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关于苦难的故事,请跪下!

1,嵇康的野心

嵇康的志向,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化繁为简,育全真”。他希望在人格上保留全部的真实,在心灵上“单纯”,不强调外在的环境和形式。但这里所说的志向只是一个目的,并不是具体的实践过程。

2、纪《寿康志》

要达到同样的目的,不一定要用同样的手段。比如不想被火烧伤怎么办?可以把自己修炼成金刚,但是不能失去健康(汗|||)?)也可以远离火源,一辈子远离火。所以,培养真理的方法不止一种。一条路是像孙登等人一样隐居,一条路是像刘霞等人一样龌龊可耻。前者和远离火源是一样的,就是彻底切断与邪恶接触的可能;之后要求通过内功修炼完全达到对抗邪恶的免疫效果。

显然,当初,嵇康选择了后者。作为当时流行的价值观,真人、成人甚至人这样的人都被认为是存在的。这种真人大致如庄子所言:“大泽烧不热,江河冷不冷,雷破山,风振沧海却不可惊。乘云驾日月,游四海外,生死不变。”真人有两个主要特点。第一,真人是人,完全与天道融为一体,真人的样子与天道不一样。第二,真实的人具有不受万物限制,超越万物的本性。也就是和神仙差不多。就嵇康而言,他也承认神仙(或真人)的存在(相比较而言,是有必要的...他真是强词夺理...),但他也指出,神仙“没有知识的积累是达不到的”,所以嵇康的目的从来就不是所谓的人、成人或神仙,嵇康的养生。嵇康的修身目标是分散的,但他也说过“夫自称君子,不知是非,而不违道。”“忠义,直行,能住九邑,游八蛮。浮海练河源。兵不足以避,兽不祸。”(汗||伟大的理想主义...)“我要的太少,诋毁沸腾。性不伤身,往往招致怨恨。”换句话说,嵇康的目标只是做一个“为所欲为而又不至于太失态”的君子。秉承物我二元论,嵇康认为,外物的存在并不对个人的命运产生绝对的影响,因此个人行为也可以完全独立于社会而存在。只要是“性不伤身”就和外界没有任何利益关系,因为干扰也是有成本的。如果成本和收益不协调,那么理论上就不会无缘无故被外物干扰。

嵇康对此的具体做法是“我常以为我忠厚,我能直,我能居九夷,游八夷。”浮海练河源。兵不足以避,兽不为敌。就是因为心念不存在,只是单纯单纯,从容自大,忘了好恶,以天为指,不知道事情的细节。“嵇康认为,礼仪、道德、意识等所有的东西都是后天加上去的,都是表面的,会因时因地而变。但他认为,无论文明与否,人类与生俱来的善良(即他的忠诚和尊重)存在于所有人类心中。所以,其他一切都可以随心所欲。只要我们遵循这四个基本原则,我们就可以去任何地方,而不用担心犯原则性的错误。这四条基本原则符合天道,符合天道的一切含义,所以说“天道指一指”。在这种情况下,你住在山上还是城里都无所谓,只要你顺应自然,顺应自然——自然,他就住在城里,没必要刻意去山上。在他看来,山林既不是“一切真理”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

事实证明,嵇康的想法落空了,因为他要与天下共沉浮却又维护真理,这需要超高的智力和修养。所以嵇康在《伤逝诗》中一直强调的不是他不谨慎,而是他修养不在家,聪明不够。就像孔子说的,正直的人不是君子,但君子一定是德智体的结合体。君子恪守道德,有智慧使自己的道德得到履行。所以直言进谏的都是老实人,但都不是君子。君子是那些成功地提出抗议并使君主做出正确决定的人。(后果理论...)所以同样,如果智谋不够,那么嵇康在修养上的分数只能是不及格。所以在《伤逝诗》里,我开始后悔自己的愚蠢行动造成了与我的志向背道而驰的结果,然后我深深地意识到这是我指导思想的错误造成的。我从一开始就是错的,一生迷茫。