的“用凉远凉,用冷远寒,用暖远暖,用热远热,吃也要一样”的原则。

部门准备

所谓“四年制剂”,是指根据命运变化的规律来选择食材。这是《内经》健康饮食的又一学术立场。

《苏文志珍大论》:“皇帝说:主要的病是什么?齐波说:“四岁准备东西,就是主人。".皇帝说:第一件事是什么?齐波说:天地之专也...皇帝说:什么是非年龄的东西?齐伯曰:“散,故同质而异。".气味较浓,性用平静,治疗保持,力度由浅入深。这也叫。」

所谓“四岁备,主人疲”,就是要求人们为了生存和健康,要根据四岁的特点,收集药物和食物,以便在健康需要的时候,什么都不缺。因为“天地专精”是指按年代配制的药物和成分,气味纯正浓厚,疗效极佳。“保健”是指药物和食品原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增能”是指药物(食物)在体内的功效。

既然天气的变化对应的是地上万物的化生,那么食材和药物的准备也要根据每年的运气不同。比如厥阴之岁,备酸味之物,少阴少阳之岁,备苦味之物,太阴之岁,备甜味之物,阳明之岁,备辛味之物,太阳之岁,备咸味之物。这样,世界才会精致,精神才会饱满。

所谓“不老材”,是指不按年代配制,其“气散”而功效不精,其质同而异的成分和药物。正如张介宾所说,“天地之气不频,故生物体质相同,性用厚薄不同”。

不同地区的配料选择

《苏文怡法方一论》认为,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人有不同的食物选择和饮食习惯。论述了人在不同的生活区域,受不同的自然环境、生活条件、饮食习惯的影响,产生不同的疾病,必须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方法治疗疾病的原因。认为在东方,“其人食鱼嗜盐,故皆居安处,享其食”;西方“其民食肥而肥,故邪不能伤其身”;在南方,“其人爱酸,食腐”;在北方,“其民乐野而乳”;中央政府“其民食杂”

本文不仅强调了吴芳所处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不同地区居民的生活习惯,还强调了不同地区人民的不同健康状况。这种思想也适用于不同地区的人们对食材的选择,这也是为什么不同地区的人们有着非常不同的饮食习惯,突出了人与自然密切相关的整体思想。同时也论证了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人们如何根据自己的生活环境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健康食材,这也是《内经》“健康饮食观”的内容。

不存在食物的“过度使用”

《苏文·经络辨证论》:“春夏秋冬,阴阳四季,病从过度使用开始,这是正常的。”“病从用起”是《内经》病机的重要思想。但凡是超过人体适应极限的因素,都会损害人体健康,引发疾病。虽然这里所说的“过度使用”,包括情绪过度、气候异常、过度劳累、房事过多等,都是致病因素。这里只分析损害健康的因素,如过度饥饿、寒性温度失调、肥腻甜食吃多、偏食五味、饮食习惯不良等等。

食而不饥“过饥”是指食量不足,气血生化之源衰竭,故脏气虚弱。因为“不入谷,半天没气,一天没气”(《灵枢·无为》)。“气虚”和“气虚”易受邪气和疾病的影响。所以通过饮食保持好身材的方法不值得提倡。

吃而不饱“饱”是指暴饮暴食,损害脾胃功能,引发众多疾病。因为“饮食加倍,胃受伤害”(《苏文毕论》)。“其结果是,你饱食,筋脉横,肠内长满痔疮”(《苏文通奇天论》)。两个原文虽然出发点不同,但所持的立场是一致的,即饮食不当、暴饮暴食、损伤肠胃和正气成为危害健康和引发疾病的重要因素。

口味上没有偏见。论苏文之怒:“阴生于五味,阴五宅伤于五味。所以味道太酸,肝气生津,脾气独特。味道太咸,又壮又累,肌肉短,心里压抑。味道太甜,心满气喘,色黑,肾不平衡。味道太苦,脾气不强,胃气浓。味道太刺鼻,筋脉凹陷,精神中枢。所以要五味调和,骨骼健软,气血运行,理密。如果是这样,骨头就精致了。如果你遵循法律,你就有了自己的命运。在这里,原文论证了饮食五味既能滋养人,又能伤害人的辩证关系。认为人体化生源于饮食五味;吃多了或嗜五味,会成为损伤五脏阴阳的致病因素。人体的* * *来自饮食的五味。”阴之五宅为五味所损”,这是因为根据阴阳属性,由于饮食五味,“甘发散为阳,苦溢为阴,咸溢为阴”(《苏文志珍大论》),正常情况下,饮食五味是人的生命之本,是转化脏腑精气的原始物质,但如果过度或长期沉溺于五味

《内经》在多篇文章中论证了五味对人体的危害,如:“多食咸食,会使脉泣变色;苦吃多了,皮肤会皱,头发会拔;吃辣多了,肌肉会焦虑,爪子会干枯;吃多了酸,肉就露出来了;多吃甜食,骨头会疼,会掉。这五味所造成的伤害也是”(《苏文·五脏形成》)。并论证了五味进入人体后的运行和分布,以及如何防止五味偏食的危害,指出“五味入口,各行其道,各有各的病。”酸的时候吃多了很尴尬;咸血,多吃,使人口渴;邹欣气,多吃,使人感到厌烦(如《燕云》“熏蒸”);苦骨头,吃多了,让人呕吐;愿意多吃肉,令人担忧。知其所以然,不知其所以然,愿闻其所以然”(《灵枢·无为论》)。

正因为如此,苏文《怒上苍》原文明确提出了“五味调和”的“健康饮食”概念。

脂肪不要太多,就不会有太多的脂肪和甜味,否则会使酒湿生热,化为痰浊,产生“解渴”病,久则气血凝滞,脓肿。“高梁一变,生出大庄稼,弱如弱”(苏文《怒天》)指的就是这个。如果我们结合苏文冰淇论的论述,就能更好地理解上述原文的意图。原文说“皇帝说”嘴甜的病人叫什么名字?如何获得?齐伯说:五气满溢也叫脾脓肿。夫口五味藏于胃,脾行其精,津液在脾,故使人甘。这种胖美也是造成的。此人必食甘肥,肥者使人内热,甜者使人饱,则气溢而转解渴。用兰花治疗,除了老齐。」

《内经》明确认识到,脂肪食物能帮助人湿热,热久则伤阴,导致糖尿病和溃疡、疖子。这从发病机理的角度告诉世人,清淡饮食是有益于人体健康的饮食理念。

饮酒无度,是五谷杂粮之液,其性“烈”(《苏文·觉论》)。如果饮酒过量,就会出现“酒多则气逆”(《苏文决论》)的现象,对身体有害。这里的“气逆”是指饮酒过量,“暴烈”的酒性导致人体气机紊乱,常导致心慌甚至胡言乱语(即“酒逆”);肺气上行,则气短气短;如果胃气上来,就会引起恶心呕吐;肝气上冲,轻者头晕、头痛,甚至晕厥、昏迷。显然,少喝酒或不喝酒是符合《内经》的“饮食健康观”的。

吃饭不要过热也不要过冷。《灵枢师传》告诫:“吃喝者不为热焦,寒气不为澎湃。寒热适中,所以气会盛,但不会邪。饮食是保证健康的重要因素。天气既不太冷也不太热。只有“适度的寒冷和适度的温度”才能满足健康的需要。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疲惫不堪,才不会受到疾病和病原体的伤害。

综上所述,科学合理的饮食观念,即“合理膳食搭配”、“适时选料”、“根据气机运化变化规律选料”、“分地域选料”、“不滥食”是《内经》“健康饮食观念”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